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烂泥到混凝土,你给风干的时间了吗?

孩子从烂泥到混凝土,你给风干的时间了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烂泥摊在地上,路人嫌弃地敲打着沾在鞋底的泥说,果然是烂泥扶不上墙。

高中生小敏,考试成绩从班级倒数到班里第25名,对于一个全班共65名学生的市重点高中的孩子,最好的一次成绩竟然还杀入了前20名,小敏的进步可谓神速。

"你还可以更好。"小敏妈妈和孩子之间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鼓励的话。

小敏看起来很文静,低着头也带着浅浅的笑意。小敏妈妈眼神知性温柔,语气里带着一点点焦急。

我问小敏,你中考的时候成绩很不理想,高一开学时在班里是垫底的水平,到了高一下学期,尤其是在高二,你是怎么学的呢,能够前进了这么多位次?

小敏略羞涩,回应说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学的。

小敏妈妈接过话说,高一上半年孩子住校很不适应,整天说身体不适,三天两头给我打电话要求接回家,到了高一下半年突然就好多了,成绩也提上去了。事实证明实际上孩子只要努力,成绩就会上升。高二呢文理分班,我们觉得还是给她找个比较好的班吧,就想办法给她调班了,调入的新班里没有一个高一的同班同学,结果高二一上来状态又不好了,适应了很长时间。这不,关键的高三这学期开学一个月来,看起来又开始浮躁了,学不下去,每天晚上下了晚自习,总得给我打个电话有事没事地说半天。

我问小敏,国庆长假期间,作业多吗?

小敏妈妈抢着说,她所在的这个学校,休周末、放长假从来不布置家庭作业。

我问小敏,有没有打算在假期里复习一下自己相对较弱的科目?

小敏说,放假前在学校里还对自己说,回到家里要怎么怎么样补课,真回到家,就什么也不想学了。

我说,按照目前的成绩稳定发挥,咱还是可以选择一个外地的好大学去读书的。

小敏迟疑地问,外地的大学有要我的吗?

我说,当然有啊,我们考的每个分数段都对应着很多学校。全国两千多所高校呢。

我问小敏,有没有相处很好的同学?

小敏说,没大有……

小敏妈妈说,同学关系也影响孩子很多精力。有些同学想找她说话,她觉得耽误时间不太想说,可又不好意思拒绝;或者拒绝了又反悔会不会惹同学伤心反感,就会翻来复去地多想,结果因为分心还是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小敏的表面现象是每进入一个新环境,总是有一段长长的适应期。然后才能慢慢地进入学习状态。

可是到了高三,紧张地备考,一轮一轮地复习,并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让慢热的孩子适应。从中考及关键考试成绩分析,小敏每逢重点考试,发挥欠佳的几率大。

在小敏妈妈眼里,小敏是有潜质的,她原本可以发挥更好,她应该有自律的品质……

小敏妈妈没有看见真实的小敏存在的样子,她的眼里是心目中理想的小敏"应该"的状态。而真实的小敏是被否定的:你还可以再努力点,你还可以自我约束点,你还可以更有上进心……

小敏犹如站在荒漠里,阳光太强,看不清前方的路,可是还不能站在原地,妈妈在呼唤我呢,我要要往前走,但是,方向在哪里?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我也不知道我是谁,我怎么能够知道我可以到达哪里?

小敏每一次走进新环境都会犹豫彷徨,好想回到妈妈身旁,让妈妈给指点一下方向……

每个人用尽洪荒之力取得了一点成绩,说出来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亲人看见:我真的很努力了。

可是父母若是充满期待的眼神说:"你还可以更好",这是多么让人丧气进而让人愤怒的话啊。父母以为对孩子提出的是期冀,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孩子却不由自主地理解为嫌弃,我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你的要求……

如果小敏妈妈认可真实的小敏,看着她、注视着她:小敏,你很努力,你从来不肯放弃自己,我喜欢现在的你。

那么被妈妈注入勇气的小敏,是会期待地、信心满满地说出"我还可以更好。"

"我还可以更好",是我对我自己的认同和鼓励。

"你还可以更好",是妈妈(或者他人)对我当下状态的否定和不满。

一摊烂泥,变成混凝土,是需要风干的时间的。

期待烂泥变成混凝土,不是轻飘飘一句话,你努力一下就可以变成混凝土。

而是要研究烂泥当下状态,要加多少水泥,添多少砂石,需要多少时间,才能上强度,然后才成为混凝土。

人的成长也是如此。

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特质、思维和行为模式,我总是会犯哪些错,习惯掉进哪些坑儿,心里受了什么委屈……

孩子给自己打气,父母同时也给孩子勇气,不苛责自己,不难为自己,也不纠结自己,慢慢地把自己梳理明白,前方的路清晰了,自然会逐渐长成想要的样子。

烂泥是具有成为混凝土的潜质的,只是,需要风干的时间。

欣赏小敏妈妈,有自我质疑的勇气,有高品质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渴望,然后才会有豁然开朗的轻松育儿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从烂泥到混凝土,你给风干的时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