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12天,第一批90后就30岁了。想起来这几天陆续在朋友圈看到的一片片哀嚎,85后的作者我不禁露出了一丝狡黠的微笑:呵,该来的还是来了。
然而,90后这一代还是不太一样,最起码“互联网原住民”的称呼不是白叫的:
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
2001年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
2007年电商被定为国家重点新兴产业,
2008年中国网民超过美国......
90后成长的时代背景恰恰是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迅猛发展的时代。2020年,伴随着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兜头盖脸呼啸而来,他们又恰好进入了30岁的当打之年。都说时代会给一些人更多的眷顾,90后们真是幸运地踩上了每一个节点。
现在,新的一波节点陆续到来。近期,京东云发布了最新版本的城市云脑产品,这意味着又一家互联网巨头开始向现实世界溢出算力。
不同的是,京东集团与中国地方经济深度绑定,让京东云大数据服务在产业电商、招商、扶贫、养老、园区、应急等领域有了特定的优势。
这意味着云计算正向更深的社会层次挺进。那么,90后们还能继续受惠于智能的城市服务,事业生活“两开花”吗?我们不妨沿着京东云城市云脑的技术思路,进行一些设想。
“养老”不用怕,微笑着面对它
“三十而立”,跨入30岁的90后们也陆续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眼看着父母们届临退休,父母的“养老”问题会越来越成为在外拼搏的90后们的牵挂。
然而,放眼望去,当前的老年退休生活实在让人一言难尽。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要么是长途奔袭支援“带娃”,要么就只有老两口在家相濡以沫。再加上政府机构动作缓慢,养老体系不健全,导致很多有需求的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
而且,现有机制难以真正解决养老问题。社区和城市中的老年人口占比远远超出我们的预计。比如,北京市的老年人口占到全市的24%,将近329万人。这么大的群体,连准确掌握情况都难,更别说走访和送温暖了。
居家养老如果总是这样的现状,那只会让正值当打之年的90后们心存顾虑,束手束脚。
好在,当90后们思考父母的养老问题的时候,已经可以不用经历前人的纠结了。
让我们以一位正在享受城市云脑“养老”定制服务的城市退休老人“王大妈”为例。城市云脑会进行细致的数据采集与治理,在政府的养老数据库中,构建属于王大妈的专属画像。画像会精准描述“王大妈”的起居习惯、健康需求等方方面面。然后再对接政府、社区的养老帮扶政策,为王大妈提供合适的养老服务。
城市云脑还可以为她安排上门服务,王大妈可以在家里用手机向城市云脑提出需求,把每周必需的生活用品通过京东等渠道送货上门。一旦有急事儿,王大妈可以招呼智能助手联系城市云脑求助。如果王大妈去社区服务站吃饭,可以直接刷脸,省去了很多麻烦。城市云脑可以做到实时监控,数据、信息、服务全面覆盖 ,实现智慧养老精细化 。
这也意味着,90后父母们的养老生活,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参与并改变。在一些地方,刷脸助餐,线上服务下单、语音求助,已经成为现实。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深入,老年人养老的方式也必将发生更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儿女在父母养老生活中更多将会作为亲情陪伴的角色。
未来可期,第一届被父母养老时“嫌弃没啥用”的儿女,很有可能就是90后。
但这还只是“管中窥豹”而已。“养老”只是城市信息上云的一个方面,其背后是城市治理、应急措施等一系列功能的智能化。
城市云端的“空中楼阁”
城市治理如何智能化?
其实道理和养老类似,都是先数据收集,再进行大数据计算,然后产生定制化服务。不同的是养老的基本单位是老人和家庭,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位是楼宇和园区。
别看现在各地的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养老园区层出不穷,但距离智能化还差得远。
小李是一位在某四线城市工业园区管理处工作的90后。他们的园区管理现在还在走“群众路线”:就是人员巡逻、物业巡查、用户上报、领导检查。一年里总有那么几次,各部门会上报一些数据和报告,有什么问题还得再开会解决。这样很容易让问题漏报和瞒报,更容易留下隐患。
但是在未来,数据驱动城市管理,商业园区经过智能改造之后,形成“智能园区态势管理服务”。园区里的重要地方将会放置一定数量的IOT(物联网)传感器,现有的传感器也会接入统一的平台,比如门禁、摄像头、温度感应器、公安平台、消防系统、应急系统、安全监督、环境水质、违章查询,各种园区信息全部融会贯通,纳入城市云脑。
根据这些数据,城市云脑会形成“园区绩效统计”和“指标墙”,并在虚拟世界构建出一个和真实城市完全一样的虚拟城市,工程师们叫他“数字孪生”,但更像是未来大数据时代的“空中楼阁”。
城市治理如何“治未病,防未然”?
什么是城市治理的最高境界?可能就是在问题形成之前看到结症,在隐患爆发之前消除隐患。
目前,城市管理者为了应对火险、地震、大规模恐怖事件等紧急事件都会制定一些应急预案。但在紧急事件发生时也会因为瞬时信息拥堵和各部门联动不畅而造成重大损失。
但是,在智能的城市中,因为有了完备的数据,可以针对“历史事件管理”的经验在数字孪生的“平行宇宙”中事先演练多种应急方案。然后再应用“应急研判”“应急指挥调度”“应急保障”等多种功能,布置应急措施。
而且,因为各个部门已经智能联动了,就算发生了危险,处置起来的效率也更高。举个例子,假设一辆救护车有紧急救援的任务,但是遇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这时城市云脑就可以联系交警安排红绿灯让路,联系附近公安赶到现场疏导,联系附近医院准备接诊,联系家人赶往医院,并准备好患者的病史、保险等手续。
这些事情,同时靠人工来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智能云脑就可以妥当处理。结合上面所说的“智能养老”和“智能城市治理”,未来90后们的生活质量可期。
招商,怎样“招之即来”?
当然,虽然未来可期,但90后们眼下最现实的任务仍然是持续推动城市的数据化。
数据最迷人的地方在哪里?是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第一步,就是招商。这里面要用到一个很重要的能力,那就是资源的整合和匹配。
以前招商都是怎么做的?无非是政府建立各种招商部门,然后广撒人脉,招揽优秀的企业来本地开工办厂。然而,一方面本地的人脉毕竟有限,另一方面各地的招商竞争也很激烈。有的地方招商困难,建好了产业园区却盼不来“金凤凰”,甚至有过政府所有部门全员摊派招商任务的事情。
然而,在京东云城市云脑这里,未来城市完全不是这么个玩法。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连连看”的游戏。左边是本地优势资源,右边是外界的企业和平台,现在要把他们尽可能的精确对接。其中的功夫就在于,对本地要了解透彻,对外界则要触角广泛。
思维有了,路径在哪?仍然可以借助城市云脑的“收集数据-大数据计算-定制服务”的套路。
数据收集可以透彻了解本地产业情况,先进行“靶向企业管理与画像”,再针对产业链招商。再结合京东从采购到物流到销售到营销,与全球制造商深度绑定的服务网络。把左边本地资源和右边的全球企业对接,让企业“招之即来”。
具体到个案上,比如参与招商的小王,再也用不着天天赶招商会了。只要向系统提出需求,系统就会输出符合需求的企业,然后线上洽谈,高效入驻。
而招商过程中,又可以在云端进行招商运行态势监测、重大项目跟踪决策支持、并且把控重大项目的管理流程。一套组合拳,让招商“摸得清”“找得准”“招得来”。
所以说,70后的招商是跑断腿,80后的招商是磨破嘴,而90后们的创业和招商,在京东云城市云脑的“加持”下,成了化繁为简的游戏。
人在家中坐,财从八方来
如果说招商的盘子还太大,那么电商无疑是90后创造价值的好选择。
目前,电商的触角已经深入城市的毛细血管,商品在大小城市之间双向流通的通道已经打开。与此同时,传统的小作坊模式也逐渐被品牌化和规模化的产业链代替。这就给电商产业的孵化和创业带来了新的难题。
在未来,城市云脑加持下,中小城市的商务局刘科长,可以通过整合本地和多个电商平台的数据,进行电商态势监测,查看全网整体交易数据,精准识别消费者喜好。然后依据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扶持本地电商品牌反向定制,“指哪打哪”。
而中小城市的电商创业者小李也可以得到企业规划、产品定价和定制的指导。降低判断风险,减少库存积压。
如此一来,本地产业电商经过一番修枝剪叶,以前的“野狐禅”被淘汰,仓储、物流、销售、ERP全产业链得到重塑,借助平台驶上快车道。
扶贫,其实很简单
在数据化的将来,没有了养老、生活、创业这些困难,那么唯一需要“攻坚克难”的就是扶贫了。对于一些底层群众,扶贫成功是他们继续向上攀爬的希望。
而扶贫工作的重点,一是要掌握贫困人口的态势,最关键的还是要让贫困人口走出贫困,创造财富,也就是造血机制。
比如,借助城市云脑,系统可以了解导致贫困户阿强家庭贫困的原因是家里有老人,孩子又有病,同时照顾老人和孩子让他没办法像同龄人那样出去打工。那么系统就可以匹配本地的资源,安排小张进行技能培训,去本地的企业上班,解决他的实际困难。
这么一看,其实只要借用前面养老、园区管理等功能类似的态势感知能力,再加上招商和产业电商赋予的经济发展动力,从生活服务和农产品销售两个方面入手,扶贫指日可待。
从互联网的原住民,到科技的宠儿
说这么多,究竟什么是数据化的未来?
像京东云城市云脑这样的城市智能服务,集成了云计算、大数据、AIoT等一系列技术,把算力向产业电商、招商、扶贫、养老、园区、应急等城市治理能力倾斜,基本上已经勾勒出了未来城市智能生活的雏形。为此,京东云与英特尔开展了密切的技术合作,搭载定制化第二代英特尔 至强 可扩展处理器,搭配傲腾 数据中心级持久内存,有效提升了云端数据计算和分析能力。
似乎,当代90后集体迈入30岁的同时,也正好撞上了大数据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机遇。他们会被科技反哺,也理所当然被科技辅佐。这么看,时代的大潮还真是给了一些人更多的眷顾。
本文部分配图来自:图虫网
特别策划
点击了解更多京东云城市云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