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0@控制

■罗胖60秒

  1. 在新型公司中,每个人最该做的不是达到已制定好的标准,而是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价值。
  2. 管理再也不是自上而下。每个人都可以制定规则,然后反过来影响上上下下的所有人。
  3. 从控制到协作,这是我们这代人最重要的思维方式转换。

■孩子需要“被看见”,不是“被赞美”~李松蔚

  1. 赞美比批评更坏
  • 赞美让人舒服,但它仍然是一种评价。它把人捧到极高处之后下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很可怕。当我们受到赞美之后,我们常常害怕自己配不上这种赞美,会为此平添不少压力。出于压力,我们会更愿意重复相同的工作,甚至放弃。
  • 评价接近于一种定义性的表达。对于它,你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但很难有更多延展性的探讨。如果是现实的交流,很可能造成冷场:你都已经下结论了,我们还说什么呢?
  • 从这个角度讲,赞美甚至比批评更容易终止一个话题。批评好歹还可以反驳。
  1. 学会“不评价的交流”
  • 不评价的交流方式只关注具体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进行抽象的判断、定义以及对人的褒贬。
  • 一个不评价的老师,会这样问学生:“你最近常常不做作业,发生了什么呢?”

  • 一个评价性的老师则会说:“你最近怎么老不做作业?”

  • 前者是在关心一桩事件的发展过程,而后者就只是在训诫。
  • 通过前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则会更接近事件的真相。
  1. 孩子需要的只是“被看见”
  • 通过不带有评价的交流,我们在做一件事:描述经验本身。经验的描述看上去最简单,但往往也最有力量。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相互确认,远远比哪怕挖空心思给出的“赞美”更能表达出重视
  • 对画画的孩子说:“这是你画的山,这是河水,啊,河水里有一只船,船上这个人是在钓鱼吗?哈,你还给他画了帽子!嗯,你在这边画了一个太阳,这边画了一个月亮,那是白天还是晚上呢?”

  • 你注意的是具体的过程。这些话里没有褒贬,但他们会感到自己做事被看见了。他们会乐于跟你讨论,也会更有兴趣继续做下去。
  1. 罗胖曰
  • 人的关系无非两种,“协作”和“控制”
  • 在中国的家庭关系中,控制是主流,协作几乎看不到
  • “控制”出场的方式有很多种。批评、赞美、“我都是为你好”、“你是妈妈的全部”。以上都是。另一位心理学家武志红称之为,共生绞杀
  • “协作”出场的方式只有一种:我关注到了你做的,我参与其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61120@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