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度好书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第11版
《昨日之岛》
《西方那一块土》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崖边报告》
《谁在守望言论》
《什么是世界文学》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南华录》
《李光耀观天下》
《旧梦与远山》
《家人父子》
《二战史》
《档案中的虚构》
“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北京大学出版社,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第11版
作者:(美)克里斯蒂安 译者:赫忠慧
出版年: 2015-3
简介|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第11版)》是一本随笔体哲学家沉思录,全书分八大部分33小章,举凡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生物、法律、历史、宗教、伦理、心理、社会、政治等无所不思,在迥然不同的人类思想领域之间串起一道内在联系之线。文中采用名画、插图、漫画、专栏、思想家小传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迟早都会遇到的持久存在的问题,“授之以渔”,鼓励他们用整合视角去看待自身和世界,找寻自己生活的意义,从中获取些许智慧,让生命变得更精彩。本版为第11版,也是作者亲手修订的最终版。
作者|
詹姆斯·克里斯蒂安(JamesChristian,1927—2012),美国加州圣安娜社区学院荣休教授,前哲学系主任,古希腊“整合哲学”理念的推广者;代表作《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赫忠慧,北京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瑞典隆德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入选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著有《比较体育研究导论》(2013)等。
作者:戴锦华
出版年: 2015-1
简介|
《昨日之岛:戴锦华电影文章自选集》包括十篇戴锦华本人精选的文章和一篇访谈,从中可以看到戴锦华教授多年以来电影为基点,对当下与历史议题所展开的思考,尤其可以看到作者思想发展的断面。。
作者|
戴锦华,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兼职教授,并曾在美国、欧洲、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大学任客座教授。从事电影、女性文学和大众文化的研究。
代表作品:专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雾中风景》等。专著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和韩文出版或发表。
作者:钱乘旦
出版年: 2015-8
简介|
《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主要内容是用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的方法动态地介绍西方文明的特点、形态、其发展的过程、演变的经历、各时期的不同表征及相互之间的关联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西方文明有相对宏观同时又比较深入和系统的了解,懂得西方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变成现在这样,它的价值基础是什么,各时代的特征如何,各时期的文化成就及它们如何反映时代精神,人们应当如何认识当代西方文明和西方社会,等等。
作者|
钱乘旦,历史学博士,英国考文垂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代表作品有:《走向现代国家之路》《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英国通史》《二十世纪英国》《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寻找他山的历史》《思考中的历史》等,译著有《剑桥艺术史》《帝国斜阳》《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等。
作者:徐贲
出版年: 2015-10
简介|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是一本介绍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的书,以作者对人文教育理念的认识、日常授课的教学经历与体会、个人学术兴趣和问题意识为出发点,可谓经验之谈。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是一些教学实例,通过基于教师和学生自由精神与独立思考的经典阅读—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欧几里得、蒙田、洛克等大师的著作—培养学生思考、提问、讨论、表述的能力;第二部分是作者对人文教育重要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列奥·施特劳斯的一些思考,集中在他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可谓方法论的指导;第三部分是西方古典的当代启示,经典阅读是学术和理论性的,但思考的背景和问题意识却是现实的。
作者|
徐贲,苏州人,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代表作品:《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作者:阎海军
出版年: 2015-10
简介|
一部关于乡土中国的民族志。一个基层媒体人的十年乡土观察实录。在城市化浪潮之下,中国乡土到底发生了什么?
奢婚,打工潮,空巢老人,乡村留守者……乡土生态以及秩序在悄然发生着裂变。到底何处才能还乡,乡愁如何安放,乡土终归走向哪里?
《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通过文字和镜头,全景式呈现中国西部名为“崖边”的村庄变迁史,记录数十年来崖边人的命运史,打开乡愁之结,探讨和寻找还乡之途。
作者|
阎海军,一九八二年出生于甘肃通渭。媒体人,独立纪录片导演,青年学者。现供职于某电视台。长期从事“三农”问题调查。
作者:杉山正明
出版年: 2015-12
简介|
《谁在守望言论》是一部挑战言论自由原则传统观念的杰作,其主要内容可借用作者的一段话来概括:
“以往的论辩预设了政府是自由的天敌的观点……这一观点极富洞见,但只说出了一半的真相。政府确实可能是压制者,但它也可能是自由的源泉。通过考察如今出现在报刊上的各种各样有关言论自由的论战,包括仇恨言论、淫秽作品、竞选捐款、对艺术的公共资助,以及获取大众传媒便利条件的努力,我将试图解释为什么有关国家的传统假设具有误导性,以及政府如何可能成为自由的朋友而非敌人。”
作者|
欧文·M.费斯|OwenM.Fiss,耶鲁大学斯特林法学讲席荣休教授(SterlingProfessorEmeritusofLaw)。196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先在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担任瑟古德?马歇尔法官的助理,随后担任联邦最高法院威廉?布伦南大法官的助理。1966年至1968年在美国司法部民权局工作,此后进入芝加哥大学,任教数载,于1976年成为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
作者:大卫·丹穆若什
出版年: 2015-1
简介|
《什么是世界文学?》从"世界文学"这个观念的建立与内涵扩张为主题,探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当代学术中的变化,书中分别从近东古代史诗、南美洲殖民文化、古埃及学、意大利文艺复兴、德国浪漫主义、欧洲现代主义(卡夫卡)、美国讽刺文学、东欧神秘小说(《哈扎尔词典》)等不同角度探讨"世界文学"的丰富意义。作者学识渊博,涉及多种学科、多种语言的研究,是近年比较文学界罕见的优秀著作。此书出版以来已被多所学校采用为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示范教材。
作者|
大卫·丹穆若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席。作者:(德)多恩,(德)瓦格纳
出版年: 2015-8
简介|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聚焦于明清嬗代之际的思想史和学术史。全书分两部分,**部分藉考察讲经会、省过会、日谱、人谱等面相,探讨明季清初道德意识的呈现方式及转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尝试联系“思想史”与“生活史”两个领域。第二部分则以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禁书及其在道咸以降的复出为切入点,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压力下,权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细管作用的驱动下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造成文化领域中无所不在的自我压抑和自我删节,在*微细、*日常、*私密的空间中也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力量。
作者|
王汎森,1958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4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主要从事明清至中国近代的思想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等书,均享有盛名。
作者:格雷戈里·克劳奇(Gregory Crouch)
出版年: 2015-5
简介|
《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标题中的“南华”在这里不是地名(南华县、南华寺),不是人名(南华真人),不是书名(南华经),而是取字面上的意思:“南方的精华”。作品描绘的是已经消逝了的南方的故事:梦境,戏剧,园林;文士,才女,奇人……这是明万历后南方中国士人的生活史。出没其间的有文徽明、董其昌、吴其贞、项元汴、李日华、屠隆、汤显祖、董若雨、祁彪佳、吴梅村、陈洪绶、周亮工、张瑶星、龚贤等致力于私人空间营建的画家、曲家、鉴赏家,有计成、张南垣、柳敬亭、苏昆生、罗龙文、汪然明等来自民间草根的艺人和匠人,也有商景兰、薛素素、钱宜、王荪、王微、杨云友、林天素、柳如是等命运各异的传奇女子。这些玩赏家与隐士,与同时代抱有家国情怀的政治家、行政官僚一起,构成了儒家中国传统的两翼。
作者|
赵柏田,当代作家,学者。1969年8月生于浙江余姚。著有长篇小说《赫德的情人》《买办的女儿》,短篇小说集《万镜楼》《站在屋顶上吹风》,文集《历史碎影:日常视野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岩中花树:16至18世纪的江南文人》《帝国的迷津:大变局中的知识、人性与爱欲》《双重火焰》《时光无涯》《远游书》等十余部。
《李光耀观天下》
作者:(美)克拉格特,(美)谢弗
出版年: 2015-5
简介|
《李光耀观天下》绝不是枯燥的地缘政治论述,也不是全球事务迂回曲折发展的专题报告。李光耀一生密切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本书中,他凭借其丰富经验和深刻洞察力,对今天世界的形势和20年后世界可能展现的面貌提出看法。相反,在横跨美国、中国、亚洲和欧洲的广博叙述中,他剖析了它们的社会、探究其人民的心理,并提出了有关这些国家未来的结论。李光耀在书中表达的坦率且往往令人惊讶的观点,使本书成为一本新鲜生动又引人入胜的读物;也探讨了他长久以来最关切的新加坡的未来,并让读者一窥他的私人生活和他对死亡的观点。每章中还穿插了他接受《海峡时报》访谈的问答录,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他的观点。
作者|
李光耀,曾任新加坡总理(开国元首)、新加坡最高领导人。李光耀为新加坡的独立及崛起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新加坡国父”。他不仅是现今新加坡政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也是亚洲乃至世界著名的政治家之一。2015年3月23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1岁。
《旧梦与远山》
作者:童庆炳
出版年: 2015-1
简介|
一代文坛教父童庆炳先生回忆录。
莫言、余华、毕淑敏、迟子建、刘震云、严歌苓、陶东风、王一川、罗钢、丁宁、孙津、周小仪等知名作家、学者联袂推荐。
《旧梦与远山》是童庆炳先生唯一一部随笔选集,十余幅珍贵照片首次公布,深情记录他对童年、故土和情亲历历往事的缅怀,以及青年时代外出求学游历、教书育人的诸多回忆,文字朴拙洗尽铅华,温暖动人,十分珍贵。
作者|
童庆炳(1936.12.27—2015.6.14),福建连城人,著名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全国模范教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编委,《文艺理论研究》编委。曾任韩国高丽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大学等20余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
《家人父子》
作者:赵园
出版年: 2015-10
简介|
继《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话题”“人物”(明遗民),《续编》的“制度”“言论”“心态”,《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尝试经由被认为*重要的家庭关系——“父子”“夫妇”,进入明清之际士大夫更为日常的生活世界。本书讨论的,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经验中的家族、家庭,他们所面对的伦理关系,以及他们对有关经验、体验的表述。士大夫与“家庭”“家族”有关的言说与叙述,与他们的其他活动,以富于个性的方式联系着,为我们有关历史生活的想象,提供了丰富、感性的内容。
作者|
赵园,1945年生,河南尉氏人。196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师从王瑶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二战史》
作者:约翰·基根
出版年: 2015-4
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体事件,战火遍及所有有人类定居的大洲,超过5000万人在战争中死亡,全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遭到严重摧残。而且,二战的影响直至今日仍未衰退,它的遗产是理解当今世界难以绕开的话题,而它壮阔而又悲怆的战争画卷也始终冲击着后人的心灵。
作者|
约翰·基根以二战战事本身为主要关注点,从战争中的技术与人性两个角度进行了结构分明、层次清楚的叙述。在地域上把战争分为东线、西线、太平洋战场,分别按照时间段加以叙述。首先关注领导人所面临的世界政治环境、他们的战略困境及其决策给战争进程带来的影响。进而以不列颠空战、克里特空降战、中途岛航母战、法莱斯装甲战、柏林城战和冲绳两栖战为例,重点分析了六种新式、重要的战争形态,以及双方胜负的关键。
《档案中的虚构》
作者: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出版年: 2015-8
简介|
16世纪的法国实行皇家赦免制,戴罪之人可以通过陈情求赦而免死脱罪,赦罪书是由此产生的一种特殊文献。赦罪书的制度运作,讲述者、书写者、审阅者的种种表现,求赦故事的叙事结构和技巧,以及其中女性的声音,这些都是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精心分析的对象,16世纪法国社会一幕幕鲜活的画面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NatalieZemonDavis,1928—),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新文化史的代表人物,专长为欧洲近代早期历史研究。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荣休HenryCharlesLea历史学教授。被誉为“当今在历史写作方面最具有创造力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