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笔记(40):创伤后成长——如何建立意义感?

在生活中,有些转变是我们主动选择的,比如工作和关系的转变,也有些转变是我们没法选择的。比如,忽然生了一场大病,遭遇了人身侵害,失去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等。

这些转变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创伤,这些创伤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怎么应对这些创伤。


有时候创伤不仅意味着伤害,它也蕴含着成长的机会。

本节课讲创伤后的成长。

《自控力》的作者凯莉.麦格尼格尔(kelly mcgonigal)曾写过一本论述压力的书。

书里讲到一个研究,有3万美国成年人参加的压力调查,报告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同时回答他们是否觉得压力有害健康。八年后,研究小组调查了当年参与调查的这些人是否还健在。结果表明,感压力提高了43%的死亡风险,这好像显示了压力有害的观点。但进一步研究表明,提高死亡风险的,只是那些相信压力有害健康的人。

在报告中,承受了高压力,却并不认为压力有害健康的人,他们的死亡率并没有提高,相反,他们是调查中死亡风险率最低的,甚至低于那些报告自己承受很少压力的人。

也就是说,真正有害的,不是压力,而是“压力损害健康”这个观点。

从这个报告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怎么看待生活中的挫折,有时候甚至比你遇到的挫折本身更重要。

创伤会严重影响我们,如果我们只看到挫折的伤害,那伤害会因为我们害怕它而加重。

创伤带来伤害是事实。可另一个事实是,有相当比例的人,会从一些很严重的伤害中走出来,甚至还得到了不同寻常的成长。这就是创伤后成长。


创伤后的艰难重建

创伤后的成长是什么样的呢?

想象一座山,山顶上有一棵树,它正经受着暴风雨的侵袭。

一种情况是,它傲然挺立,不屈不挠,暴风雨后好像它依然挺拔,丝毫未受影响。就好像有一些人,再多的苦难也不会让他们动摇。我们说,这棵树很坚强。

第二种情况,这棵树虽然在风雨中弯曲,但是没有折断,暴风雨后又逐渐地恢复了。我们说,这棵树有很强的复原能力。

第三种情况,它被暴风雨吹断了枝干,折断处留下了很深的伤口,而且它的身形也被永久的改变了,留下了很多伤疤,树形变得歪歪扭扭的。可是一段时间后,这些伤疤上又发出了新芽,新枝比老枝长得更好,生命力更旺盛。

暴风雨永久的改变了树,可是并没有摧毁它,反而让它换发了新的生命力。

人的创伤后成长就像是第三种情况,它不是经历了磨难岿然屹立的坚强,也不仅仅是创伤后坚韧地复原,而是创伤后有了积极的改变。

创伤经历是怎么改变我们的呢?

社会心理学家罗尼.吉诺夫.布尔曼在他的著作《破碎的世界假说》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假设世界”,“假设世界”是说: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在维护这一些天真的假设。

成人世界有三个隐秘的“天真的假设”:

1 认为世界是友善的。

2 认为世界是公平的

3 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可控可预测的。

这三个基本假设组成了这样一个观点:只要我做一个好人,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努力工作,就能平安的度过一生。

这不是一个人的假设,整个社会都在维护这几个假设。

否则,你不知道努力工作和稳定回报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你不知道有没有明天,不知道明天和意外那个先来,那你为什么还要上班、要去努力做一件事情,或者安然的身处平静之中。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忽略,人生必定要经历一些苦难,尽管明天也通过各种途径看到很多负面新闻。但我们看到的是包装过的苦难,就像《楚门的世界》里楚门看到的世界。我们有一个错觉,这些苦难好像离我们很远,而当苦难降临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支撑我们生活的假设坍塌了,我们一下子会陷入不知所措中。前几年的一个新闻,北京暴雨,桥下一辆车被突然暴增的雨水淹没,司机没有打开车门,淹死了。这个事件引起了很多震动,它打破了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安全有序的假设。谁会想到,北京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居然会在行车的道路上淹死人呢?在中国最安全的城市,竟然发生了怎么不安全的事情,这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冲击,某种程度上击碎了人们对安全的假设,这无疑影响到了人的基本信念,让深陷都市繁华的人们意识到了危险的存在。当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另一些场景,比如失恋、离婚、失业、重病确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事情。

遇到这些事情之前,我们会生活在“这些苦难离我们很远”的错觉里。但我们遇到这些事情之后,我们又会陷入另一种错觉:我们会扩大苦难的危害和影响,低估自己的适应能力,会觉得我们再也没有办法复原了。

好在,像前面说的那颗树一样,人们是会适应灾难的。在一些基本信念坍塌之后,艰难地重建就开始。

一个盲人的触觉会变得灵敏,一个失去手臂的人,他的脚会异常灵活一样,人的某些身体机能或心理机能经受创伤后,人是会慢慢适应并从新构建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机能系统。

在创伤的逼迫下,我们必须在这三个天真的假设之外,发展出新的认知结构,否则,我们只会生活在痛苦和丧失后的悲观情绪中,会怨天尤人,变得过分敏感,通过这种退缩的方法躲避可能的危险。

那这个新的认知结构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

1 在适应创伤的过程中,有些人发现了自己身上没有觉察的潜能,打破了“感觉自己不行”的自设界限。

2 有些人发现只有家人和朋友,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3 另一些人致力于帮助别人,并在自己的奉献中,找到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那颗受伤的树,在伤疤里长成了新的枝芽。

在创伤中,关于世界的一些天真的信念坍塌了。可是,就像一座不牢靠的房子它坍塌了以后,建房子的砖块还在,我们就用这些砖块,建起了更坚固的房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新看待生活中的选择,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在虚无中,去创造和体验能支撑我们的人生意义。


总结一下:

这节课讲了创伤后成长,讲了头脑中的一些信念坍塌以后,我们如何艰难的重建自我。

就像一棵在暴风雨里受伤的树一样,身形可能永远被改变了,也留下了很多伤疤,但它还会在伤疤中长出新的枝条。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笔记(40):创伤后成长——如何建立意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