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放养”

      身在小学教学一线,面对一群6到12岁的孩子,经常会遇到有些家长在面对自己孩子学习上出现了种种困难时抱怨:“人家的孩子为什么那么省心啊?”也有的年轻父母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时满不在乎:“我们的孩子就是‘放养’的。”

      放养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怎样才是正确的放养?

放养原意是让动物离开人类的掌握,脱离家庭养护、圈养,回归到大自然中,让它们更具有本质的生存状态。

      2010年美国勒诺•斯科纳兹的《放养孩子》一书问世,把放养的概念引申为一种教育孩子的方式,谓之曰“放养式教育”,是指让孩子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成长,让孩子从小就适当接触自然、社会,较早地接受社会锻炼。

      放养式教育理念是好的,可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被误读的现象。要知道,放养不是“放羊”,不是“放纵”,而是在“养”出好习惯的基础上逐步“放”手。

      家长们都还记得从孩子出生开始,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经历四个阶段:孩子最小的时候需要抱着走,替孩子穿衣洗脸甚至连大小便也得家长动手,这就是“包办时代”。后来孩子渐渐长大,到了该学走路的时候,家长会扶着孩子慢慢让他感受如何迈步,这时候家长们的手一定是紧紧地扶着孩子的双臂,这就是“搀扶时代”。再后来,孩子长到了一岁以后,会自己迈着小腿儿走几步了,家长这时候一般会牵着孩子的一只手,提醒着孩子注意事项,总结着每次磕绊的经验教训,另一只手则要放开让孩子自己掌握平衡,这就到了“帮扶时代”了。现在,孩子习惯了走路,走得稳跑得快,你想抱他还能抱得动吗?还用抱吗?当然不用。因为这时候的孩子已经到了“放手时代”。

      教育孩子和养育孩子是相通的。

      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懵懵懂懂,每天就知道会被送到一个地方被一种叫“老师”的阿姨管着,学什么玩什么都不由自己做主,这是因为他们处于教育的“包办时代”。

      孩子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识字量少写字慢理解能力还比较弱,这个时候的小朋友都知道听铃声进教室,老师讲课看老师,老师写字看黑板。但是要想完成学习任务还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帮助。这个学段的老师一般都会每天用短信、QQ、微信等方式跟家长沟通,把课堂上的重点难点甚至读书要求发给家长,家长就会像孩子的专职翻译把老师的来信读给孩子听,再解释一番才算清楚了。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搀扶时代”,各种习惯和知识储备正在养成期,所以家长这时候会很辛苦。

      到了三年级,孩子们就会进入学习生涯的第一个分水岭。有的孩子由于平时家长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好习惯养成得早适应得快,很快就能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任务自己记。这样的孩子有个共同的特点——善于倾听。每当有人给他们交代事情布置任务的时候,他们能迅速理解并且做出有条理的安排,进而科学有效地完成任务。比如我们班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时候我要求他们学着记事,到了去年读三年级第一学期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必须记作业,而且我会不定期地不发作业信息,这正是为了逐步过渡到“帮扶时代”。

      “帮扶时代”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如果这个时候孩子存在懒惰、依赖、娇气、任性等不良习气一定要及时纠正,及早养成勤奋、独立、坚强、随和的脾性,才能在经过这个“分水岭”的时候顺利转弯不至掉队,在后面的学习生涯中坚持逆风而行。

      孩子进入小学五六年级后,家长们也就进入了“放手时代”。这个时候孩子们的课程家长们已经渐敢无能为力,这很正常,因为你已经“抱不动”孩子了。所以,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一直到中学大学,老师们也不再每每敦促家长怎样怎样,只要孩子的学习习惯好、思想健康、心情愉快,家长就可以放手了。

      老话说“三岁看老”,其实小学六年正是人生的缩影,尤其是习惯的养成教育,这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大计。

      所以,想放养孩子?那就先“养”成好习惯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谈“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