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吃,南北方用户总是拌嘴:北方人民说南方人民怎么什么都敢吃,南方人民说北方食物简直是邪教...别吵架,今天说一样人人都爱的吃食:火锅。
图片来自:123rf.com.cn
我知道你们又要说:虽然都叫火锅,但各地的锅底、食材,甚至连用的锅都不一样。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猜你不知道,所以老老实实听我讲吧。
火锅史话
早在一万多年前,人们一发明出陶器,就开始用它煮东西吃。后来炊具有了精细分工:蒸食物的叫“甑”(zèng),煮食物的叫“鼎”。
蒸食物的甑
鼎的下部有三只或四只足,足间可以生火加热。青铜器出现后,铜鼎成为最高档的炊具。人们在宴会上,把肉块扔进去,煮熟后分食。
铜鼎:火锅的鼻祖
后来,随着中国的“礼制”建设,宴席也开始等级分化了。举办大宴会时,各等级的食材不同,不能放在同一口鼎里混着煮,于是就出现了单人使用的小鼎,称为“鼎鼎”,大小跟现在的火锅差不多。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又改良了鼎鼎。在其中嵌入几道隔板,分成五个隔断,每格放不同的底料,煮出不同味道,人们叫它“五熟釜”,它就是鸳鸯锅、子母锅的原型。
清代的“莲花” N宫格锅
到了南北朝,这种“用火烧锅中汤水来煮食材,即熟即食”的形式,都统一被叫成了“火锅”。所以以后你在古装剧里看到有人吃火锅,不要太惊讶,那并不是强行加戏,而是古时候就真的已经有火锅了。
吃火锅没毛病,只不过这个锅过于先进
图片来自:《楚乔传》
什么锅就涮什么菜
下面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话题——都是涮煮着吃,为啥各地用的火锅那么不一样?
顶着高高“烟囱”的铜锅、用“九宫格”分出隔断的铁锅、大口宽腹的砂锅……其实这都是为了适应不同食材。
铜锅涮羊肉
铜锅涮肉
图片来自:我亲自吃的
铜是常见金属中性质最稳定的,煮多久都不会有铜离子溶进食材而影响味道和色泽,所以想吃清汤一定要用铜锅。
铜锅tips:
铜锅中间有个“烟囱”,是为了通过调节空气流动量,来控制火力。烟囱顶部有个合页顶盖——烟囱越高,顶盖开口越大,火力就越旺。
图片来自:全景网
九宫格红油锅
生铁是最常用的锅具材质,但它性质活跃,高温下会有铁离子溶进汤中,吸附在蔬菜上导致变黑,所以铁锅只适合涮煮肉类和内脏。
四川人民吃火锅,喜欢煮各种肉类和内脏,所以用“九宫格”铁锅最合适了。
九宫格红油锅
图片来自:还是我亲自吃的
九宫格tips:
铁锅架在火上,受热不均匀,中间温度最高,边缘温度低,所以吃九宫格时,记得把适合高温快熟的食材放中间,边上放耐久煮的。
砂锅打边炉
还有一种锅,是陶土做的砂锅,非常适合广东人民“打边炉”。
砂锅的热传递性比较差,而且不适合长时间大火猛烧(容易出现裂纹),所以只能用来文火慢煮。
碰巧广东人民吃火锅,喜欢把海鲜、肉类和蔬菜混搭,丢进锅里文火慢慢煮,所以砂锅对他们来说再适合不过了。
港剧里最常见的镜头大概就是吃火锅了
图片来自:《使徒行者》
汆、涮、煮,“三板斧”
不要以为把食材丢进锅里煮熟,就是吃火锅了——每种食材有它的脾气,你要抓住它的最佳口味才行。所以,一锅之中往往要用到“汆、涮、煮”三种方式,才算是吃出了高境界。
汆
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汆”是把食材放入滚沸的汤水中。但还有个条件:须在10秒以内捞出——此时,食材的成熟度只有七八成,但对于薄片状且弹软的食材来说,这时的口感恰到好处。
所以才有涮毛肚要“七上八下”、涮鸭肠“上三摆、下三摆”的说法。 图片来自:全景网
涮
“涮”要比汆的烹饪程度深,也就是时间稍长,通常要30秒到2分钟。像切成薄片的牛羊肉、绿叶菜等,由于很好熟,所以在锅里变色或塌软后,就捞出来吃吧,不然就煮老了。
煮
“煮”的时间就相对较长了,起码5分钟以上,而且有时候不光是为了把食材煮熟,还要煮烂才好吃,比如鸭血、脑花、肥肠、鱼头等等。
当然,煮还有另一个作用——杀菌,比如鳝鱼的血液中会携带寄生虫,如果不完全煮透,吃下去就有被感染的风险。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想问我各种食材具体该煮多久?别急,我给你准备了一张火锅时刻表,建议你横着观看(戳大图):
终于写完了!
看着满屏的火锅
真是很煎熬
我先去吃一锅为敬
随堂考
撰文 | 郭亦城
微信编辑 | 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