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处处闻啼鸟
——咏春啼古诗词赏析(上)
王传学
春回大地,春意盎然,在百花盛开的春光里,有一种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让我们兴奋不已,那就是春鸟的啼鸣之声。春啼是春天的典型意象之一,在古诗词中,春啼意象常在描绘春景的诗句中出现,成为表现诗人情感的点睛之笔。
在表现春啼之美的古诗词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鹿门山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啼鸟的喜爱。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的转入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但它毕竟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惋惜以及无限遐思。
在写景上,诗人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迷蒙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现出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漫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再看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其优美的地方。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四季桂)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三国•曹操《短歌行》)的情景。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不安的建安时代。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绝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尔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而“人闲”二字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娴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但是添加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唐代大诗人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的莺啼,很有情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同期杜甫还写有《绝句四首》,其中也写到春啼: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清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生机勃发的气息。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增加了生机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次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其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后两句有山有水,还有固定的草堂和行走的船只,这是一幅山水画,把自然美与生活美和谐地表现出来。由于白鹭的振翅高飞,才使诗人凭窗远眺到有“千秋雪”的“西岭”。岭上积雪陈年不化,所以称之为“千秋”。一个“含”字,把西岭恰到好处地嵌镶在窗框之中,成为一幅永恒的风景画。由于“黄鹂鸣翠柳”这一听觉形象的引发,使诗人瞥见了“门泊东吴万里船”的风景画。西岭之雪虽说极远,但从窗中望去,给人一种虽远实近的感觉;东吴的船虽说很近,但因其沿江过峡来自万里之遥的东吴,就给人虽近实远的感受。白色的“雪”与绛紫色的“船”、黄鹂的“黄”与翠柳的“绿”、青天的“青”与白鹭的“白”相互搭配,浓淡各宜,冷暖相间,色彩斑斓,缤纷多姿。
这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寓情于景,感情基调相同,使不同色彩、不同气氛的两种画面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不仅在艺术上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在美感上也给人一种享受。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春中喜王九相寻》写春景: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写湖水清澈,林花飘落,径草丛生,家家春鸟啼鸣,好一幅春意盎然、充满勃勃生机的仲春美景图!
再看唐代诗人元稹的《晚春》:
昼静帘疏燕语频,
双双斗雀动阶尘。
柴扉日暮随风掩,
落尽闲花不见人。
写燕子频语,麻雀闹斗,风掩柴扉,闲花飘落,一派暮春景象。燕雀的语斗,给冷落的春景增添了生机活力。
以春啼现春景,在诗中随处可见。如南朝诗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写喧闹的鸟儿落满了春天的沙洲,各种各样的花开满了郊外的原野,展现了生机盎然的春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早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春鸟本无情,啼鸣纯自然。但在不同经历的诗人听来,似乎有着不同的情感色彩。唐代诗人李商隐《天涯》中的莺啼,被诗人寄予殷切期望: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日暮西斜,诗人身在天涯,听见了春莺啼叫,感到声声啼鸣里隐隐含泪。诗人不由得说:黄莺啊,请你帮我做一件事情吧:趁着春花未凋,如果你真的有泪,就替我去润湿春日枝头最高的那一朵花吧——替我去诉说,去感动遥不可及的那一个人。此诗写天涯沦落,又值春残日暮,人有情而鸟无意,伤春伤时又自伤身世。内心的意绪如此悲凉,说出来的词句却如此明艳,寥寥二十个字,意味无穷尽。有人评道,你看《天涯》这样的诗,“不必有所指,不必无所指,言外只觉有一种深情。”(清•屈复《玉溪生诗意》)他有所指,无所谓,你不必知道;他无所指,无所谓,不一定非有寄托。你只要读完这二十个字,心中感受到那种深情就够了。
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中的鸟啼,有着深沉的时代之感: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是一首写景小诗。诗人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宜阳,县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即唐代福昌县城。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坐落在这里。境内女儿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有兰香神女庙,山中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它年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墨客、游人前来观赏。然而,在安史之乱中,这里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宜阳城下草萋萋”,诗人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儿山一带:“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在,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苍松,无处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且莫说那些,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禁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凉;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啊!
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同样的深沉叹惋,也出现在晚唐诗人韦庄的《台城》中: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前两句写台城春雨蒙蒙,春草茂盛,六朝的事迹已如梦幻,只有鸟儿啼鸣,好像在凭吊兴亡。“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金陵。六朝统治时间短暂,政治混乱,使人感伤。后二句用柳树的蓬勃茂密,反衬台城的一片荒芜,用柳树的无情,反衬诗人的伤感。
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