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手工艺--风筝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2008年,北京沙燕风筝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示名单。沙燕风筝作为北京的象征,也化身为奥运福娃中的妮妮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可您知道这沙燕风筝的创始人是谁吗?老北京沙燕风筝的代表人物又分别是谁吗?

北京的手工艺--风筝_第1张图片

那关于这沙燕风筝,我们还是有请北京东城第二图书馆,也就是原崇文图书馆副研究员李俊玲女士给您说说。李俊玲女士是非遗项目研究者,著有《天坛传说》、《北京宫灯》、《北京刻瓷》等非遗书籍。

点击下面的音频您就可以直接收听了哦

北京的手工艺--风筝_第2张图片

风筝是北京人最喜欢的民间玩艺儿之一。放风筝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班曾削竹子做了一个鹊,“飞天三日不下”。按这个说法,鲁班爷做的这个竹鹊,应该是风筝的始祖。后来风筝成为借助风力进行通讯的工具和打仗的武器。风筝作为民间的放飞和观赏的玩艺儿,最早见于宋代画家苏汉臣的作品。不过那会儿风筝还不叫风筝,叫纸鸢。风筝这个词儿怎么来的呢?明代的陈沂写了一本书叫《询刍录》,其中记述:“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纸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宋代商承的《事物纪原》里也有“纸鸢俗谓风筝”的话。由此可见风筝一词大概是宋代以后出现的。也是从宋代以后由皇宫里的游戏演变成为民间的玩艺儿,按过去的民俗,老百姓平时不放风筝,只有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以后才放,一直放到开春的清明节。宋代商鼎的《村居》诗里有这样的描写:“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除了放飞,作为观赏的民间工艺品则是清代以后的事。到现在,已有300多年。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北京的手工艺--风筝_第3张图片

北京的手工艺--风筝_第4张图片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完整版《徐徐道来话北京》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京的手工艺--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