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标周末版-第三十八期:评《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得分4.8分
1. 刘宇清:8分
电影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相信爱情,所以好看。爱情救赎了生命?书信救赎了爱情?故事够复杂,值得细体味。
2. 徐元:7分
电影媒体人,曾任《电影世界》主编、时光网及《大众电影》副主编,现为《人间电影大炮》制作人。
剧情太满,节奏太慢,外在形式上有很强烈的塑料味,又裹挟了相当醒目和密集的“作者”企图。总之,优缺点都很突出,但必须承认,可能本片已经算是新中国最好的一部浪漫爱情片了。当然,拿类似题材的《甜蜜蜜》(所属分类:香港电影)比起来,我们的这个本土类型有待提升的空间还特别特别大。
3. 梅雪风:6分
媒体人,曾任《看电影·午夜场》创刊主编、《电影世界》主编。
整体比第一集格局更大,男女主人公的房产中介和赌客身份所代表的赤祼金钱价值观,与《查令十字街84号》老夫妇相濡以沫的感情所代表的古典爱情观,以及去国怀乡的伤痛和精神找不到依归的乡愁,形成由浅入深的三重对位与交响,它粗糙却明确地指出了现代人情感孤独的来由,这是这部电影比很多国产爱情电影更醇厚与丰富的原因。
4. 吴冠平:6分
电影学者,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男人,没见过面的是最好的;女人,没滚过床单的才是要追的。假如男女滚床单六十年以上不离不弃,那不是殉道而是爱情。目前电影的片长,讲清楚这些不免会直白匆忙,说服力欠奉。
5. 桃桃林林:5分
影视自媒体人,运营微信公众号“桃桃淘电影”、微博“桃桃淘电影”、优酷视频“桃淘好莱坞”和“本周院线新片”。
导演骨子里还是个太爱浪漫的人啊,用一个完全不可信的书信往来,去讲一个寻找灵魂伴侣的故事。用一种有意的慢与怀旧,去对应这个不可信的时代,不过总是让人觉得太矫情了(故作清高样)。而且片子也讲得太长太琐碎,看得人好累。
6. 开寅:4分
常用笔名九只苍蝇撞墙,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索邦)电影理论博士,电影理论学者,电影编剧,电影项目策划。
能看出本片剧本在写作的时候野心挺大,把涉及全世界华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父母、子女、出国、上学、买房、赌博、一夜情,以及一些颇为女文青的思路,所谓的诗和远方、救赎与回归全都一锅烩了。本来观众期待的爱情反而退居了其次。且不说硬生生地往《查令十字街84号》的框架里塞了这许多八杆子打不着的情节和元素,我们可以判断出的是,做为载体能容纳这些互不相关几乎没有统一核心的内容,显然电视剧比电影合适多了:坐在电视机前以40分钟为单位来个五六十集,这些情节可以被掰开了揉碎了一一充分展开;但是坐在影院里让我们看着导演在两个多小时的有限时间内把这一大车零碎儿煽情地赶完,着实地累心。据说同名电视剧正在制作中了,相信比电影要让人看着省劲儿的多。
我好奇的是这个片的技术层面。汤唯、吴秀波、王志文等演员自始至终顶着几张汗津津自带高光的大油脸在镜头前晃来晃去,主创人员如是塑造偶像人物形象的观念和手法令人啧啧称奇。而灯光技术人员似乎不知有滤光纸这东西存在,直接用几千瓦大灯对着人物,呲的特写中人物脑门儿噌光瓦亮满脸全是过爆的白斑。进入了数字摄影时代,很多摄影师确实都习惯对导演说,前期光打得亮一点平均一点颜色灰一点,这样后期颜色和整体亮度明暗对比调整的时候会有非常大的空间。但前提是前期拍摄的时候所有细节都捕捉到了。现在看上去本片在视觉上的整体效果过度曝光得如此厉害,以至于放眼望去银幕上是白花花的一大片,人物脸上的细节全被大白光呲没了,前期没拍到后期怎么调整,总不能在人物脸上用3D画出五官的样子来吧。我纳闷的是,在拍摄的时候主创人员坐在监视器后面都看到了什么,面对着反光大油脸、过度曝光、探照灯一般直射人物的各种光线造型无动于衷点头称是么?
7. magasa:4分
《虹膜》电影杂志主编,“虹膜”微信公众号(IrisMagazine)运营者。
这部影片和《北京遇上西雅图》几乎毫无关系,唯一的关系是它不得不同样依赖汤唯和吴秀波之间稀薄的化学反应。薛晓路在这部电影里向自己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影片的剧作难度颇高,男女主角自始至终并不见面,他们依靠纸笔书信来完成交流(这是影片饱受质疑的一点),并在想象中将对方重构为一个更美好的人,而在现实中这两人各自都有一身的麻烦,最终他们靠书信往来升华了自己,影片才允许他们走到一起。这部电影的问题是许多情节编织得如同空中楼阁,闭门造车,缺乏真实可信的根基,使得整个观影过程并不愉悦,疑问百出。
8. 大奇特:4分
欧美老电影爱好者,DVD收藏发烧友。
分明是《澳门遇上洛杉矶之很二情书》,上流社会的旁白电影,凌驾于我大众阶层之上。喜欢文字的文艺女青年固然是美好的,她们需要温暖而坚定的“老教授”送碗鸡汤。借致敬《查令十字街84号》的机会,“借鉴”了《电子情书》和《街角的商店》,书信段落又说教又矫情,如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惆)又长(怅)。想象的对方也像幽冥一般,鸡皮疙瘩起一片。
9. 王昕:4分
电影研究者。
一部按照声音拼插起的电视散文,所有试图塑造人物心理深度的场景都靠莫名的闪回。全片想要放入的过多,导致冗长而凌乱。在流散者的身上硬加一些中国,却让中国和流散者都分外难堪。创作者有超越爱情故事的野心,但当故事在每一个事实层面都无法成立(通信时间等等),野心也就成了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的联合宣教。
10. 风间隼:4分
影评人。
延续了上集的“致敬经典+异域风情+暖男low女”配方而且发扬光大之,汤唯的“气场”依然教人不敢恭维,吴秀波装孙子倒是越来越像了。不如上集的是更依赖所谓的文学趣味,让无感的观众很是犯困。
11. 吴李冰:3分
常用笔名LOOK,影评人,《虹膜》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一个大慈大悲为人民服务的美国活雷锋与一个无可救药的澳门赌客凭藉一本文学小说通信成为笔友后真心相爱了,编剧能够想出这么一个故事也够有想象力的。
12. 赛人:3分
影评人,CCTV6《电影报道》(前身为《中国电影报道》)策划。
与爱情无关,更与文学无关,却妄图与国人以有奶便是娘为基调的飘泊感扯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