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公会的真问真答栏目收到了很多读者提问,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我们选中回答或开发为选题,其余的提问都未作回应。对提问的读者来说,这肯定是一个遗憾。
于是,我们开设了新栏目 Elephaint,它也是回复读者提问的,却没有真问真答那种严肃科普气质——它的风格更轻松,内容更自由,是一个我们和读者交流的栏目。
没有选中真问真答的读者提问,我们都尽量在 Elephaint 回应。不过,也还是有一些提问是不便于直接回复的,我们也会用这个栏目来说明,相信提问的读者自然能意会。
为什么我的提问没有回应
就以前收到的问题而言,某些读者的提问属于政治上特别敏感/不正确,我们作为一个国内自媒体,不可能回应它们。
某些读者的提问是科幻向的,关心平行宇宙是否存在,关心人类文明的最终命运,这种我们只好说一句,无可奉告。
也有少数读者的提问是国师向的,问中国是否应该支持朝鲜统一,问宗教和邪教该怎么区别,这些东西不归我们妄议,中央的决定权是很重要的!
总是收到的读者提问
有两个问题,好多读者都在问。一个是:你们的 XX 文章现在看不到了,能单独发给我吗?另一个是:怎样加入你们这个有趣的团队呢?
这两个问题都必须特别回答:
害怕大象公会文章被删的读者,请在 www.idaxiang.org(复制网址至浏览器打开)下载大象公会 APP,这样既不必担心文章突然消失,也可使用关键词快速检索到想阅读的内容;想加入大象的读者,请关注我们未来发布的招聘信息。
事实上,朝鲜人民军是有勋略的,不过勋章和勋略有各自不同的使用情境——野战服不佩戴任何勋章或勋略,常服则只佩戴勋略,只有礼服才需要佩戴实体勋章。
佩戴勋略的崔龙海次帅
我们在电视上常见的“黄金甲”现象主要是因为人民军将领们集体出现在了特定场合(如集会、阅兵),而这些也是外界观测朝鲜的几乎全部窗口。
在金日成时代,人民军高级将领可以在这些场合自主选择佩戴勋略或实体勋章,但到了先军的金正日时代,大型典礼观礼台上几乎就只剩一片金光闪闪了。
金正日时代阅兵台上的老帅们
究其根源,苏式军装系统原本就倾向直接悬挂实体勋章,朝鲜人民军不过是在顽固地坚守这个传统罢了,在普遍流行勋略的当下显得格格不入也是理所当然。
那么,为什么朝鲜人民军的勋章还是那么多呢?
其实这是个错觉,很多国家军队的勋章都比朝鲜多,但由于佩戴勋略,且公开的大型军事典礼远少于酷爱阅兵的朝鲜,所以看起来要顺眼得多。
佩戴勋略的美军前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乌斯上将,他若佩戴实体勋章恐怕也会金光一片
准确地说,勋章多的不是朝鲜人民军,而是人民军将领个人。一些金日成时代的将领们有着超长待机时间——职业生涯越长,各类勋章也越多。而这就不是简单的军事礼仪问题了,更与单传政权的接班人班底培养有关,在此不必展开。
左:李乙雪元帅;右:赵明录次帅
最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朝鲜的勋章、勋略远不如一些国家的资历章非主流。
现代社会的女性头发不论长短,皆为平常之事,但男性却还是主要以短发为主——在日常生活中,一头长发的男性较为罕见,头发长度也因此成为男女有别的标志性符号。
那么,男人普遍留短发始于何时呢?
从世界范围来看,男性短发风潮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战争是主要动力。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全球上亿人卷入战火,当西方社会大部分男子都参军服役或从事与军事相关的行业时,军人式短发便开始风行于世。(参见大象公会往期文章《“主席头”的起源、发展与定型》)
不过,受社会风气影响,也会偶尔出现流行长发的时代,比如1970年代嬉皮士运动引领的男士长发风潮。
▼美国男人100年发行变迁史
中国男人留短发的历史基本上与世界同步,却另有原因——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也开启了中国男人的短发史。
1911年上海“独立”后,满街的张贴告示就命令“凡我同志,一律剪辫”。1912年3月5日,南京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正式发布“剪辫令”,通告全国,限20日内“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左为17岁时的孙中山,还是清式发型;右为1900 年革命时期的孙中山,已减去发辫,发型与现代无异
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男女皆蓄留长发,清之前的发式主要为束发——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以示成年。
左为未束发的宝玉,表示未成年(87版《红楼梦》);右为束发的贾琏,意味已经成年
但是留长发并不代表不剪头发,人类的头发如果不加控制,会一直生长,过长的头发会引起诸多不便,甚至是健康问题。因此古人不但剪发,还有择良辰吉日剪发的风俗。剪发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改变发式,而是控制长度。
美国女子亚莎-曼德拉长17米重19公斤的头发,其脊柱已经被25年未剪的长发压弯变形
清代以后中国人倒是会经常修理头发,但严格来说并非剪发,而是剃头。剃发政策贯穿了整个清朝,男性因此不得不“五天一打辫,十天一剃头”。
与现代相比,清代剃发的目的和意义全然不同。满清入关后,为了巩固政权,清朝统治者强力推行“薙发令”,变汉族男子传统的额顶束发为额后辫发,这也是辛亥革命前中国历史上一次剧烈的发型变动。
1874年汉口街头的剃头师傅正在给顾客剃发
我们常说的“寒、热、温、凉”和“辛、甘、酸、苦、咸”,是中医传统重要分类法中的“四性五味”。前者被认为体现了药物作用于人体的结果,寒凉药被认为有清热泻火解毒的能力,温热性药则一般有温中助阳的作用。后者最初就指中药的味道。但现代中医改用效果划分五味,实际上已经与四气没有本质区别。
至于它的科学依据,首先,传统中医最初给药物分类的时候,显然没有参考某些科学标准,毕竟科学从19世纪才真正建立起来;其次,传统中药分类也很难与现代科学的研究结果一致。
科学要求理论接受经验观察的检验,这首先从客观的定义开始。比如物理上说速度是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路程,这可以还原为计时和测尺。但我们检测中医“寒凉药能解毒”的观点时,中医既不承认毒是具体的物质,也不承认毒是运动的模式,总是保留一些临场发挥的“解释权”。如此我们就无法要求任何一家实验室去检验苦寒的黄连是不是真的解了“毒”。
在传统中医里,五味、五行、五脏、五腑(六腑去掉三焦)、五官、五主等等,都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对应,这种对应的真正来源是形而上学而非实践检验,像这样到处充塞的形而上学让传统中医理论极难检验
但这并不是说中药无效,理论的缺陷可以用大量的尝试多少弥补。中医形而上学理论与实际疗效之间的环节就是长时间、大量的治疗实践。
就以芒果来说,它含有大量的果糖,它进入人体后不能直接利用,必须转化为糖原或者葡萄糖才能为人体供能。这个过程主要在肝脏内完成,与人体的血糖平衡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它进行得很慢,很多人还有先天的果糖不耐受症,如果大量摄入果糖丰富的食物就会让肝脏不断放出信号降低血糖,诱发了低血糖,表现为头晕、乏力、目眩、恶心等。
左旋和右旋果糖的结构简式
而芒果还有其它情况。它在分类上属于漆树科,在果皮中含有很多漆酚类物质,并在成熟后渗入浅层果肉,会令很多敏感体质的人发生接触性皮炎,表现为口腔炎症、水疱,过敏后还会发生全身性的湿疹。
漆酚类物质的结构简式,“R”基通常是一根相当长的饱和或不饱和碳链
总得来说,使用芒果可能引发的低血糖和接触性皮炎的症状,的确像中医说的那样有“湿热”的属性,我们只是要提醒自己,这个“的确”的功劳不是中医理论,而是中医实践:没有千百年的“尝”试,仅凭中医理论绝不能推测出任何水果有任何性味。
鱼儿逆流而上有三个主要的原因:首先,鱼类使用鳃呼吸,但鱼的鳃盖边缘处有瓣膜,水流只能从口腔进入从鳃裂流出,而不能倒过来,所以为了保持呼吸顺畅,鱼类总是将鱼头对准水流的来向。
一条雄性银鲫(Carassius gibelio)的头部,和所有辐鳍鱼一样,它们的鳃盖边缘有控制水流方向的薄膜
其次,鱼的身体呈显著的流线形,如果水流速度较快,它们就只有在逆流方向上才容易稳定,鸟类出于同样的原因也总是在大风中逆风飞行。
最后,有些鱼类的繁殖地点和生活地点不在一处,它们必须在繁殖季节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产卵,也就是鱼类的生殖洄游。而这样的鱼类通常将繁殖地选在河流的上游,因为那里水流迅速,有利受精卵呼吸;水深较浅,掠食者体型不会太大;而且毗邻陆地生态系统,能给幼鱼提供更多饵料。
为此,成鱼就必须溯流而上,形成蔚为壮观的生殖鱼汛。鲑鱼、鳟鱼、鳗鱼甚至鲤鱼都有这样的习性——虽然每年新孵化的幼鱼也会溯流而下,但它们的体型小得多,不像亲鱼那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太平洋鲑鱼每年在阿拉斯加溯流而上,越过激流险滩,最后死在上游的繁殖地——或者熊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