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

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_第1张图片



董全斌,和他的杯子

文 | 物道


叶芝在那首著名的《当你老了》中深情地说道“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美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们爱那刹那芳华,也应懂得历经时光后不可替代的美,董全斌用一个杯子的时间告诉我们这一辈子的领悟。


这是一只喝茶用的杯子,灯光把冰凉如玉的杯体照射得温婉动人。层层叠叠的花瓣纹直至收拢的边缘,杯口处细小的缺口,被斑斑点点的釉色所侵蚀,它像极了一朵正在经历时光洗礼的睡莲,簇拥在巴掌大的杯体上,透出皮肤的是它生命的历程,有生有灭,从盛放到枯萎。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_第2张图片


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一件精致的杯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瑕疵。董全斌说:“万物都有语言说不清的那股劲儿,一股能量,想表达那个劲儿,透过器物你能感受到的是自然之物正在历经的过程,从而产生共鸣让人感同身受。”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_第3张图片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_第4张图片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_第5张图片


生命没有趋同,却因完整而美


茶器,是中国人饮茶至好至精的必然过程。在古代,用器的过程,也是享受制汤的过程。其实现代人所用器具较古代更为复杂,只不过人们并不知其中的美而已。


工业设计师出身的董全斌因为喜爱喝茶、喜爱器物,于2012年4月来到景德镇,只为制作自己心中的茶器。从泥开始,再经过传统的七十二道工序,在制作了茶器过程中,茶器也在以沉默重塑着董全斌的内心。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_第6张图片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_第7张图片


“枯”的意象是2015年年末第一次出现在董全斌的茶器上。过去,人们对于陶瓷作品一直在追求釉色莹润、如玉,所有的器型都是完美的。可为了打破固有的思维去做一些新的尝试,董全斌于自家的院中,看见芭蕉叶的焦边心所触动,叶子从新绿到残破直至凋零,也正因如此,生命才是一个完美的整体。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_第8张图片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_第9张图片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_第10张图片


董全斌发现只有合乎自然规律的才美。工作室院内堆积了大量陶瓷碎片,因为每一次烧瓷都会有瑕疵品,需要砸掉了事。而有些小到针尖的黑点,或烧制温度过高略微的变形的茶器,也需要销毁处理。出于惜物之心他便有了新的尝试,在坯体中随机预置了黑斑,将素胎表面雕刻出在规则中又蕴含不规则的花纹,让器物有薄厚自然的变形。生命没有趋同,却因完整而美。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_第11张图片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_第12张图片


一件完整的茶器作品,除茶杯外往往需要一件壶承相匹配。董全斌在景德镇找到了含铁高的陶泥做坯,通过高温还原了暗黑色胎骨,从釉面高温烧出气泡,在经过手工打磨后,胎体如同刚出生的婴儿经过岁月的洗礼长成,便有了完整的美。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_第13张图片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_第14张图片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_第15张图片


器由心生,美而从容


董全斌的世界很小,他守着一方天地,缓慢地制作茶器,他把很多时间花在对自然的观察、对自我的关照中。在他每一件杯子里,我们能看见大自然里一种生命成长之美,一朵花的形态收拢为杯子的线条,岁月的沉淀则凝练成这朵花上枯萎的痕迹,它的诞生注定美而从容。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_第16张图片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_第17张图片


董全斌在自己的世界里心无旁骛地,用拉坯、上釉、烧窑还原着他心中的生命历程,每一次创作都仿佛在人间走了一趟,花开花落,诞生成长到衰落。


于是,我们在握住这些独一无二的杯子时,也如同饮尽了人生的欢乐悲喜。于是,杯子的生命也就这样从董全斌的手里传给了我们,手握一生之美,何其有幸。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_第18张图片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由「董全斌」授权提供,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_第19张图片


相关文章

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_第20张图片
红泥炉,梅花雪,慢火煮江山


你可能感兴趣的:(物道 | 他做了一盏杯,为世人饮尽人间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