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大家好,我是堂小楠的挚友桃子妈~,
是一个热爱心理学的自由撰稿人、中年少女。
如果你有关于家庭关系、儿童心理、教育困惑之类的问题,欢迎来信提问,方法如下:
进入科学家庭育儿(ID:kexueyuer2012)公众号,发送消息,开头带上#信箱#字样。
或添加微信:tangmageren,私信交流。
(来信默认可做信箱素材,首发于【堂妈家庭育儿】。)
倾诉:
你好,桃子妈,我是一个今年刚生了二胎的妈妈。
现在最大的困扰是,我们搬了新家,但是大儿子(5岁,读幼儿园中班)对此很伤心,对新环境很不适应。
我大儿子15年出生,他刚满周岁,我们买了第一套房。当时我们夫妻要上班、还房贷、忙装修,只好将他暂时送回老家,由婆婆带。
我内心非常不舍,每半个月和老公必定开车回家一次,去看他。
17年底,终于把孩子接到身边,也住进了第一套房。
然后我婆婆也跟来一起带娃,孩子在附近读了私立的蒙台梭利幼儿园。
后来发现,这个房子周边配套的中小学,条件都不太好。
今年3月,我们把房子转手卖了,又买了一个周边学区比较优质的新房。
还没交房,好在我妈家,就在新房附近,现在我们全家都暂时住在我妈家。
可是儿子说不要搬家,要住“自己家”,而且他已经在幼儿园有熟悉的老师、同学,还有小区邻居、环境,他都很喜欢,非常舍不得。
今年9月开学,儿子转去了新房周边的公立幼儿园,现在每天早上一睁眼就说“不想去,想在家里陪妈妈”。
而且常常说出新幼儿园“这不好、那不好”,比如午睡后要求自己叠被,他不会,比如没有大电视放儿童动画和歌曲了……
我是今年8月刚生了二宝,在大儿子各种“不适应”的时期,本该给他更多关爱的我,却真的常常腾不出手,放不下二宝。
当时搬家的时候,大儿子哭了,我很心疼,特别自责,觉得他是被迫离开自己熟悉、依恋的环境,而这些,如果我们之前考虑周全一些,都是能够避免的。
现在从新家到旧家,走路加坐公交,要一个小时。但我依然有冲动,想让儿子转回原来的蒙氏园,然后我们在附近租房……
我们新家的房贷更重,实在没有租房的钱,老公劝我要往前看,就算现在搬回去,两年后,孩子还是要来新家附近上小学,也依然要面临“适应”的问题。
但我还是很后悔,后悔卖房、后悔二胎,因为如果不折腾这些,大儿子明明可以有一个完整幸福的童年。
学校、学区这些,真的重要吗?我觉得并没有孩子的快乐重要。
买我们第一套房的新房主,人很好,我跟他说了儿子的不舍得,他允许我们回去看过,大儿子仔细的走过每一个房间、厨房厕所都不落下……
说真的,我觉得我们真的太残忍,而且,我也很舍不得旧家,当初也是我们自己找施工团队、买材料……一点一滴装修出来的。
现在儿子还常常要求,回旧家的小区玩,去小区里水果店、包子店买吃的,去儿童滑梯、健身器材那里玩。
我该怎么才能安抚好儿子的失落和伤心呢?他会不会留下什么心理创伤?
回信:
这位妈妈, 其实你不用过分担心,舍不得、不适应,这些感受,是人生必然存在的体验。
就算不经历童年搬家,孩子小升初、初升高,都会换环境、老师、同学,也都是社交圈子的大换血,也都必然要面对“舍不得、不适应”。
而且,这种伤心难过,只要孩子能够用各种途径表达出来,那么最终它就仅仅是一份小遗憾,不太会成为“创伤”。
从孩子对新幼儿园的吐槽中可以看出,他不适应的,一是教学模式,内容有落差;
二是他的一些生活自理技能没有达到公立园的要求,产生畏难情绪。
前者,你是帮不上忙的,只能静待孩子自己去调适,但是后者,你却可以在家陪孩子多练一下叠被、穿衣……
再者,孩子要求回旧家的小区玩,只要有时间,尽可能满足他,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对旧环境的“怀念与告别”。
你还可以告诉孩子,将来装修新房,我们是可以在壁纸颜色、家具选择、卫浴品牌等方面进行一部分“复制”的。
问问他的意见,看他是否希望“复制”,跟他协商“复制到什么程度”,让他参与到新家的设计中来,或许能唤起他对新家的憧憬。
看得出来,你对旧家,也是依依不舍的,这种跟孩子同类的情绪,不要隐藏,甚至可以分享。
孩子感觉得到了充分的理解,或许情绪能够舒缓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你不断自责,后悔搬家、要二胎……你的不舍和难过,更甚于孩子。
你对此事产生的负面情绪,有点超乎一个成年人对搬家的正常反应。
为什么会这样?
你有必要在自己过往的经历中找找答案,我猜测,你过去可能跟重要的亲人有过仓促的离别(包括变更抚养关系、搬家远别、亲人去世等等),这可能才是真正的“诱因”。
另外,你似乎一直抱着一份执念:要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完美幸福的童年。
但其实,孩子不需要完美童年,是你需要“孩子有完美童年”。
在育儿心态上,你似乎抱有一个固定公式“如果我做到……孩子一定会……”,不得不说,这是幻想。
你和孩子是两个人,你控制不了他,甚至有时候也引导不了他。接纳这个现实。
作为家长,我们都需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高估自己的教育力、影响力;不要低估孩子的成长力、适应力。
要相信,假以时日,当孩子自己慢慢从伤心、沮丧中走出来,他同时也会在心底积淀出一份力量和成就感。
总之,你要先安下自己的心神,这件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一切,这个过程,就是成长本身,而不是一个“问题”。
END
特别提醒:
如果你的来信跟孩子相关,
请注意写明孩子的性别和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