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道”
是一条承载着鲁迅先生
生命最后十年的回忆之路
近1公里的路上
有6处与鲁迅先生有缘的地方
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日记
一起回到1927年的那个秋天
1927年10月8日 晴。上午从共和旅店移入景云里寓。 ——摘自《鲁迅日记》 |
景云里——鲁迅先生在虹口的第一处居住里弄。随着门牌号慢慢的接近,菌菌在这细窄的弄堂里,找到了鲁迅先生在上海的第一个故居,景云里13号。
鲁迅先生和许广平从广州移居上海后,就住在了这里,快跟着菌菌一起看看,他们在上海的第一个家。
一共三层的小楼,通过陈列鲁迅和文化名人的照片及作品,讲述着鲁迅先生在这居住两年多发生的故事。走在红棕色的地板上发出“吱吱”的声音,仿佛一秒回到了那个年代。
就是在景云里这小小的石库门内,鲁迅先生用一杆“金不换”的毛笔,为海上文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菌菌坐在书桌前,也想感受一下当年鲁迅先生的写作环境。
相比二楼陈列的书桌、书橱,三楼则简单许多。两侧的玻璃展台里,陈列了一些当年往来的信件。
1930年3月2日 星期日。晴。往艺术大学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会。 ——摘自《鲁迅日记》 |
1930年,鲁迅先生参加发起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属于革命文学团体,简称"左联"。
左联的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名单中有鲁迅、冯乃超、钱杏邨、夏衍、田汉、郑伯奇、洪灵菲、周全平、蒋光慈。1930年3月2日下午2时,“左联”成立大会在这里举行。
会场一侧是一个讲台,一块黑板,旁边有三个靠背椅子,下面是长条凳子和方凳。当时出席会议的盟员共40多人,就是在这里,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左翼文艺运动。
门口的白色展示牌上,记录着1930-1936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就和发生过的事情。通过旧时的照片,在字里行间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在“左联”会址纪念馆的侧面墙壁上,挂着有“鲁迅小道”字样的二维码提示牌,只要扫一扫,就可以实现“建筑可阅读”啦,边听边看魔都的老建筑,感受当年的历史文化。
1928年 面前是一大杯热气腾腾的无产阶级咖啡......倒也实在是理想的乐园。 ——《革命咖啡馆》 |
多伦文化艺术空间,是以鲁迅先生在虹口的生活为背景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的场所,在这里你可以看见《鲁迅的文化生活》展览,还有场景再现的“公咖啡馆”。
《鲁迅的文化生活》展览以鲁迅的日常生活为元素,展现了他在虹口最后10年的文化生活,看电影、读书、版画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定居上海后,鲁迅先生才真正喜欢上了看电影。来到上海的第三天,他就去了百星大剧院,在上海近10年的时间里,鲁迅先生看了约140场电影,去了近30家电影院。
鲁迅先生来到上海,一大爱好就是逛逛书店,去过的书店不计其数。中外古今的书籍,无所不买、无所不读。
鲁迅先生始终对绘画艺术有着强烈的热爱,他收集世界各国的版画作品,并且通过《朝花周刊》、《朝花旬刊》等作品来大力宣传。在鲁迅先生的倡导下,中国新兴版画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公咖啡馆”曾被鲁迅称为“革命咖啡”,始建于20年代初,这里离鲁迅先生的家走路也不过几分钟的距离,慢慢的就成为了他第二个会客厅。
整个咖啡馆的墙壁画满了旧时多伦路和公咖啡馆的场景,鲁迅、郭沫若、叶圣陶等一批进步人士都是公咖啡馆的常客。在这里悠闲的喝一杯咖啡,细细的回味一下从前的日子。
1930年5月12日 晚雨。夜同广平携海婴迁入北四川路楼寓。 ——摘自《鲁迅日记》 |
1928年由英国人建造的拉摩斯公寓,这是鲁迅在虹口的第二处居住地。
英式的高档四层住宅楼,在当时已经十分豪华。在视野宽阔的欧式阳台上可以看到老上海的风貌。
鲁迅先生及家人在拉摩斯公寓的3楼居住,在此生活期间,他一共发表了著译作品大约170多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论第三种人》......都是在这里诞生的。
菌菌顺着拉摩斯公寓一直往前走,过个人行道,《内山书店》的旧址映出眼帘。
1928年4月9日 小雨。午后往内山书店买《社会文芸丛书》二本,一元八角。 ——摘自《鲁迅日记》 |
内山书店是鲁迅先生常来的一家书店,由内山完造夫妇于1917年创立。鲁迅先生在这里购书、会客、并与内山夫妇结为挚交。
30年代的内山书店,曾是上海左翼书刊的主要出售点和中日进步文化人士的交流场所。一度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20年代后期,内山书店前后发售过《现代日本文学全集》、《经济学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世界文学全集》、《大众文学全集》等。在内山书店出售的日文书籍还有《漱石全集》、《美术百科全书》、《静静的顿河》等。
如今的内山书店,展出了“鲁迅与国际友人内山”的交往故事,由于这个展览是在中国工商银行里开展的,所以这个银行也被称为“有文化的银行”。
1933年4月11日 晴。午后得母亲信,七日发。是日迁居大陆新村新寓。 ——摘自《鲁迅日记》 |
大陆新村鲁迅故居,这是鲁迅在虹口的最后一处居住地。
同时,这里也是鲁迅生命最后的居住地。鲁迅故居一共三层,建筑面积222.72平方米,屋内陈列着鲁迅先生及家人生前用过的珍贵物品和家具。
一进门就是一个会客厅。听讲解员说,鲁迅先生只会把特别亲近的客人请到家里,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内山书店会客。餐柜里摆放的器具都是鲁迅先生生前使用过的,十分的珍贵。
随着楼梯上到二楼,除了一间储藏室,便是鲁迅先生和许广平的房间,也是鲁迅先生的书房。由于家具完全按照鲁迅生前的样子摆放,菌菌还能看见许广平为鲁迅先生亲手缝制的茶杯套。
卫生间现在看上去虽然有点简陋,但是退回到30年代的老上海,拥有大浴缸的卫生间已经是十分的豪华了。
三楼有两个房间组成,除了一间客房,另一间便是鲁迅的孩子海婴的房间。鲁迅先生平时很忙,但一有时间一定和海婴待在一起,墙上挂着两张照片分别是海婴4岁和6岁时的样子。
鲁迅先生在这里一共居住了3年多的时间,在他离开后,许广平也领着海婴,带着所有的家具搬离了这里,后来老建筑重新开放,许广平也自愿捐出了所有的家具,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走遍6处有纪念意义的地方
“鲁迅小道”
也渐渐接近终点
短短的千米之路
浓缩了鲁迅先生
生命中最后10年的光阴
菌菌对鲁迅先生的思念
也越发的强烈
周末,趁着阳光正好
漫步在“鲁迅小道”
走进那段历史
近距离地感悟鲁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