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传媒1号(微信ID:zcfhxy)
作者| 一唱
2月6日,《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简称:《意见》)通过,仿佛一股春风,吹得媒体人颇有几分鸡冻。
这份改革意见来得还算及时,但中央新闻单位同仁希望它能尽快实施的心情更迫切。比央媒人心情还迫切的有没有?有!那就是地方媒体人。
实际上,相比中央媒体,地方媒体提高队伍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的任务更紧迫。地方媒体人面临的压力、困难、迷茫,一点不比中央媒体同行少,他们甚至更需要中央的关怀。
因此,从昨天到今天,普遍可以观察到一种情绪:希望中央媒体人事改革的春风,早日吹到地方媒体。
地方媒体人才流失更严重
《意见》为何选择中央媒体试行,是不是因为央媒人才流失严重?估计不是,至少不全是。
我认为,首选央媒试点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央媒数量少,只有18家,方便试点管理;二是央媒地位重要,舆论引导能力强,早改革更有利于全局工作。
其实,从人才流失来说,地方媒体比央媒更严重。
春节前,一篇《那个独家专访奥巴马的传媒人要离职了》曾引起媒体圈广泛关注,谈的是《南方周末》原总编辑向熹正在办理离职手续。据该文介绍,离职前向熹任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广东卫视董事长。
如向熹一般,从地方媒体中高层任上离职的,近年非常多。比如:
1.邱兵,澎湃原CEO,2016年5月离职,创办了梨视频。
2.封新城,《新周刊》原执行主编,2015年6月离职,任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运营合伙人兼首席内容官。
3.王平,湖南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2016年1月离职,任优酷土豆高级副总裁。
4.夏陈安,浙江广电集团原副总编、浙江卫视原副总监,2015年1月离职,任北京文化总裁。
……
这样的名单,可以列很长。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1月至2016年底这段时间,仅广电圈至少有四十余位“重量级”人物离开老东家。
广电媒体如此,纸媒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可能更尴尬。因为相比广电,纸媒最先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这几年营收呈现“断崖式下滑”。
除了地方媒体中高层离职,更严峻的是优秀采编的大量流失。相比领导层,采编人员的跳槽成本更小,转型压力更大,转身方式更灵活。因此,甚至出现了一个危机现象,即有的媒体因为成熟采编人员大量流失,导致人才梯队出现断层,急难险重的工作存在无人能顶得上、拿得下的问题。
央媒还有一定吸引力
虽然中央媒体也不同程度存在人才流失,尤其是中央电视台这样比较耀眼的电视媒体更明显,但如果从比例上看,应该没有地方媒体大。
比如,2016年7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副台长王晓晖离职,被认为是央媒中离职的最高级别领导。此外,除了因为组织工作调动,较少出现央媒高层领导离职。
不过,央媒中层干部和优秀采编离职的,近年也不少,较为引人注目除了央视,还有《中国青年报》。该报近年公开宣布离职的中层和主力编辑记者,应该有十几二十个,或者更多。比如,中青报原官微运营室主任叶铁桥,就在2016年底宣布离职创业。
央媒离职的为何相对较少?可以从虚实两方面分析原因。
实的方面包括:
1.工资待遇还凑合,并且目前还算有保障,不像有的地方媒体,已经开始拖延工资,或不能全额发工资。
2.央媒的福利、医疗保障虽然不算多好,但也还算完善。
3.央媒业务气息较浓厚,虽然也常有内部人吐槽官僚主义之类,但总体还是业务导向。
虚的方面有:
1.央媒采编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尤其是到基层采访。而且,央媒的监督报道,也更容易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让记者觉得能实现社会价值,有成就感。
2.央媒的平台好、站位高,可以获得更好历练机会。就像《人民日报》官方微信里批评芮成钢那篇文章里写的,“他采访过的诸多名人,绝大多数记者也许一生中都采访不到其中一位。”这样的机会,地方媒体记者更少。见多了大场面和高人,对职业发展总体是有利的,这也是央媒里面为何出领导的原因。
这些方面的优势,地方媒体也多多少少有,但因为种种原因,会比央媒弱不少。
过去,媒体景气的时代,流行地方媒体人往央媒流动,所谓人往高处走。现在,媒体大势都不太美妙,地方媒体的优秀人才就主要开始往行业外流失了。
因此,《意见》试行的紧迫性很强烈。因为只有央媒试行好了,才可能下一步在地方媒体中全面推行。而地方媒体,尤其是省级以下媒体等待改革、等待救援的时间,已经并不是很多了。
编制对媒体人还是最重要的吗?
新华社通稿中,关于《意见》的文字只有一段,为了下文论述方便,且摘列如下:
会议强调,要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统筹配置编制资源,开展人员编制总量管理试点,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增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为新闻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很多同行分析得出,《意见》中改革的关键词主要有两个:一是编制,二是薪酬。因为《意见》的方案细节并未出台,所以无从得知“统筹配置编制资源,开展人员编制总量管理试点”具体将如何实施。
编制之所以为媒体人所看重,是因为编制过去一是意味着“铁饭碗”,二是与收入、福利直接挂钩,有编制与没编制的人,收入差别可能非常大。但现实情况是,至少在一些央媒中,“铁饭碗”已不存在,且有无编制并不会带来收入的绝对差别。
即使是有编制的人在央媒的收入,也无法与风口行业能提供的相比,更不要说和创业成功的收益比较。这也是为什么央媒中也出现优秀人才流失的原因。
个人觉得,对80后以下的年轻媒体人而言,编制如果不能与收益相挂钩,并没有太大意义。毕竟,他们已经不像父辈一样,将稳定的工作看得无比重要。
因此,相对于编制改革,我认为薪酬改革更重要。如果通过改革,真的能打破目前总体吃大锅饭的状态,实现多劳多得、优劳多得,并且可以大大提高收入上限,向人才市场价格看齐,应该还是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
尤其是对于媒体里的领头羊,更应该给予薪酬、住房,甚至试行股权激励。如果不能提供足够的待遇优待,当BAT等巨头用高薪和股权向他们招手时,就不要怪他们对新闻事业不忠诚了。
同时,《意见》中“完善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一句,没有引起高关注。其实,媒体人对所在单位内部评价不高,考核不够科学或流于形式,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是一个重要原因。
正如有的媒体人抱怨:“忙的忙得要死,闲的闲得要死,但收入却差不多。”这种情况,对于干活儿的“老黄牛”,是最大的讽刺和打击。
另一种较常见的破坏军心的情况是,庸者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这不仅导致媒体人员臃肿,而且常常劣币驱逐良币,能干事、想干事的人才,被闲言碎语、举报信等打压走。
因此,相对于没有实质利益的编制,我认为对年轻一代媒体人而言,与市场匹配的薪酬,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更重要。
| 媒记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