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

“吃”,精神世界的盘子。


电影、综艺、纪录片、短视频……各种形式,新颖或老派,都用它盛过世界。


但谁最懂你口味?


不是美食家,不是五星大厨,更不是外卖小哥。


Sir相信你脑海里已经想起了一个名字。


比如她——

《奶奶最懂得》
Granny knows best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1张图片


别被这速p成图的敷衍海报劝退。


豆瓣8.7。


30分钟,八集八个省。


一次随遇而安的“中西对决”。


长相喜剧的英国厨子,走进中国乡村,寻找身怀绝技的奶奶们。跟她们学做菜,给她们做菜。


乡村版“街头美食斗士”?


不,Sir觉得更像是美食版“变形记”。


只不过,交换的不是条件与家境。


而是时间与心境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2张图片 找奶奶


美食节目,再怎么玩,都得先上菜。


随便点开一集,Sir保准你身心都会无比舒适。


一菜三“吃”——


,有热腾腾的舌尖诱惑;


,可观每一地都想亲身打卡的绝美村景;


,可感厨子和老太的温馨日常;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3张图片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4张图片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5张图片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6张图片


纪录片的主持人,Jamie Bilbow,中文名,非常接地气:“大米”(就是可能招老鼠)。


老外厨子乐不思蜀,毕竟,来自于以黑暗料理闻名的英国。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7张图片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8张图片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9张图片

从上至下菜名:“仰望星空”“牛肉腰子派”“哈吉斯”,具体做法可自行百度


不知道是否被“暴击”得无法忍受,金发小伙跑到中国一呆就是8年。


中途还给央视《天涯厨王》《面面大观》,山东卫视 《听得到的美食》当过主持人。


所以这个英国厨子,画风跟普通美食节目主持人不太一样。


做饭随意,不需设备,全靠灵感。


如果身边刚好是一块菜地,更欢脱了。


土豆削皮直接往身后一扔,天然的沤肥原料


炒菜时掉了朵花菜,直接就势夹起往后一抛,肥料+2。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10张图片


甚至,跟我们印象里的外国人也有点不同。


筷子功,考不倒。



普通话,更是溜。


语调自然,断句正确,嘣词儿不磕巴,发音比较标准,儿化音出色得让老广如Sir都自愧不如。


就连有点生僻的词也都能有惊无险地读正确。


切的话达不到这个用杵臼的这种效果呢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11张图片

△“杵臼”这俩字估计你乍一看也会停顿一下才能读对


自嘲起来,看得出老铁没少在中国网上冲浪。


完美就无聊了 我这处女座说这话,不容易



深谙入乡随俗的道理。


每次跟奶奶们讨教完厨艺,他都要拿出自带的厨具,来一道有当地特色的家乡菜。


比如跟奶奶学做面,他也有模有样,炖胡萝卜腊鸭汤面,完了还不忘卧个溏心鸭蛋。


跟奶奶学做月饼,他就依样画葫芦做一苹果派回敬对方。


奶奶们呢,也特给面子。


刚入嘴还没嚼,好话先说——甜!


有的倒是理智些,嘴上夸完手上挑两下,委婉地说,这个面硬了点哈。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12张图片


中国通、中餐通。


节目交给他的任务是“找奶奶”。


名不见经传,藏匿于山川河流多年,靠本能做菜多年的奶奶。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13张图片 找菜谱


别说,大米还真会找。


搭面包车、坐大巴、逛菜场、爬山路,一张嘴叭叭地找不着就问,愣是给他找到了各种奶奶。


厨子不是什么正经外国友人,奶奶们倒都是你我熟悉的样子。


一笑满脸都是褶子的脸,不太整齐的牙齿,头发花白。干活的手看得出有茧子、包了创口贴。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14张图片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15张图片


或戴袖套或戴围裙,十年一日的旧毛衣、碎花外套。


无聊时打打扑克,硬朗点的还要上山干农活。


但面对外来客大米,她们反应各不同。


陈奶奶是个开朗的。


大米要驮她回家做面,她爽快地跳上车,但又留只脚在地上,生怕大米撞到了面架,嘴里还喊着“面条上不好开车的呀,我怕呀”。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16张图片


张奶奶是最和善温柔的。


大米干活没分寸弄脏了她辛苦熬了一晚的豆汁,她不紧不慢摆摆手——
没关系的呀~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17张图片


还有见不得大米干活马虎,一会功夫就忍不住自己上手的勤快云南奶奶。



老爱说自己不中用了,老了的丧气奶奶。


不论哪一款,你都能在她们身上找到自己奶奶或外婆的影子。


她们不是被职业定位的大厨,擅长的也都是平常人家司空见惯的菜式。


什么青菜面、炸豆皮、冬笋米粿、臭鳜鱼、云南粑粑/火锅……


简单的菜,背后是不简单的“一辈子”。
这些奶奶绝对不会用“烹饪”、“料理”这些词来描述,她们以为自己做的,只是家务,只是生活,只是在养活、照顾一家人。


浙江潘周家,有名的长寿面之乡。


五百多户人,家家都能做面。


据说这个村子出来的长寿面,是真的“长”,两斤面粉能拉出两百米,又被称为“一根面”,彩头极好。


每到秋冬时节,村民们都开面,面条晒满了村里的广场,场面很是壮观。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18张图片


65岁的陈凤青奶奶更是。


除了养儿育女,她从嫁过来那天起,就学做面。


发面、和面、搓面、拉面、晒面,这个步骤重复了几十年。


面做好了,像织毛衣一样一根根缠在竹竿上,再拉出粗细均匀的长条,日夜晾晒。


晒干之后,用剪刀把面条剪下,一把一把绕成圈,挂面就成型了。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19张图片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20张图片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21张图片


每天不是在做面,就是在准备做面。


但也靠着这些挂面,陈奶奶家从无屋无被的贫户,成为如今儿女双全的小富人家。


晒面条,在大米看来,是整齐到震撼的大场面。


可在奶奶那,是到处需要留心注意的活计。


得拿上一双比筷子长且细的竹竿,不住在面丛间拨弄,防止面条粘连。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22张图片


这么费神费事的工序,做成食物,却只需不到3分钟。


下开水煮沸,加入挂面。


抓把从地里收来的青菜,摊个鸭蛋,连盐都不用加,清清爽爽一碗青菜面就做成了。


70岁的张美仙奶奶做豆皮。


原本郑宅家家家户户都能做,做豆皮这门手艺也传了1200年。


但随着机器兴起,整个村子里,只有她和兄弟两家会做了。


没办法,这活太磨人了。


累啊,早上六点就得开始,忙活到下午4点。


筛豆子、磨豆子、煮豆子,一张张晾凉成皮。


到夏天,煮豆子的屋人都不愿意进,太热了。


扎小辫的张奶奶有点惆怅——


太辛苦,以后的人不会做,不会做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23张图片


一个通宵的功夫做成的豆皮,要下肚却快得很。


卷点肉馅儿包好,搁油锅里炸一炸,一盘响铃儿就成了。



看视频,秀色可餐,口水都要滴出来。


所谓庖丁解牛,跟这些老奶奶比。


野生大厨大米,还是一个字,嫩。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24张图片 找生活


高尔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老年人的离开,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


Sir看《奶奶》就有这种感觉。


一切传统美食节目的“套路”在老人身上失效了。


时长?火候?步骤?前味?回甘?


别扯这些。


老奶奶的手里,心里只有一个法宝:时间。


换一个更接地气的词儿吧,就是:日子


她们是活着的口述菜谱,初看说的都是民间吃食,再看,字里行间就是沧海桑田。


流传了1200年的豆皮,现在看是再常见不过的食物,但在张奶奶年轻那会,可是“女人坐月子才能吃上”的稀罕物。


黄奶奶打面时,60多岁了还是说抡棍子就抡,打起来力道也不含糊。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25张图片


为什么非要费那劲?


奶奶云淡风轻带出一知识点,“打出来更硬(有韧劲)”。


和面要加盐水,她的手部肌肉几乎拥有了记忆:一斤麦粉半两咸。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26张图片


《十三邀》第四季首集里,许知远有句跟倪大红寒暄的话。


虽有场面话的嫌疑,但却不失道理——


知识本身没有魅力,生活才有。


《奶奶》就在美食纪录片之外,呈现一种真实的生活。


来自大洋彼岸,生长环境截然不同的外国年轻人。


在村子那一亩三分地勤恳了一辈子的年迈妇人。


一个热情外向,感动快乐即时释放;一个含蓄,不擅表达。


冷热相对间,又带点奇妙的和谐。


看到木梨硔66岁的汪助囡奶奶一个人照顾中风的丈夫,还要忙家里的民宿,几乎是一个人全包了家里所有事,却不怨不自苦,依然好好照顾丈夫。


大米说,这是爱。


可你知道的。


奶奶们哪会说爱情。


于她们而言,这不过是一家人而已——


我感冒了,他就注意我 他感冒了,我也注意他呗 这是一家人是必须的呗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27张图片


大米用现代人的方式给予定性,也回馈赞美。


安慰这些操劳而羞涩的奶奶们,赞叹奶奶的平常,赞叹她们的熟练。



更有意味的是,纪录片没有给“正能量”的假象。


木梨硔很会做臭鳜鱼的73岁的洪春囡奶奶,Sir印象最深。


跟前头的奶奶不同,她们或活泼或干练,依然在自己的年纪里活得劲头十足,可这个奶奶呢,眼里是“我老了”的灰心。


奶奶的女儿中年丧夫,一个人照顾孩子,照顾家里,奶奶年老,心疼女儿,眉目间都是愁苦,也有对自己年老帮不上忙的抱怨。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28张图片


但大米聊天时,总把话题往奶奶擅长的臭鳜鱼上引。


烧个鱼,加点啥,大米都会问一句这是什么。


问着问着,就问出了腌鱼的米酒、调味的黄豆酱、收汁的豆粉都是奶奶自己做的。


奶奶自我怀疑一句,大米就提高音调肯定地回一句,逗得奶奶眉开眼笑。



最后要走时,大米抱了奶奶。


奶奶不太习惯,人又小。


大米踉跄了一下,把奶奶整个揽在怀里,手上轻轻摩挲奶奶的背,嘴里还抱歉地说,我有点高。


还不住地提醒,要她记得把家里楼梯的扶手安好。


奶奶呢,手只在自己触及得到大米的地方,不知所措地试探着。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29张图片


这个拥抱,奶奶肯定是不习惯的。


奶奶懂爱吗? 当然,时间为证,可是爱的方式已经融化在日子里,无迹可寻。


是枝裕和在《比海更深》,借由已故女演员树木希林说出:
我到这种年纪了。 还没有说过爱过谁比海更深这样的话呢。
一般人都不会有啦。
但是每天都还是开开心心地活着。
不对,正因为没有所以才能开开心心的,
平凡的生活也能过得开心。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30张图片


看完《奶奶》,你可能羡慕那个长着外国脸的主持人大米。


淳朴、体贴、通透的奶奶们,把他当成了自家儿子。


但仔细想想。


那个可爱的“她”——


此刻,可能就在你家厨房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莫妮卡住了


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_第3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嫉妒这老外吃光最珍稀的中国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