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公众号登载了一篇关于布鲁斯·吉尔登的影评文章。为了更好图文结合介绍摄影家和街头摄影这门艺术,本次特编辑摄影家作品赏析一篇,以飨读者。
总感觉纽约是个神奇的地方:一方面是现代工业化高歌猛进,论钢筋水泥森林规模世界都市无能出其右,另一方面却又是文化的高度留存。欲望的怪地,亦是文化的魔都。
美国是世界的浓缩,而纽约像美国的浓缩。因自由而繁荣,也因自由而混乱。没有自由会没有混乱,但繁荣也没有了。自由像肥润沃土,繁荣和混乱像一朵花的两个侧面。或许在世界上哪一种语言里,繁荣和混乱,是一个词。
布鲁克林口音听上去天然带有街头混混的感觉——就像我们听北京话总有一股痞气。(或许是王朔姜文看多了的缘故罢)打小在布鲁克林长大的吉尔登身上有股地道的纽约味儿:大胆而奔放,欢乐而自由。眼中没有规矩要逾越,胸中总有新意要迸发。那种典型外国人的样子:好像天底下没有伤心事,好像身上有使不完的才华。
吉尔登以街拍出名。他习惯用广角镜头加闪光灯,出其不意地“几乎要戳到别人脸上”进行拍摄。其把人拍丑的能力举世闻名,大陆户籍室的证件照水平也只能望其项背。
纽约是街头摄影的天堂。吉尔登经常会拿着摄影机和离机闪光灯在街道上溜达,动机来了就 发神经一样——原谅我用这个形容词,不过如果你亲眼看过他(或这些艺术家)街拍你就会认可这么说很生动形象——冲到人家眼前,对方吓的要死,以为这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彪形大汉要光天化日抢劫。当你的眼睛被一片强光(来自他的离机闪)要闪瞎时,你的“丑照”——相信我,不会好看的。吉尔登拍出来的颜值和他的声望成反比。有时候还是指数倍的反比——就已经被拍下来了。
如果你恼羞成怒,他就会花言巧语红骗你一番。让你觉得纽约这鬼地方什么怪人都有还是少纠缠为妙。最后你松口走人,看这个怪咖继续溜达寻找下一个目标。
那些被奉为经典的照片就是这么来的。起野蛮的创作方式为他迎来了“强奸式街拍”的称号。
无论人们厌恶还是难以忍受,吉尔登依旧我行我素地拍了三十年。他在街上的行为被认为是侵犯,而拍出来的照片又被奉为艺术佳作。让人疑惑道德究竟是否是普适的。
我喜欢使用闪光灯,闪光可以突出表现我对这个城市的感觉,比如城市里的急躁,压力和活力。
我没有职业道德,可这个年代谁有?……我觉得马路上更危险,我被攻击好多次了。
“我欣赏他的照片,可我不想被他这么拍。”他还帮助心理学家发现了这种“审美尴尬”。
布列松拍出了天堂一样的街道,他拍出了幽灵一样的。
来看一下经过他镜头放大下的面孔百态
艺术家总像有些怪癖的人。普通大众认为好的照片是一个人端正地站在风景前,还得面带微笑。在大师那里,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甚至丑陋的瞬间更被重视。街头摄影更是如此。
普通人经过这么一说某种程度上也能感知到艺术家追求的那种美,可让他们也这么去拍照,好像还很遥远。
所以那些大师是不是“人民的大师”呢?还真不好说。也许艺术不该和大众扯得太近乎。(政治不正确?编辑请删)
海地
除了在纽约街道上骚扰路人,吉尔登有时也会担起历史使命。他往返19次去海地拍的一系列照片被Eric Kim赞为人道主义的杰作。
海地是位于中美洲加勒比海域的一个岛国。原是印第安人领地,不过由于后来历史的阴差阳错,海地成了美洲唯一一个黑人占主体的国家。身在北美洲的它甚至一度有申请进入“非盟”的想法。在与周边国家的隔阂上,它与以色列在中东的角色很像。诸种民族文化矛盾加上时而不断的自然自然灾害侵扰,使得海地人民饱受世界上最多的苦难。在新闻中,这个国家的名字总和令人伤心的事出现在一起。
文末惊悚
最后放一组“吉尔登式快照”,普通人的面部经过放大扭曲和过曝高对比的处理之后,看上去略显惊悚。摄影师本人说这些肖像力图表现出普通百姓最真实的一面:
“这些照片能够让人们看到最真实的生活,而不是时下各种杂志所大肆宣传的“美丽”。
为了保护读者,本文中将这些照片放在最后。不过,在吉尔登的个人网站上,这些肖像却是排在最前头显示。(是个人趣味还是什么,搞不懂)
注意,以上选的还是大众比较能接受的。雅兴有余,更多作品请移步摄影家个人网站浏览。
(好想需要科学上网才能访问。摄影网站怎么也封?我国网管局同样让人搞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