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解“道”,山顶洞人颠覆性解读《道德经》之第49章

以“道”解“道”,山顶洞人颠覆性解读《道德经》之第49章_第1张图片
曲焕章白药——诞生于1902


《佛道一如道德经》第49章

作者: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自幼孤僻、倔强,喜好战争。曾致力于财色名利的追求,为达目的挖空心思,甚至不择手段,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开始接触佛道,却为了追求神通而屡屡被邪师所骗。但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五毒俱全的他猛然醒悟,于是悬崖勒马,弃恶从善,精进修行,同时发愿解出《道德经》,因为这一念善心,终于获得上天的垂青)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以“道”解“道”,山顶洞人颠覆性解读《道德经》之第49章_第2张图片
山顶洞人《佛道一如道德经》  

解析:

什么叫“圣人”?孔子也说“圣人”,老子也说“圣人”。专家认为老子说的“圣人”理想中的执政者,大错特错!老子说的“圣人”是得道者,他可以是执政者,也可以是平民。而孔子说的“圣人”就相当于现在的模范、代表一类,他们是为了迎合某种社会需要树立起来的,或者是世俗人评选出来的,当然这种树立或者评选并不一定百分之百的公正,而且即使是公正,这样推举出来的“圣人”依然是世俗人,只是优秀的世俗人而已。所以,老子说的“圣人”与孔子说的“圣人”是有天壤之别的。


“圣人常无心”就是圣人没有成见,不会以我执、我见去做事。“以百姓之心为心”就是他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起心动念都是为了天下苍生。当然,这只是低级的解释。圣人为什么会以百姓之心为心呢?如果以我们世俗人的眼光去评价,说圣人高尚、完美、伟大,这是玷污了老子说的“圣人”。


老子说的“圣人”是不染一物的,是与十法界一体的,到了这种境界,天下老百姓的念头他都全部知道。也就是说,圣人自己没有妄想心,老百姓的心就是他的心,他只是直心启用,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于是,天下的事该出手时还出手,甚至做事之多超出我们的想象,只是以我们的俗眼看不到而已。维摩诘也说“众生病故我病”,所以,不管什么样的人,得道后都是一样的。站在世俗人的角度看,这是不可思议的。比如说全世界的人同时求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可以同时应,绝对不会“占线”,但为什么很多人求他都不灵呢?因为我们自己造的业得自己受!


懂了这一点之后,接下来就好理解了,“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意思是: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


这是真正无分别心的境界。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老子也看到了这一点,既然我们的本来都是一样的,那不善的人本来也是善的,不信的人本来也是信的。对善的、信的我们生赞叹心,对不善的、不信的我们生度化心,这不就是佛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老子在这里生的就是这种无住真心。


众生为什么平等,我们不妨从相上来理解。

第一,我们的佛性是完全一样的。

第二,我们都是在六道里打滚,不管我们今生的表现多优秀还是多差劲,要是把过去世、未来世综合起来看,还不知道谁高谁低呢。

第三,我们都是“演员”,今生或演好人或演坏人,或演权贵或演平民,卸了妆之后不都回到“真我”了吗?我们总不可能把一个演完大坏蛋的演员杀了吧。


这里注意一下这个“吾”,不要以为老子还有“我”,也不要解释成“大我”,这个“吾”就是“无我之我”,就是妙用无方之“我”,绝不是我们的凡俗之心可以揣摩的“我”。


我们现在的学佛人最喜欢说别人不要有分别心,请问,我们要求别人不要有分别心的当下,自己是不是在分别?所以,“没有分别心”是到了“道”的境界后自然而然的事,不是人为的,想用意识去做到没有分别心,可能吗?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译文为: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这样翻译实在别扭,圣人不需要有意收敛欲望,但凡有意收敛是绝对收敛不了的,所以,我们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再说,谁都没法“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佛说“心净则国土静”,圣人本来就在浑朴的状态中,圣人心中的天下自然也就在浑朴状态中了,哪里还需要“为”呢?


反过来,“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用自己的六根向外攀缘,于是不断的造业,不断的轮回。“圣人皆孩之”,译文为:有道的人使百姓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这么翻译是不恰当的。


在佛的眼里,众生都是佛。平常说佛度众生,那只是方便说,从根本上说“实无众生可度”。同样,圣人自己已经回归到了婴儿般淳朴的状态,那他看百姓也已经是婴儿般的状态了。如果有意的想使百姓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那是不可能做到的。再说,在婴儿的眼里只有一体世界,哪里有高低、好坏、善恶、美丑之分?所以,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百姓都是分别不断,妄想不断的,而圣人则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


特别补充: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悟性不够。《心灯录》上说:“只要发一切善心,如华严五十三善知识所发愿行,至普贤愿行,愿度不可说不可说无穷无尽众生同归大觉。而今与骨肉亲戚朋友应酬往来,无念不善,无事不善,汲汲遑遑以为不足。即有人伤我害我到至极不可忍处,要发念思此人如何为恶至于如此,真可怜悯,我成道后必度此人。若如此发心,则此刻立地与诸大菩萨相等。”所以说,悟性差点是没事的,可以用善心弥补嘛。最怕的是悟性又不足,却又想走捷径,比如学个入定的小法,甚至是不断地往上求更好的法,以为抱着这些法就能成就,殊不知即使这些法是正的法,也仅仅是哄孩子的渐修法,与成就无关。更有甚者,把生意场上投机取巧的手段用上了,想用花言巧语加上令师父满意的金钱,从而买得师父的欢心,以为这样就有望成就,殊不知,这是背道而驰的行为,是造业,如果这样能修成,那就没有天道了!现实中要成点事,好像离了钱权交易还真难,但出世间也用这一套,那就实在可怜了!修行的要诀就是:歇!而我们竟然还动这种歪脑筋,这样修行不管多努力,最终必然堕落下去!要知道,出世间钞票是废纸,“善”才是唯一的资粮。

以“道”解“道”,山顶洞人颠覆性解读《道德经》之第49章_第3张图片
曲焕章白药——诞生于1902  
以“道”解“道”,山顶洞人颠覆性解读《道德经》之第49章_第4张图片

曲焕章白药创始人-曲焕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道”解“道”,山顶洞人颠覆性解读《道德经》之第4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