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创业的体会

初次创业的体会_第1张图片

8月回到我从小成长的广州,本打算重新找一份工作结果跟两个朋友一拍即合,开启了我们的创业项目。约3个月的时间,我们最终打算停掉这个项目。心里多少觉得有些可惜,但是快速恢复后我希望做阶段性总结,告别这段经历进入新的生活。以下是我对初次创业的项目做的总结,为这段经历致敬。

创业初衷

因为朋友的关系认识了一位在企业管理咨询领域深耕多年的伙伴,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提出,公司的问题核心还是在创始人身上,每一家公司肯定都是带着创始人基因的。而我们大家会觉得其实一个人就是自己这家公司CEO,所以希望把企业管理的这一套用在个人身上,做好个人管理咨询。

对大部分人来说“咨询”其实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也有很多朋友问我什么叫“个人管理咨询”。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希望帮助个人成长,手段/方式是咨询,而不是提供知识服务。这几年知识服务爆炸式发展,但是当用户多次购买课程后会渐渐发现自己在囤积知识,可是真正吸收甚至达成改变又有多少呢?

知识付费提供的价值不够,它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做到了认知上的突围,而咨询希望定制化地解决个体问题。

怀着这样的发心,我们快速开发并迭代产品,推出了两个主体产品:1、工作坊;2、一对一咨询项目

创业中期

工作坊

第一个投入市场的产品是「个人价值定位矩阵」精品工作坊,核心目的是帮助个人找好定位,形式上采用“工作坊”而非“线下课程”。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只是引导者而不是老师,在我们的问题引导下学员自己得出答案,这是一个共创的过程,而不是吸收新知识、新概念的过程。

因为我们的引导是需要走进内心,真正挖掘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目前出现的难点是什么。不是单纯我需要报个课打卡英语,我需要换个公司转行跳槽。

一天的工作坊结束,我们设置了两周的行动计划,旨在形成闭环。两周的陪伴下,我们看到学员在搞清楚自身问题后,自己便知道如何采取行动和计划,也有一些明白了问题点但是不知道如何计划和行动起来。他们会考虑、选择参与我们的一对一咨询项目。

一对一咨询项目

项目一般为时两个月,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界定问题,通过全面访谈和专项测评,全面盘点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帮助学员界定目前最重要的问题;第二阶段是可能性探索,包括头脑风暴和锁定备选方向,这个阶段最终目标是获得备选方向和解决思路。第三阶段是检验和测验,包括个人资源现状能力盘点及外部调研,两者对比匹配后,找出将来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第四阶段,针对上衣阶段得出的一个备选方案,做出行动路径设计。

学员按着这套共创的行动路径往前走,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再辅助调整,以确保最大化效果。

项目终止

这个创业项目走到终点,我总结了几个原因。

1、没有找好切入口,走上创业第一步

其实创业的第一步是要找到足够垂直细分的切入口,撕开一道小口子,撕开后是一个完全空白的市场,才算是真正踏上第一步。一开始我们找切入口是往群体、产品或服务的维度去思考,后来发现错了,应该按照场景。用户在什么场景下遇到了什么难题,让他觉得不舒服,不爽,需要求助。这样的场景越具体越细越好。

比如说星巴克是用户需要一个空间,跟别人洽谈,交流;瑞幸是我赶着去上班需要一杯咖醒神但是通勤时间有限,瑞幸帮我省时间还帮我省钱。得到是解决我想学习,想充实自己,可是我没有大块时间坐下来学习和看书,怎么办的问题。

我们自己刚开始的切入口是个人管理咨询,真正接触用户后发现我们在解决别人职业规划、职业转型的问题,但是职业规划是一个竞争很激烈的场,以我们三个背景能撬动的资源,进入不合适。

2、市场还需要被培育

从一开始我们就是从自己角度出发,本着我想为用户真正提供价值,带来改变,所以推出产品是咨询而不是课程。但是当一个人遇到职业转型、职场问题时,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我自己先琢磨,或看书或报课解决,他/她想要的是方法论;等到自己搞不清楚时,就会想着找身边比自己厉害的人问,或者参加一些线下交流活动,企图获得启发;有少部分人会考虑找职业咨询师,付费更快地解决。

3、边际收益递减,无法盈利

我们提供的是服务,核心资源就是人,但是人工成本太高,无法盈利;投入同等的时间才能获取相应回报,它不像一个课程,投入一份时间就持续收益了,省下时间精力我可以花在其他地方。

这也一直是包括咨询在内,以“人才”为支柱的行业的软肋。

4、根本原因还是心力不足

得到最近推出了梁宁老师的《增长思维30讲》,非常精彩,里面她反复提及一句话:战斗以一方失去战斗意识为结束。当我们越做越靠近职业规划时,当我们发现想要源源不断有客源,我们需要打造课程时,另外两位伙伴已经失去继续做的斗志。经过两周多的反思后我们决定结束这个项目。大家各自往自己更想要的方向继续前进。

感悟与收获

我以前也想过要创业,但是毕竟踏入社会,踏入职场不久,总觉得这件事离我还比较远,没想到机会突然到了跟前,大家一拍即合直接开干。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去思考到底是创业更适合我,还是职场更适合我。

有人说在职场里是屁股驱动人做事,而创业是脑袋驱动,不无道理。就算是自己生下的一个孩子,我会天天琢磨,到处都是我的素材,可能可以借鉴的做法、信息,不再单纯仅仅作为一个执行者去思考问题。

第二点,在整个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跟我一样躁动不安,遇到职场困扰的90、95后,我站在第三方视角去思考时,会发现大家共同的需求和问题所在。

我变得更关心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如何为他们提供价值,不再是关心自己怎么样。我突然觉得我成熟了不少,这是我心态上一个很大的转变。

还有一点,我特别清楚什么样的工作内容、工作关系和氛围是适合我的,什么是我不会去触碰的。

3个月的时间较短,说实话没有达到我想取得的成就。不过世事无常,整顿后继续前行,以其他方式继续为身边的人、为社会提供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次创业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