有的时候,电影带给观众的感受,并不愉悦。当字幕缓缓从眼前滚动而过,留在观众心中的,是一丝丝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安和焦虑感,让人在深夜辗转反侧,不得安生。这样令人不愉快的电影还真不占少数,比如时尚圈剁手教父Tom Ford的《夜行动物》就位列其中。
相比起前作《单身男子》里恋人之间情深如海得连画面也泛着温暖的黄调,《夜行动物》更像是一把滑破冬夜的匕首,寒冷、锋利,让人血流不止。
其实《夜行动物》的剧情算不上复杂,甚至可以说,有些薄弱。女主苏珊是一名艺廊高管,事业有成却正经历着中年危机——帅气多金的丈夫事业上濒临破产,生活上又出轨其他年轻性感的女性;与女儿的关系淡漠,明明打电话是想关心女儿,可话到嘴边又说不出口。这些来自婚姻和生活上的压力让她终日夜不能寐,只能用浓厚的妆容掩盖脸上的疲惫。
偏偏在这时候,苏珊的前夫爱德华寄来了自己即将出版的新书——《夜行动物》,名字来源于以前他对苏珊的称呼,是一种在夜间出行、介于人与动物之间、对环境更为敏感的存在。
书中的男主人公托尼是一名生性懦弱的男人,也正是因为这份懦弱,让他在无人区的公路上遭遇流氓时无法拯救自己的妻女,最后酿成惨剧。失去妻女的托尼决心复仇,在身患绝症的警察波比的帮助下,托尼用私刑处了罪犯,自己也因重伤不治而亡。
故事让苏珊大受感触,唤起了她对过往的怀念,和前夫重温旧梦的强烈念头使她向爱德华发出了晚餐邀约,令她惊喜的是,对方欣然应允。然而直到餐厅打烊,爱德华也没有出现,昏暗的灯光下,只剩洗净铅华的苏珊坐在那独饮苦酒。
很多人都说,《夜行动物》是一部有关复仇的故事,画面当中醒目的“REVENGE”将这一主题无比直白地告诉给了观众。书中的男主托尼在向杀害他妻女的流氓复仇,而创造托尼的爱德华则是向曾经背叛他的苏珊复仇。
苏珊与前夫离婚,还堕掉了腹中的女婴,这让爱德华同时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而戏中戏里,让托尼失去妻女的,是那几名无人区公路上出现的地痞流氓。巧的是,苏珊曾经被戏称为“夜行动物”,而戏中戏里,那几个行为与禽兽无异的流氓,也是在晚上出现的。所以说,戏中戏里出现的流氓其实是具象化了的苏珊的残忍。
其实,无论是苏珊在阅读故事时不自觉将爱德华的形象投射到书中男主托尼的身上,还是故事主人公托尼的妻子样貌与苏珊高度相似,这两个细节都暗示着观众,戏中戏所发生的一切,借代的其实是苏珊和前夫爱德华之间的关系。
更直白地说来,苏珊在看前夫寄过来的手稿时,看到的其实是爱德华在遭遇背叛后血淋淋的控诉——本来可以拥有的幸福,已经被残忍的摧毁。而最后爱德华意料之外的缺席,就像是戏中戏里突如其来的那一声枪响,狠狠地打了高傲的苏珊一耳光。
这是一场充满悲剧色彩的复仇,以双方的同归于尽作为结尾。
这部电影看完之后让人焦虑不安的原因有一半是来源于人们对“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的笃信。谁能预测得到哪年哪月自己的前任不会以一种风光无两的姿态出现在处境狼狈的自己面前,狠狠地给曾经离开的自己一耳光?
而另一方面,则是来源于Tom Ford所表达出对于宿命论的悲观态度。当珠光宝气而又神色冷漠的母亲告诉苏珊“我们最后都会变成自己母亲那样”时,多少会让人意识到,来自家庭和长辈的耳濡目染,最终还是将我们引向了那条曾经嗤之以鼻的道路。
这也是一场滑稽的复仇,用极致的物欲去讽刺物欲横流。
通过画面的色彩冲突以及场面布置,影片对于上流社会的批判变得十分具有张力。比如苏珊坐在办公桌前的那一幕,牛血红的墙壁占据了镜头的大部分,墙上酷似《镜前的维纳斯》的画像里,女人的身材被扭曲成了怪诞的比例,配合着女主的神情,墙上的一切更像是一幅人物速写——贪婪、嫉妒,上流社会虚伪面孔之下的,是一颗臃肿、扭曲了的心。
可是这些,恰巧是《夜行动物》最为滑稽的地方。
影片中男主人公爱德华曾经斥责苏珊和她母亲一样,是一名拜金主义者。因为她追求物质享受和小资生活,同时渴望获得普世价值观中的成功——他人眼中幸福美满的家庭,富足的生活,成功的事业。然而到了最后,他自己也是在获得普世价值观的成功后才去实行对苏珊的“复仇”。
无法想象,如果不是由杰克·吉伦哈尔出演,那个在旧爱面前炫耀自己曾经所不屑一顾的成就的爱德华,该是有多么让人讨厌。
影片最后,当苏珊意识到爱德华的失约不过是一场酝酿许久的复仇之后,她嘲弄地笑了。也许是在自嘲自己欣欣然期待的约会竟然是一场对自己蓄谋已久的侮辱;也许她也觉得,这场酝酿了十九年之久的复仇是那么的滑稽。
本文作者/养生达人小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