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GO,被注销了,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情绪化写作,一个被广泛运用,也屡试不爽的新媒体写作方法。这是我五年来对新媒体的一个观察,无论对你写作还是阅读新媒体,都有启示。
01 情绪化写作
在新媒体写作里,有一个被广泛运用,也屡试不爽的方法。
我把这个方法叫做“情绪化写作”。
是不是望文生义地觉得“情绪化写作”,是写作者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入文章里?
这样理解,也对。
但我们还可以拓展一点:
情绪化写作,不仅是在文章内容里融入写作者的喜怒哀乐,还有通过遣词造句、偏激观点等各种途径去引导阅读者的情绪。
前者,可以理解是写作者的真性情。
有言道:“文以载道”,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诗歌是个典型的例子,我们能看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蒿人”里的洒脱,也能体会李白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思念。
后者,则是有意识地引导阅读者情绪.
这就是新媒体写作中的“情绪化写作”。举个例子是前几年常见的震惊体标题,情绪化表达溢于言表,在标题中就展露无遗。
02 人性的弱点
我在公众号里发表过一篇文章。
文章阅读量很快突破800阅读量,尽管当时我的公众号关注者才五六百, 可不到24小时,文章被举报删文了。
这是我亲历的情绪化写作过程。
我承认,确实是带着情绪去写的文章,也有意识地引导阅读者情绪,或者你可以叫做带节奏。
你看这个文章标题就能体会一二。
从此,我对公众号文章的写作有了新的认识:
阅读者的情绪是可以被引导的,而对于新媒体文章来说,激发阅读者情绪,有助于促进阅读者的点赞、转发和评论。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也是受到情绪左右的感情动物。
《流浪地球》里MOSS说:
在阅读新媒体文章,人们很少会保持理智地阅读,毕竟又不是阅读学术论文、经典名著,更多的是一种放松、休闲、娱乐的心态。
因此,情绪化写作很好地利用了人类的弱点。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媒介就意味着影响力,影响你的情绪,就意味着影响你的行为,影响你的行为……
嗯……细思极恐,点到为止。
03 煽风点火者
在公众号写作中,情绪化写作的佼佼者,我以为当属咪蒙。
咪蒙,山东大学文学硕士,在南方都市报任职多年,据有关报道其公众号关注者上千万,是公众号中第一网红。
她的代表作《致贱人》,是情绪化写作的经典文章,后来的文章更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2019年2月,咪蒙微博被关停,微信公众号注销,咪蒙旗下账号也在各大内容平台上先后封禁。
事件导火索是其旗下公众号发布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因编造故事、精神传销、刻意煽动泪点再引发负面舆论风波。
咪蒙,在互联网上消失了,但是咪蒙没有死。
应该说,以咪蒙为代表的情绪化写作并没有死。
最近,也是让我想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另一个公众号的注销。
HUGO
HUGO是一个情感大号,被称是全国第一情感类自媒体。据资料显示,注销前公众号粉丝达600万,基本上每篇文章十万加,头条广告费65万。
和咪蒙一样,HUGO负面消息不少。同样被指责是标题党、毒鸡汤、贩卖焦虑,其文字特点也是非常情绪化。
来感受一下,HUGO的文章标题:
但有一点,HUGO与咪蒙非常不同。
咪蒙的文章大多由咪蒙自己主笔,或者至少是咪蒙团队的作者,而HUGO基本上是转载其他公众号文章。
这个不同之处,意味着HUGO只是一个平台,其背后有很多很多“咪蒙”式的写作者。
一个“咪蒙”倒下去,千千万万个“咪蒙”站起来。
其实,咪蒙未注销时,公众号写作者们已纷纷仿效,或自己早就探索出这样的写作方法。
只不过,咪蒙如日中天时,更多目光集中到她这,很多公众号写作者尚未被注意。
现在,咪蒙退出公众号江湖,有咪蒙六成功力的HUGO,也倒下了。
04 擅泳者 溺于水
不可否认的是,情绪化写作,仍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新媒体写作方法,“咪蒙”式的写作者还广泛存在于各种内容平台。
情绪化写作,引导的未必都是负面情绪,也可能是正面情绪。
例如前些年流行的“厉害了我的国”类型文章,利用的正是人们的爱国情绪。
但并非所有情绪化写作,都能给你带来所预期的效果。
情绪化写作,如双刃剑,如火上浇油,有情绪化写作者,似咪蒙、HUGO般,被注销收场。
关于如何正确利用情绪化写作,以及如何运用文字技巧达到引导阅读者情绪的目的,仍然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如果你对这方面有兴趣,不妨带着这样的写作意识,去看一看人民日报、新华社公众号的文章,去阅读那些在朋友圈刷屏的文章,或有收获。
最后,如果你正在或者想要尝试这样的写作方法,那我提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