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电影铺子 → 主页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说起鲍勃.迪伦,很多人会把他定义为一个伟大的民谣音乐人。
其实在他的一生中,鲍勃.迪伦扮演了多种角色。
他不仅是享誉全球的民谣歌手,还是著名的rock star,也是伍迪.格斯里至死不渝的精神传人,更是一位孤独的游吟诗人。
在2016年,还凭借出色的创作才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位低调神秘伟大的艺术家,多年来都是背井离乡,行走在路上,关于他的传记文学、影视作品也层出不穷。
比较著名的便是在2005年,由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纪录片《没有方向的家》。
作为一名顶级乐迷,马丁对鲍勃.迪伦的痴迷从电影中便可窥见。
他把早期迪伦不断思考人生、拒绝符号化的个性完全展现了出来。
时隔多年,马丁的第二部纪录片依旧是围绕迪伦展开,也就是前不久于Netflix上播出的《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
不同于之前纪录片气势磅礴的叙述风格,这次马丁又展现了自己天马行空的导演功力,把各种拍摄技法加入电影中。
整部电影核心主线是迪伦1975年至1976年的滚雷巡演:
四十多年前,一个时代的传奇人物是如何通过《奔雷秀》的巡演,向世人展现世事变迁中的人生感悟和心绪变化。
01
众所周知,马丁拍纪录片从来都不会是中规中矩。
影片开头便是一段梅里埃的魔术表演,电影中魔术师正在表演大变活人的把戏。
他将幕布盖在妇人身上,等幕布揭开时,妇人奇迹般消失了。
一切似乎都在暗示本片也是由这般似真似假、虚实结合的元素组成。
电影一半是演唱会,一半是狂热之梦,很多受邀接受采访的出镜人物也有很多是虚构的。
如同迪伦自己亲自所说,他也不知道为何要开展这场奔雷秀。
那时候的美国在经历了越战失败、水门事件的痛苦后,经济持续衰退,留着长发的嬉皮士们,坚持奉行享乐主义。
年轻人们愈发迷茫,信仰也渐渐丧失,200岁的美国却仍用庆典宣告着“我们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这是一个看似理想的乌托邦时代,却也是最坏的时代。
音乐是发泄的最佳途径。
厌倦了重复和平庸,也知道万物都会稍纵即逝、人生就要与众不同的道理。
此时的迪伦明白,自己必须得做点什么了。
那时候的他刚发表了他最重要的专辑之一《desire》,用愤怒和抗议者的姿态做出反省意识。
所以在1975年,从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开始,迪伦和他的团队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进行了一次名为《奔雷秀巡演》的短暂巡演。
他们特意来到一些偏远小城,远离媒体和人群,在演出当天向小镇居民发放宣传单,与热爱音乐的人们进行一场场自由的灵魂呐喊。
而迪伦在整轮巡演中都画着夸张的白色妆容。
他认为,人们只有带着面具才会说真话。
演出总是会出现随机加入的歌手和乐手,比如Byrds乐队的罗杰·麦奎恩,超级巨星大卫·鲍伊,火星蜘蛛乐队的吉他手米克·龙森,歌手罗尼·布莱克利等。
不过遗憾的是,年轻的朋克先锋patti smith却将迪伦拒之门外了。
她是个特立独行的人。
她在电影中的那段近乎呓语似的唱腔,以及富有活力的现代气息深深地吸引了迪伦。
在陌生人面前,一向专注自己内心世界的音乐女诗人充分展示了生命的激情。
音乐的表现形式有千千万,你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吟唱重建着音乐的灵魂,再次唤醒人们对自由的渴望。
02
电影加入了很多采访资料与历史事件回顾的影像,最惊艳的莫过于迪伦本人的幕前采访。
他认为:人生的重点不是寻找自我,也不是寻找任何东西,而是创造自我。
而他也会用自己的房车载着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先锋艺术家,赶往下一个演出地点。
这就是迪伦,一个不在乎功名,只在乎如何让艺术充满魅力的歌者。
在每一场巡演上,他都会雕琢自己的声音,使作品展现无穷的微妙变化,并且对作品进行全新演绎。
最重要的是,他还尤为注意音乐现场的氛围。
我想看过此片的观众,应该对其中“民谣女王”琼.贝兹和迪伦的一起演出尤为震撼。
作为乔布斯和迪伦都爱过的女人,电影也给予了琼.贝兹很多特写。
当年,她与迪伦的分道扬镳令全世界无数人扼腕。
电影最精彩的片段莫过于琼.贝兹扮演成迪伦的模样,一起合唱歌曲《I Shall Be Released》、朋克版本的《Isis》等歌曲。
这些都是从未公开的新画面。
两个光彩夺目的人联袂演绎,成了上世纪最震撼人心的场面。
分手十年的人再联系,早已物是人非。
经过了那一夜,琼写出了最著名的的歌曲《diamond and rust》。
电影里,忿忿不平的迪伦轻声问她:“你自己说结婚就结婚了。”
而琼也只是淡淡地说了句:“你也结婚了啊。”
爱的时候是热烈,结束后是深沉。
03
整部电影你看到的是在那个迤逦躁动的年代里。
迪伦通过音乐,把爱与和平的理念传播给大众,用一首首歌曲鼓舞年轻的人们。
他会与老友金斯伯格来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坟墓,朗诵他的诗歌。
他会用不同形式的演出,使得滚雷巡演真正呈现出一场马戏团似的热闹与狂欢,以此重燃人们对音乐与诗歌的热情。
而这也是迪伦开展滚雷巡演的意义。
当然,这些画面也是电影“实”的部分,让我们看得热泪盈眶,还有很多“虚”的部分,却成为了电影的点睛之笔。
比如女演员莎朗·斯通在剧中讲述了自己19岁时,作为迪伦粉丝的故事。
当莎朗·斯通为琼·贝兹烫衣服的时候,迪伦坐到钢琴旁开始唱《Just Like A Woman》,并对斯通说这是为她写的歌。
后来她还带迪伦去听了一场Kiss演唱会,迪伦说,这次巡演的在脸上涂白色油彩的灵感也是来自Kiss乐队。
还有,马丁斯科塞斯在片中借一位虚构的导演之口,盛赞了这场巡演的伟大。
一群积极性很高又充满抱负的人聚在一起上火车,像风一样自由。
还有比这更伟大美妙的事么?
影片虚虚实实,亦真亦假,就像鲍勃迪伦本人一样,每场演出都不同,带着独有的神秘气息,让人永远猜不透。
多年过去,滚雷巡演成为太多乐迷心中不朽的经典演出,但在迪伦本人心里,这次久远的经历仿若幻觉般,似乎没发生过。
他总是在不经意的空闲中酝酿着新的机遇相逢,时刻准备迎接多样的经历。
04
影片后半部分,迪伦通过一首名为《飓风》的新歌谴责司法不公,并要求公司高管立即发行《飓风》。
因为黑人拳击手鲁宾·飓风·卡特判处三级谋杀罪是种族歧视,他用直白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旋律表达着自己的愤怒。
他的才华、心灵与伟大崇高的思想都凝聚在他的作品中。
他倾尽所有,像个斗士一般为每个人奉献着,令每个人折服。
是的,不得不说迪伦的音乐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不经意之间就会渗入灵魂。
其作品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所拥有的范畴,跨越种族、国家、语言,让每个人在音乐中得到救赎,受到鼓舞,与自我和解。
所以滚雷巡演是历史给予的珍贵财富,那是个糟糕的时代,却也是不可复生但永远灿烂的时代。
插播一条重要提示:
铺子建微信群啦!欢迎各位扫码加入,一起看电影,聊电影,分享电影~
▼▼▼
电影铺子
微信 |movpuzi
电影大餐、生活甜点,荤素搭配,常吃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