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科技观潮,与浪前行
关注
文 | 新浪科技 杨雪梅
“这个世界多一个按摩师,可能不会给社会平静的海面带来一丝波澜。但如果多一个信息无障碍工程师,那么可能会给整个障碍群体打开一扇通向主流世界的大门。”
2013年的冬天,一位刚刚从推拿职业学院毕业的90后年轻人,在写给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的求职信里,这样说道。
他的真诚打动了对方。第二年的春天,这位叫王孟琦的盲人,从河南远赴深圳求职,正式成为一名信息无障碍工程师。他的职业人生,原本可能会从盲人按摩开始,但是命运给了他一个机会,从此打开了另一番天地。
王孟琦告诉新浪科技,他所做的,是互联网产品或应用(比如QQ、微信、支付宝等)中信息无障碍功能的测试、执行、体验提升相关的工作,需要研究障碍用户的需求、深谙障碍用户交互习惯。在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的团队中,像他一样的工程师有很多。
这只是信息无障碍的冰山一角。
在中国,有着庞大的信息障碍群体,8500多万残障人士中有1700多万视障人士、2700多万听障人士,另外还有2亿多老年人,以及大量认知障碍人士。
因为信息无障碍被重视,其中有200万左右的视障者几乎可以和普通人一样使用智能手机,他们通过手机社交、获取新闻资讯、点外卖、打车、网购……
这些背后,有像王孟琦这样的信息无障碍从业者的付出、相关机构协会的推动、有政府部门的支持、互联网公司的投入、社会的关注……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助力。
一直以来,外界期待科技的力量能改变残疾人群体的生活,为他们带去“光明”。实际上,在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里,信息无障碍在一点点渗透到障碍人士群体中。
但是对这个庞大的群体来说,相比较高速发展、更迭的外部环境,市场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霍金曾说:医药没有治愈我的疾病,所以我更依赖于科技。
如今,人工智能全面爆发,全社会处在一个正在被AI等技术改变的历史节点。那么对残障人士来说,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AI的发展,又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互联网公司们,在其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推广多年 信息无障碍为何未普及?
1992年,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12月3日定为国际残疾人日。2019年的国际残疾人日主题为“无障碍的未来”(“The Future is Accessible”),号召所有人参与创造一个不再有人因健康原因在生活中受限的无障碍的未来。
信息无障碍,指的便是任何人(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的、方便地、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
其实,从信息无障碍的角度来看,国内早在2010年左右就有残障人士(尤其视障者)开始接触并使用手机,在此之前,他们经过培训,早就可以使用电脑了。
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秘书长杨骅表示,国内是在2010年左右,开始关注到信息无障碍,先是从电脑端开始,但最早是很个别化的,可能是某个用户找到了这个产品的某个开发工程师,然后在很个别的事情上做一些无障碍的优化。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移动互联网高度发展,2013年左右,智能手机普及,大量的App出现,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在设计产品和服务时,会考虑到残障人群的庞大需求,加入信息无障碍功能。
▲曹军向新浪科技展示他的手机界面,他同时也是一名视障者
QQ就是在2010年推出了第一个面向视障用户的版本。这一次改版被称为“网明”行动,而这一改变的背后,其实源于盲人协会的一封邮件。
这份邮件的发件人正是曹军。
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现任北京市残联盲协副主席的曹军回忆到,当时,他和团队在研发读屏软件,实现对屏幕信息的识别和操作,让视障人士和普通人一样使用智能终端。
但是由于互联网产品与技术更新换代频繁,读屏软件往往难以及时跟进,例如当时对QQ的支持难关就难以攻克。无奈之下,他给马化腾的邮箱发了一份求助信,希望打通与QQ的合作。
3天后,曹军的邮件得到了腾讯的回复,大概三个月后,QQ支持了信息无障碍功能。全国的视障人士可以无障碍地使用QQ、QQ空间、QQ邮箱的日常操作,有很多视障人士甚至通过QQ找到了对象。
现在,如果把信息无障碍当作一个行业来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触达量,比如一些主流的智能手机和操作系统都具有读屏功能、信息无障碍交互系统;一些主流的App具有信息无障碍功能,视障人士可以和普通人一样使用(除个别有限制的特殊功能)。
但杨骅坦言,“如果说从产品无障碍的普及率角度来讲,其实并不高”。
“这么多年了,其实还是很多人不知道信息无障碍,首先,很多公司不知道障碍用户在使用他们的产品;其次他们完全不了解信息无障碍这个事情,或者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其实这10年肯定要比以前要发展快很多了,但是相对于整个市场来讲还是比较小的。”
从市面上一些主流的应用来看,能解决障碍人士一些比较基本的需求。即大部分基础功能可以使用,但一些创新性、炫酷的功能,其实没有办法使用的这种情况还是有存在的。
据悉,中国有近1800万视障人士。但曹军透露,大概只有200万的视障人士可以接触到互联网产品和应用。
换句话说,中国还有近九成的视障人士,尚未享受到AI所带来的红利。
技术演进 自动驾驶是未来红利吗?
“有一天晚上我口渴了,想喝椰汁,但是冰箱里有一盒牛奶、一盒椰汁,都是方形的软包装。如果有一款图像识别软件,拍一下就告诉我这是什么就好了。”
“现在直播、抖音都很火,很多盲人提出建一个音频直播,让优秀的盲人去讲课,过程中还能互动。后面很多盲人教育培训就都可以放到线上了,如果能直接在微信上操作更好。”
“我们在做一个盲人按摩界的收银系统,这个系统已经做了7年多了,接入了差不多将近7000家盲人按摩店,但是现在数据存储在本地,其实很不安全的,我们希望能放到云端去做云存储,且价格也不贵。”
……
提到AI,曹军的兴奋溢于言表,他提出了很多基于视障人群的需求和设想。曹军表示,AI可助力的地方非常多,只要能拿到对应的接口。
“其实读屏技术,90年代就有了。今天,AI技术的到来,绝对是给信息无障碍带来了很大的助力,而且也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信息无障碍工程师王孟琦提到。
他表示,原来微信、QQ发送一张图片,读屏软件只能读出“图片”这两个字,但无法获取到图片里面的信息。“系统底层不具有这个能力,但是有了AI技术,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识别出图片里面的内容,这是一个颠覆性的体验提升。”
王孟琦介绍,现在大部分读屏软件都有图像识别功能了,有些App本身也会提供图片描述的能力。“可能没有办法把图片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出来,比如说这个人穿什么衣服、长相如何,但至少可以让视障者大概知道图片的内容。”
AI的到来,让视障人士“看”到了图片。
“技术的力量是非常厉害的”王孟琦感慨道,从出行角度来看,未来5年左右,残障人士,尤其视障者能否自由、独立出行更是充满了期待。
目前的条件下,视障者的出行主要靠导盲犬。但是中国目前只有一家导盲犬训练基地,在大连。“但1700多万视障者中,完全失明的群体起码有几百万,如何让全国的视障者都用上精准导航?要改变,我觉得最终还是要靠技术。”在王孟琦看来,除了供不应求之外,导盲犬毕竟是动物,它有情绪,并非100%稳定可靠,但是技术会相对稳定,不会觉得累,也不会觉得不耐烦。
实际上,随着自动驾驶技术从研发到落地,也为更多的残障人士提供了独自出行的可能。
“如果视障者可以通过手机、眼镜等智能硬件,调用到高精地图,再配合AI视觉识别的技术,说不定视障者就可以也像普通人一样,到大街上很轻松的逛街,实现一些以往实现不了的事情。比如去餐厅吃饭,拿纸质菜单点菜,到火车站、机场等很复杂的环境里独自出行,甚至是自己去游乐园去游玩等。”
王孟琦觉得,这样的设想,保守估计也要5年以上才有机会实现,“自动驾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政策层面的问题,可能还要上升到伦理层面的问题,但是这个事情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从信息无障碍的研究层面,杨骅认为,在没有AI技术的时候,主要靠人力,或者从规范代码的角度,去做无障碍的事情。AI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从系统性上,或者一次性就解决这样的问题。
但是,她表示,目前AI产品本身无障碍支持还不够,而且市面上更多的产品,只是通过增添一些AI的功能来解决无障碍问题。
她认为,如果到了完全AI时代,很可能就是会打破这种障碍群体跟普通用户之间的界限。即产品具有通用性,可以同时为障碍群体、普通用户提供一样的体验。
其实,当下,在智能音箱、输入法、语言转换、语音合成等方面,产品层面更多考虑的是非视觉的交互和操作,对于普通用户、视障用户,产品的使用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谷歌Live Caption能为在手机上播放的数字媒体配上字幕
市场蓝海:公益和技术谁来驱动?
对残障人士来说,除了满足在日常信息接触、交互上的需求,移动互联网、AI时代的到来,也为就业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比如,越来越多的视障者加入开发者行列,通过学习编程和开发软件产品,一方面成为是信息无障碍技术的推动者,同时自己也是受惠者,实现了个人价值,也获得生活资金来源。
▲信息无障碍工程师王孟琦
比如,直播形式,让视障者打破空间等限制,可以在家就能获得打赏或者授课收入。曹军透露,像周易这样的内容品类,就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
当然,还有更多简单的信息录入、统计等工作,基本上具备基础的电脑操作能力的残障人士,便可以胜任。
根据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此前做过的调研,在整个视障群体里面,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数还是很高的,用户属性与普通互联网用户属性比较类似的,80后、90后年轻人群使用者更多。“这个跟整个社会环境是相关的,倒不是说障碍群体就会有一个很特殊的表现。”杨骅说。
目前,虽然盲人按摩仍然是大多数视障人士就业的一个渠道,但是随着技术的爆发,年轻视障者对于互联网、AI的接触,过去的就业局面必然在潜移默化中被改变。
其实,如果将信息无障碍作为一个行业来讲,也有它的商业模式。
“我们一直都觉得,作为一个行业来讲,信息无障碍不是一个纯公益的事情,它就是一个技术行业,一个科技行业,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同的群体——政府单位、企业、社会机构、用户等不同的角色,在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
被问到信息无障碍的公益与商业时,杨骅回答。
杨骅对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的定位是一个市场的推动者,通过团队的技术能力去支持互联网企业,去给他们提供信息无障碍方面专业的服务。
曹军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保益互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公司旗下研发的读屏软件“保益悦听”,是一款付费软件,260元终身使用,目前拥有73万付费用户。
曹军表示,用户更多在一二线城市。在一些下沉市场的贫困地区,会有政府牵头采买相关软件或者智能手机,为视障人士提供使用。
在他看来,在信息无障碍这个市场,有用商业模式去推动的,也有从公益角度去推动的,这并不冲突,更多的资源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去推动这个行业发展。
面临挑战:体验欠佳但价格门槛犹存?
“信息无障碍,面向的更多还是视障人士。”
曹军表示,每个残疾人类别的需求是不同的,其中视障者与互联网信息之间的界限也更容易打通。
但是从全社会层面来看,更多的听障人士、行动不便人士,他们也有同样的信息获取、与这个世界交流的需求。
科技公司将在其中发挥不小的作用。
比如谷歌在研究利用AI技术提高电脑理解言语障碍患者的话语能力,比如数百万因中风、渐冻症、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而患上言语障碍的人群。此外,谷歌还在训练个性化AI智能算法,用于检测声音和手势,这对严重残疾和不能说话的人可能尤其有帮助。
▲AI令渐冻症患者也能为精彩的体育比赛而喝彩
腾讯优图也在今年5月份发布AI手语翻译机,有望实现听障人士无障碍沟通。
还有很多的科技公司推出智能眼镜、智能轮椅等可穿戴设备。
但是,技术进步是一方面,场景落地和推广普及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此外,在价格和产品体验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限制。
王孟琦告诉新浪科技,自己就曾花费数千元买过一个智能眼镜,但是体验非常不好,现在基本不怎么使用。“不够灵敏、不够可靠,而且不够聪明。比如说我去洗手间,站在洗手台跟前洗手,面前必然有一个镜子或者墙,这个时候它检测到一个障碍物,就会不断提醒。音效会一直响,非常吵,它判断你可能快要撞到墙上,但实际上仅仅只是在这个里面洗个手而已。”
类似的问题并不少。王孟琦表示,其实真正用到智能导盲眼镜的人群数量不高,而且智能导盲眼镜现在也处在一个很初级的阶段,体验并不好,这也是这类产品销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
市面上也不乏功能多样的智能轮椅,但是更多只能解决普遍的需求。也有可以实现日常行走及上下楼梯等简单动作、使用者可以靠意识进行操控,使用者甚至可以去爬山、进行简单户外运动的智能轮椅,但对于大多数残障人士来说,体验好不好是一方面,价格门槛可想而知。
此外,从《2018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来看,我国无障碍设施整体普及率仍然较低,报告指出无障碍设施在使用中主要存在施工维护不当、运行机制未建立、社会参与不够等问题。
从多方面来看,或许要达到理想的无障碍世界还太远,但至少现在,借助科技的力量,可以让一部分群体接触到信息无障碍,从而改变生活。
目前,不管是国内的百度、腾讯、小米、华为等,还是国外的微软、谷歌等互联网科技公司,都曾在信息无障碍方面作出过努力。
腾讯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产品中心高级产品经理周吉成提到,作为企业在推动信息无障碍优化的过程中,自然也会存在一些挑战。
一方面是技术层面的挑战,AI技术虽然大家认知的比较广泛,但实际上可能没有大家想象的没有那么准确和规范,比如说菜单的字体,有些是艺术字,还会受环境明暗等方面,达到基础的水平是可以的,但是要体验更好,在算法、技术方面也要投入。
另一方面是资源投入方面的考量,最好还是动员市场上更多的参与者,企业、事业单位、政府,达到资源整合的公益性的目的,可以帮到更多的人。
当然,也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今年两会期间,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就提出,制订AI信息无障碍标准,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关于信息无障碍的要求,提升残障人士幸福感。
结语
随着全社会相关意识的提升,进一步深化落实信息无障碍、加强AI、IoT信息无障碍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任正非说,坚信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必然走进智能社会。今天,人类社会正处于新理论、新技术再一次爆发的前夜。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来全新的人与信息交互方式,甚至工作生活方式的变革。在这个技术爆炸的时代,相信对视障者、以及其他残障人士来说,也将迎来巨变。
往期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