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在上学的时候,我父母但凡看到我在玩电脑或者玩手机就如临大敌——下个月就要考试了,你不知道多看看书还就知道上网!每天上网能帮你考大学找工作吗?!
但就在昨天,我妈一回家看到我就说,你都累了一天了,起来活动活动,让眼睛休息一下。
其实我当时的动作就是斜躺在沙发上,聚精会神地盯着手机……
我完全能够理解我父母态度的巨大变化——原因很简单,我上学的时候,高考所需的知识来源几乎就是课本和辅导书,但现在我是一个新媒体小编,每天都需要关注热点、关注网络动向、学习其他公众号推文的优势,这些都需要我花大量的时间泡在网络上。
对我来说,“玩手机”和“玩电脑”就是工作和学习的主要部分。
在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也曾经对这种状态产生过怀疑——那个时候,很多文章都在质疑“碎片化学习”,最典型的的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根据一万小时定律,如果你练习一件事情一万小时,就能够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但是如果你刷一万个小时的微信公众号,你能得到什么?”
事实上,大多数上班族的确没有太多的整块时间去进行自我提升,“碎片化学习”归根结底还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总好过完全不学。而且,掌握更好的碎片化学习方式,也会给工作带来巨大的助力。
换句话说,以正确的姿势“每天玩手机”,照样可以帮助你迅速实现升职加薪。
“碎片化学习”对自律的要求更高
我在微博上看到过一个段子:
坐在图书馆泡了杯茶打开书,准备开始学习。
结果忍不住拿出手机看了一下午“茶叶的起源和制作工艺”……
碎片化学习被人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网络上的信息太多太杂,自律意识稍微差一点的人就会被无关信息干扰,不仅失去了自我提升的初衷,甚至会耽误完成份内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相当一部分上班族自从离开校园之后就失去了学习的习惯——每天已经有大量的精力分给了工作,下班回家之后只想彻底地休息和放松,如果说学生时代还能一周读完一本书,现在就连追个电视剧都难以集中注意力……
所以,想要真正利用好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是需要一定自控力的。
如果你刚开始通过网络进行碎片化学习,建议你给自己一个仪式感——如果有条件,最好准备一个专门用来学习和工作的手机,不要下载任何游戏和无关的社交休闲软件,只下载你需要用来学习的APP;如果条件不足,在学习之前也最好关闭其他软件的提示或者暂时切断网络。
一方面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干扰,另一方面这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心理暗示:尽管你正在使用手机,但你已经进入了学习状态,这一段时间你只能阅读和收听你需要学习的内容。
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会有点难以静下心来,可以从短时间开始做起——比如完整地看完一篇干货推送或者听完一节微课也许只需要十几分钟,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再增加学习的时长。
其实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律意识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碎片化学习”需要更深度的思考
碎片化学习还有一个显著的弊病——大量的知识内容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的内在联结。
这一点上,被质疑最多的就是“罗辑思维”的系列课程。
毋庸置疑,罗辑思维的主讲人罗振宇是个很有才能也很有思想的人,他输出的内容也必然是有一定价值的。但是为什么很多听过课的学员都表示,课程讲得的确不错,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却严重缺乏实用意义呢?
原因很简单,罗振宇本人的思想并不是一堆知识拼凑在一起的,知识的背后一定存在一个完成的思维体系和逻辑链条——是否存在这样一套完整且优秀的思维方式,才是“普通人”和“有才能的人”的根本区别。
你听了无数的微课,看了无数篇干货推送,但它们都是零散地存在于你的记忆里,没有一根线把它们串在一起,它们就永远都只是别人教给你的“知识”,而不是你的“智慧”。
几千年前,孔子就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一个环节。
听完一堂课或者看完一篇文章,一定不是囫囵吞枣地记下来就足够了,聪明的学习者会把学到的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思维体系里去,和之前学到的知识进行连接,甚至能够进行反向思考,对学习到的内容进行质疑。
这也是一项需要长期锻炼的内容,你要做的只是从现在开始,就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
碎片化学习到底有没有效果,只有一个答案: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一定是能够取得成效的,区别只是在于学习者如何利用这种方式。
聪明的学习者会刻意调整学习的过程,无论通过哪种学习方式,都能够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职场黑魔法”在后台回复“职场大礼包”获得职场上的必备宝贵资源!(包括但不限于100份PPT模板、200份CV简历)。回复回复关键词“产品”可以得到系统的产品经理内部培训资料!(包括但不限于7G 1000个视频学习的资料,吐血整理...) 每天的相关职场类干货文章等你来看呀~~~ 所有产品汪、运营喵和程序猿都需要的职场加油站。帮助你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和职业技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