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6月30日,是被称为“香港天才音乐人”的黄家驹先生的纪念日。
1993年6月24日,Beyond在东京录制节目时发生意外,主唱黄家驹从台上失足跌落,最终于6月30日离世。
1993年5月Beyond发行的这张专辑——《乐与怒》,成为家驹生前最后一张专辑。
这张封面虽然拍得简单,但每个人的眼神方向和站位表情,都经过精心的设计。
回想起来,似乎很久没见过关于“唱片封面”的宣传了。
如今实体专辑几乎不发了,数字专辑大家更注重播放量和销量数字的奖章,哪怕在主页里,唱片封面的占比也很小。
想想从前还没有数码存储的胶片年代,每一张照片都很珍贵,每一次摄影都是一次创作。
我认真回忆了一下,也查了资料,计算机大约是2000年左右逐渐普及,PS大概是2003年开始大范围走进我们的视野并被熟练使用。
但在还没有这些的条件下,恰恰是唱片行业的鼎盛时期。
今天就跟梨再一起重温一下,那些充满了巧思、挖空了心思制作的唱片封面吧!
试想,当你逛唱片行的时候,要买下一张唱片,或到一旁试听,歌手的名字和封面,至少要有一个吸引你。
那么,封面都靠什么吸引人呢?
颜值
直接用歌手本人的照片当唱片封面,是最常见的操作方式。所以长得好看,就是赢在起跑线的。
比如王祖贤,看过这段视频的人,大概都知道她唱歌在怎样的水平。
但她的唱片封面,就是美。哪怕睫毛膏有些糊到一起了,也丝毫不影响她的美貌。
▲王祖贤 1998 《与世隔绝》
那几年,这样老天赏饭吃的美人,真是十个手指数不过来。
虽说长得好看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事儿,但对唱片封面来说,“颜值”除了长相,气质也能帮大忙。
比如标志性小眼睛的林忆莲,说不上很漂亮,但随时随地都风情万种得兢兢业业。
不管是小露香肩还是裹得严严实实,都不会影响她的发挥。
▲林忆莲 1990 《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也许现在许多年轻人分不清林忆莲究竟是香港歌手还是台湾歌手,就是从《爱上有一个不回家的人》这张专辑开始的。
这是林忆莲的首张国语专辑,同名歌曲是那年两岸三地最红的。
▲林忆莲 1990 《倾斜都市烧烧烧》
▲林忆莲 1991 《梦了 疯了 倦了》
杨林也很性感,但跟林忆莲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当时还有任洁玲,哪怕只露出下巴以上,也很迷人。
即便这张专辑里每首歌都是翻唱,且没一首唱得过原唱,也不妨碍这张封面独自美丽。
还有本来可以靠脸的哥哥,非要靠烟,连气场都很“帅”:
这张精选集里收录了大多数张国荣的经典曲目,《风继续吹》《Monica》等30首,只是这样的拍摄形式,之后怕是很难见到了。
另外一些横冲直撞的脸庞,扑面而来就青春可爱:
18岁的范晓萱,代表着大多数人心中青春的模样,青涩但充满魅力。
▲梁咏琪 1997 《短发》
一年连续两张国语专辑,一刀两断剪完“短发”、落泪之后痛快“洗脸”,新清“梁”爱情主义是当年最火的“梗”。
梁咏琪甚至一度成为了短发的代言人,这两组专辑照片是那时许多Tony老师见过最多的参考图。
还有李心洁这张闷头就撞上来的《裙摆摇摇》,现在夏天听,刚好!
▲李心洁 1999《裙摆摇摇》
包装
梨说的包装不是物理上的外观包装,而是专辑封面制作时,对歌手本人做的“加分项”装扮。
像郑秀文这样的高段位,现在B站的美妆博主恐怕也不能望其项背。
不过在这两个封面之前,早就有前辈靠妆容出彩了,没她频繁罢了。
▲李蕙敏 1995 《秘密》
▲王菲 1998 《唱游》
这个封面的妆容是暖的,但调子是冷的。表情是清冷的,但歌曲风格和声音是开放丰富的。
王菲的这个经典晒伤妆,前不久才在欧阳娜娜晒伤妆封面出街时被cue,除了是这张专辑封面,当时还是饮料广告图。
另外还有一些不好好化妆,在脸上搞怪的:
▲李心洁 1998 《Bye Bye 童年》
靠头发赢很大的:
或者全套妆发服都用力到极致,华丽得十分认真的:
▲梅艳芳 1988 《梦里共醉》
▲陈慧娴 1991 《永远是你的陈慧娴》
▲王菲 1995 《菲靡靡之音》
设计
现在听起来逼死乙方的一个词,却可以从很多方面帮一张专辑“出圈”。
比如字形字体:
或者精巧构图:
通过剪接拼贴显得特别的:
或者画面极简留白的:
用单一高饱和度色彩冲击眼球的:
这张专辑里,好几首歌都由王菲自己作词作曲,她还第一次尝试了说唱。
专辑的封面也是她自己设计的,鲜艳的纯色底,只写上专辑和自己的名字,使用的设计元素比罗大佑还少。
还有通过人物服装色彩,与环境融合成大面积同一色系的:
或者靠配色吸睛的:
这张专辑的同名歌曲,大约是现在ktv里范晓萱点唱率最高的歌了。
但在当时,“小魔女”范晓萱转变成金属、忧郁又有些颓废的风格,许多mavis fan并不能接受,这张专辑卖得并不太好。
范晓萱这张封面借助了夜光的效果,而蓝心湄则有些波普意味。
▲蓝心湄 2000 《你开心了湄》
梅艳芳这张也是属于清爽夏天的,放在现在大概会热搜的冰淇淋色。
还有借助特效的,梨猜也算“液化”了吧?
▲张艾嘉 1992 《爱的代价》
还有充满未来感、真人和手绘结合的:
或者直接手绘的:
这是一张全台语专辑,是陈淑桦进入台湾乐坛的介绍信。
专辑里的每首歌名,都很美:月夜愁/白牡丹/阮不知啦(我不懂)/秋风夜雨/走马灯 /思想起 /河边春梦/台东人/补破网/孤恋花/思想起 。
虽然叫“精选”,却是周蕙的首张专辑。大家最耳熟能详的《约定》就在这张专辑里,一炮而红。
事实上,这首歌翻唱的是王菲1997年的专辑《玩具》里的版本。当时,唱片公司老板担心周蕙的长相影响唱片的销量,她连续3张专辑的封面都是手绘的卡通版人物。
个性
凸显“个性”,说实话就是“怪怪的”,在一整排唱片货架上,显得格格不入的。
比如远看是3D立体包装,近看发现被骗了的:
这是李宗盛个人第一张专辑,倾注了许多“小李”早期的珍贵创作。那时候他还不是“大哥”,却已经有了大哥坦荡的义无反顾。
后来万芳有一张专辑的封面形式跟这张有点像:
还有些封面会拍个风景照,远看好像在说:“你猜这是谁的唱片?”的,类似这样:
这是朴树的第一张专辑,前几天《乐队的夏天》盘尼西林翻唱的《New Boy》就出自这里。
另外一些虽然拍了人,但半张脸掩映在阴影里,必须走近才能看清的:
▲王靖雯 1990《You're the Only one》
或者半张脸都不露,只能看字分辨的:
那一年,“魔岩三杰”何勇、张楚、窦唯同时发售第一张专辑。有位豆瓣歌迷说,当年上大学还买不起全部,宿舍同学一人买一张,换着听。
王菲则是直接用一本杂志挡住了脸:
最后一种,是不管怎么看,都一定会看第二眼的:
▲辛晓琪 2000 《谈情看爱》
在那个年代,因为媒介形式的限制,唱片是歌手和歌迷、潜在歌迷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
相比之下,演唱会、电视台和广播宣传,交流的机会更少。
而唱片的封面,便是这每一次交流的名片,许多时候,封面比内里的歌,更能直接让消费者决定购买与否。
甚至唱片封面的表现力,还会影响到歌手的杂志封面和广告拍摄的机会。
因此,歌手亦或是唱片公司的制作人,对专辑的封面制作都十分用心谨慎。
每一张专辑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从主题、名字、封面包装到歌曲风格、演唱曲目,都应该在同一种情绪中。
封面看起来是一张图,其实是专辑的其中一环。
因为技术的限制,拍摄和制作所需的时间、精力和成本都更多,妆发服道和场景、摄影师每一次按下快门,都十分珍贵而慎重。
如今实体专辑都几乎没了,数字专辑的封面也没有销量的漂亮数字重要了。
在唱片行业的鼎盛时期,封面都是一张张精心制作的艺术品。
哪怕这么多年过去,再看看这些封面,还是要感叹一句,真的美。
而那时的音乐人们,虽然有些不在了,却永远值得尊重和怀念。
监制:Roro
编辑/撰文:Tsing
往期回顾
(点击题目即可跳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