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吴军:理解这个科技范式,你就抓住了未来十年的大趋势

《浪潮之巅》吴军:理解这个科技范式,你就抓住了未来十年的大趋势_第1张图片

未来十年,我们如何判断技术发展的大趋势?5G、人工智能、新能源、区块链是大势将起,还是概念炒作?企业如何面对互联网的下半场的模式转型?


日前,知名学者、投资人、人工智能专家,畅销书《浪潮之巅》作者,吴军博士到访上海。本刊记者就上述问题,与吴军博士进行了专访,分享如下。


受访者| 吴 军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采 访| 齐 卿


在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75人中,有1/5出生于1830~1840年的美国,其中包括钢铁大王卡内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他们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赶上了美国内战后的工业革命浪潮。这是人类历史上产生实业巨子的高峰时代。第二个高峰时代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20年,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等,都在年富力强之时幸运的感受信息革命的大潮。


2016年谷歌的AlphaGo打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标志着机器智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此之前,计算机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替代人的工作,而这个趋势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进步会不断加速。未来十年,科技产业依然精彩。


单位能耗:判断科技趋势的黄金法则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浪潮之巅》剖析的是那些处于科技革命前沿的企业。您在书中也一再强调,企业适应科技变革比预测更为重要。企业如何判断这种趋势,并做出相应的准备?


吴军:首先企业家的系统学习很重要,他要具备基本的商业知识。对于科技趋势的判断,不要只看数据,就像没有一个真正的投资人会只看K线去炒股。因为当一个信息大家都知的时候,这个信息是没有价值的,你需要花时间去寻找一些别人未必知道的事情。


一个科技的大趋势要形成,它必然不是一个短期的变化,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至少会持续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举个例子,前几年靠政府补贴的光伏产业热潮,持续了5年左右的时间就结束了。而互联网则不同,当我们都觉得电商没有发展的时候,出现了拼多多;当我们觉得微信已经连接一切的时候,出现了抖音和快手。所以,我们看到互联网这个趋势是非常长的,它还在持续的进化。这就是一种大的科技趋势。我建议企业家,看到趋势的时候,不要浅尝辄止追求短期利益,要有长期的眼光去看待这些趋势,真正的投身其中,沉淀下来做事情。


CBR:时间是一个判断技术发展的维度,从理论角度看,有没有更为直接的评价标准?


吴军:这个需要对行业有很深的理解,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我们以信息产业为例,判断一个技术变革是否是未来的大趋势,看两个指标:一是,单位能耗处理的信息量是否在提升;二是,单位能耗存储的信息量是否在增加。仍然举一个例子,我见过一些创业公司,他们要发射1万颗卫星到外太空,超过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让世界上每一个地方的人都能通上电话。这个项目能成吗?肯定成不了,因为一个卫星的实际有效传输率大概只有一个基站的1%,全中国有大约500万个基站,所以1万颗卫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回到前面提到的两个指标,卫星处理和存储信息的单位能耗在提高,这就是逆势而行,不符合科技的大趋势。所以我们看到铱星失败了,它的复制者也难以成功。


CBR:您提到的这两个评价指标,和经济学中“边际”的概念很像(margin),都是在分析增量的变化情况。经济学判断企业是否有价值,主要看它在边际收益上的变化情况。


吴军:对,本质都是一样的,经济学这样分析比较好理解。所以,企业家要有商学院知识的系统性学习,这对他们做出大的趋势性的判断,很有帮助。


基因决定企业的成败


CBR:您曾提出企业的“基因决定论”,即一家公司进入成熟期后,便很难在新的领域取得成功,这是由它的基因决定的。很多企业都希望能够突破这种增长的极限,也产生了诸如“第二曲线”这类的新增长理论。您怎么看待这类增长话题?


吴军:基因决定论,听起来有点宿命论的意思,很多读者希望现实不是这样,但很遗憾,现实很残酷,基因论基本上是打不破的。有一位很著名的天文学家叫卡尔·萨根,他认为人的认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无知不崇拜,这是最糟糕的,如同野蛮人,没有知识,也没有任何崇拜。第二个阶段是说无知崇拜,“他”开始思考了,但又想不清楚,于是创造出一个神。第三个阶段是有知不崇拜,这时候人觉得自己知识很丰富了,没有敬畏,也没有崇拜。我们身边很多人可能都处于这个阶段。第四个阶段很有意思,叫有知崇拜。人越是有知识,越知道敬畏大自然和自然的法则。我谈基因论,就是希望一个真正的企业家能够做到有知崇拜,不要想着战天斗地,而是更多的考虑在这个商业边界内,我能做好什么。


一个企业的基因,常常是创始人的基因。世界上有三种好公司,一种是对员工好的,一种是对顾客好的,还有一种是对投资人好的。这三种公司都可以成功,只要坚持下来就行,但企业家不要想三种都做到,这是不可能的。


CBR:我们观察到微软公司最近的转型比较成功,公司市值在近期多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这种类型的企业属于改变基因了吗?


吴军:其实微软近期的成功是转型的成功,即基本实现了从软件公司,向一个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级服务的公司在转型。但是微软没有转变自己的基因。它依然面对的是企业级市场,只是在产品的技术层面做了调整,不再是单一的卖软件,而是综合的服务。他的基因依然是面向to B的企业市场。企业的基因要看更本质、更底层的东西。


CBR:您提到企业的基因是创始人的基因,我想到《基业长青》这本书。它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的管理体制,减少企业家个性对企业的影响。这类企业未必是当时的弄潮儿,但可以以不错的业绩,长期经营。这样可以突破基因的限制吗?


吴军:这种做法更多的是“守城”,守城可以守的很长,但坦率地说,今天守城可能也很难了。我们不妨看中国古代的王朝,古代王朝的历史基本上不会超过400年。为什么前面两代君王可以欣欣向荣;而后面的君王,同样努力的工作也拯救不了这个王朝呢?因为这个组织太老了,问题太多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旧的企业消失,新的企业才会诞生,这对社会是件好事,只有不断地诞生新企业,社会才更加精彩。


互联网的下半场:5G+IoT


CBR: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很快,您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传统互联网的延伸、下沉,还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


吴军:我一般是把互联网分成三代。第一代是传统互联网,是PC机的互联网,是机器和机器的联网。第二代是移动互联网,这里有个误区要厘清,移动互联网并不是手机和手机联网,而是人和人的联网。我们互加微信这个动作,不是要连对方的手机,而是要找对方这个人。第三代互联网是万物互联,也就是IoT(Internet of Things),国内一般翻译成物联网,这个概念其实不是很准确。万物互联不仅仅是物和物互联,更重要的是人和物的互联,各种联网的物品可以为人来服务。例如自动驾驶,不是要汽车和各种传感器联网,而是要实现服务人的出行,这是对万物互联的理解。


CBR:在国内,我们看到很多对5G应用的预测,就是在IoT领域,这其中的关联点在哪?


吴军:我们先看联网设备的数量。第一代PC互联网时期,全世界的联网设备大约是10亿台。第二代互联网,由于手机的加入,全球大概有40亿台设备接入网络。IoT时代,汽车、智能家居都可以联网,据保守估计,至少有百亿台的设备要接入网络,这需要大量的带宽和处理并发数的能力,现在4G网络是远远达不到的。


4G在技术上的一个问题是,4G的基站覆盖面比较大,如果继续增加无线网络的频率提高带宽,会遇到障碍物遮挡的问题,信号传输不了。如果继续增加功率对基站周边的居民会有影响。而5G是把基站建的非常密集,距离用户很近,避免高频的无线信号被遮挡,单个基站的功率也在下降,这就解决了4G无法大量直连的问题。


另外5G要解决IoT网络的时延问题。例如自动驾驶或者智能导航,当我们在导航界面上看到一条路是畅通的,但如果有时延,道路情况更新很慢,可能我们到那之后这条路就堵上了。现在4G的时延是不够的,5G可以解决,同时也需要汽车快速的做一些运算。


CBR:您提到汽车要做一些运算,和现在提的边缘计算是不是同一个概念?


吴军: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因为IoT不需要把所有的信息传到云端去解决。比如一栋写字楼的智能化管理,最好在楼内就可以解决。所以我们看到各种边缘计算的提法,就是一种介于云计算和本地计算之间的一层解决方案。


CBR:如果我们提升本地的计算能力,可以不需要边缘计算吗?


吴军:这个和我提到单位能耗处理信息提升的原则又不相符了。因为IoT的设备,很多是要用电池的。试想一下,不可能几百亿个设备都接到网线、动力电线上,我们可能希望它靠一个纽扣电池就能工作5年甚至更久,所以提升本地运算能力不现实。


CBR:您提到在IoT时代,可能会诞生新的处理器和操作系统,这也是中国企业近期探讨比较多的话题,您能具体谈一谈这两个领域的技术趋势或发展机遇吗?


吴军:这个话题还是回到单位能耗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这个原则上。我们看现在PC的处理器它的功能很强大,但是为什么不能在用在手机上,因为太耗电。IoT设备也是一样,我们希望它们能够依靠电池工作很长的时间,但现在的芯片基本上不是为这种低功耗的应用场景设计的。另一方面,很多IoT设备不需要很复杂的计算能力,前面提到有云计算、有边缘计算来处理大量的数据内容。所以IoT设备的芯片可能是处理某些运算的效率做的特别高,同时把功耗降下来,这是一个趋势。其实这个趋势已经在发生了,比如谷歌的TPU,在处理人工智能的相关算法效率就特别高,无人汽车用的GPU对图像处理的效率特别高。这些是未来芯片发展的一个趋势。操作系统也一样,5G会带来万物互联,这就需要操作系统能够处理大量的通讯协议,让这些设备能够互通访问,不要有信息孤岛,这会是操作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


商业模式:“连接”比“拥有”更重要


CBR:近几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很强调商业模式创新,但我们沉淀下来看,很多商业模式创新,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您在书中也提到,美国科技企业的商业模式都很简单。我们该如何理解商业模式?


吴军:坦率来讲,中国现在的成功企业大概有三种成功商业模式。第一种以腾讯为代表。腾讯本质上是一个通讯公司,建立了人与人的沟通,游戏是腾讯的现金牛业务,就是这么简单。第二种是阿里巴巴,它搭建一个交易平台,收交易费。第三种是华为,它是一个传统的高科技制造业公司,和过去的朗讯、诺基亚,爱立信没什么区别,只是现在华为在技术上超越他们了。


新一代商业模式创新的公司,大多是类似阿里巴巴的模式,只是把业务转移到移动平台上了,像滴滴、摩拜单车这一类都是如此,通过连接交易,收取交易费。这种模式本质上不难,但你要重视它的作用和影响。在未来,“连接”比“拥有”更重要。企业要起到通信中带宽的作用,谁拥有了通信的带宽,谁就可以获得利润。


产业政策:“一轮明月”还是“繁星满天”?


CBR:我们刚才一直在讨论新兴产业的话题。从中国的产业政策看,政府比较偏好打造一些产业集群,如北京中关村、武汉光谷等,发挥企业的集聚效应。但您提到像IBM这样的企业,虽然会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但也会抑制当地的创新企业。而谷歌这类企业更喜欢通过投资扩大公司影响力,同时促进创新。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吴军:这是两类不同的公司,他们一直是并存的。不要觉得只有现在的谷歌是这样。在历史上,仙童半导体就输出了很多技术和人才,它不断分离出子公司,让半导体公司在旧金山湾区遍地开花,包括Intel、AMD都是从仙童半导体分离出去的。


CBR:这两类公司不同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和他们所在的行业特性相关?


吴军:这种不同和行业的关系不大。比如微软、IBM、AT&T,他们都是IT企业,细分行业也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竞争性很强的公司。如果要说差别,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和所在地区的文化差异有关。比如微软所在的西雅图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地区,它有很严格的同业限制条款。当年李开复离开微软,加盟谷歌,就被限制第一年不能从事IT的研发工作,结果李开复做了一年的HR。而在硅谷的文化就不同,硅谷强调叛逆、包容。硅谷所在加州,虽然也有竞业禁止一说,但同业禁止中有一条不同的条款,假如你只会这项技能,那就必须允许你用这项技能来谋生。所以在硅谷,IT工程师跳槽后,还可以从事开发工作。


我们看中国的IT企业也是相似的,比如腾讯和阿里巴巴,它们都在沿海开放城市,它们都偏好通过投资扩大影响力,而不是直接的并购。它们在经营上和谷歌有些类似,尤其是腾讯,在深圳这个城市,它的开放程度更高。


CBR:这些经验,对地方政府有没有一些可供借鉴的地方?


吴军:两种企业都是有价值的,不能说哪种一定就好。微软和IBM对当地的贡献也很大。地方政府可能要想清楚,是希望维持“一轮明月”,还是要“繁星满天”?这个没有一定的答案。如果想要繁星满天,那在政策上,可能就要有一些鼓励颠覆的举措。


CBR:谈到新兴产业,不可避免的要谈到“中国的硅谷”。从您的观察看,中国目前的几大城市,哪个更具有成为硅谷的潜力?


吴军:从我的观察看,上海还是金融中心,这和它的历史地位有关。上海的互联网产业这几年有点落后,不过我认为不是问题。现在5G是一个产业机会,上海在5G方面是很重视的,这次不要落后就好。深圳总体上看,是比较像硅谷的,这个城市文化很开放,有叛逆和颠覆的精神。


CBR:硅谷有很强大的高校——斯坦福大学,深圳的高校相对比较薄弱,这会不会对深圳有影响?


吴军:在硅谷起来之前,斯坦福也没有现在这么强,可以说是先有硅谷,后有斯坦福。深圳本身的高校不强,但是它可以辐射到香港,人才是可以流动的,这些都不是问题。文化和创新的基因很重要。


新科技范式:“现有产业+新技术”


CBR:您提到一个科技范式:“现有产业+新技术=新的产业”。其中新技术可以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等。我们该如何去理解这个范式,未来值得关注的新科技领域是哪些?


吴军:首先值得关注的就是前面提到的5G和IoT,这个不再赘述了。其次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技术都是值得关注的。现在很热的加密货币,我觉得不需要去关注,但是区块链一定要关注,这两个是两回事。


人工智能的算法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奠定了,摩尔定律可以保证处理芯片在集成度及功耗不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情况下,就能几十倍地提升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短期内,人工智能的算法不会有太大的突破,但应用场景会不断的扩张。


CBR:国内关于新能源汽车,好像有一些争议,比如电池技术不成熟,或者锂电池的处理会带来比较大的环境问题。关于这些争议,您怎么看?


吴军:新能源车一百公里产生的二氧化碳比传统汽车少50%,这对环境是非常友好的,一定是发展的趋势。关于电池的技术问题,特斯拉基本上解决了,续航和加速都很优秀,这个也不是很大的障碍。至于你说的电池处理问题。充电电池可以集中处理,而燃油车是随时排放尾气的。如果形象点比喻,新能源车是垃圾集中处理,而燃油车是随地扔垃圾,集中处理肯定是更环保的,这个要有信心。


END


《浪潮之巅》吴军:理解这个科技范式,你就抓住了未来十年的大趋势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浪潮之巅》吴军:理解这个科技范式,你就抓住了未来十年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