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卢浮宫、蓬皮杜中心、罗丹博物馆、凡尔赛宫这些地方都是可以拍照的,所以平常观展时我也没有想过要做笔记。这次主要还是受客观条件限制,奥赛美术馆里面禁止拍照,即使是不开闪光灯。虽然展厅里面也有各种语言的、可自由取阅的介绍资料,但还是不完全。
第一次去的时候,我看到有个老太太虔诚地拿着小本子记,在如织如梭般匆匆掠过的游人中,她显得那么特立独行。做笔记是表达尊重、虔敬、用心的一种好方式,比如朝鲜那个80后小胖子训话时,身旁的50后、60后都要拿小本子记。有人说香港领导人和台湾领导人的最大区别是,跟习总面谈时,一个要拿小本子记,而另一个不用。一个是仰视,而另一个是平视。
后来几次我也学精了,我自己也带个小本子疯狂地写,那种虔敬之心让我回忆起98年世界杯的主题歌《生命之杯》——《La Copa De La Vida》,热辣劲爆的旋律,拉丁天王Ricky Martin激情四射的舞蹈,至今仍然是无法超越的经典。这首歌是用拉丁文唱的,我当时听着盗版磁带,几十遍的倒带,汉字都认不全的小屁孩,一个英文单词都不认识,居然就敢死磕拉丁文歌词了,真是一场灾难啊!“呀bi带休,古那发xio,爱K切那,kuo怕跌摸,巴拉哥弟,爱克莫拆,你kuo那xio,怪来跟灯......”
做笔记除了记展览本身相关内容外,更主要的是记录自己的即时感受。快速地记下一些零星的关键词,它们就像一个触控开关,之后你系统地写完整文章时,有助于你还原当时的时空坐标。而且,一定要趁热打铁,在你头脑滚烫、情绪激动、热泪盈眶的时候记下的文字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新鲜、强烈、浓郁。时间隔久了,感情会荒芜,文字也会干瘪,硬挤出来的是一个个死气空洞的实体。
另外还有一个小tip:一定要饿着去看。乔帮主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有人把它翻译为“求知若渴,虚心若愚”,主要是指强烈的求知欲、心理、智识上的饿。这句话用在观展这里你还真不用想太多,还真就可以望文生义,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是肚子饿,是身体、生理上的饿。我从海明威那里也找到了一些印证:
在巴黎,你如果吃得不够饱,就会感到饥肠辘辘,因为所有的面包房在橱窗里都摆着那样好的东西,而且人们在外面人行道上的桌边吃喝,因此你既能看到又能闻到食物。那时你已放弃新闻工作,还没有写出一篇在美国有人愿意买的东西来,在家里打招呼说要跟什么朋友在外面吃午饭,那么最好的去处该是卢森堡公园,那里从天台广场一直到沃日拉尔路一路上见不到闻不到一点吃的东西。从那里你总是能走进卢森堡博物馆,如果你腹内空空、饿得发慌,那些名画就全都显得更加鲜明,更加清晰也更加美了。我学会更深刻地理解塞尚,真正弄明白他是怎样创作那些风景画的,正是在我饥饿的时候。我曾经时常想知道他画画的时候是否也是挨着饿的,但是我想可能他只是忘记吃饭罢了。这正是当你失眠或饥饿的时候才有的一种不健康但颇有启发性的想法。后来我想,塞尚大概是在一种不同的方面感到饥饿吧。
有人可能会说:“我靠!你这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啊!海明威当年那是因为穷困潦倒,吃不上东西,不得不饿着肚子看”。没错,确实是这样,但是客观上,饥饿确实也能让人变得更加敏感,更容易捕捉到一些细微的东西。饥饿的海大师就从绘画中学到很多:
“我几乎每天都上那里去看塞尚,去看马奈和莫奈以及其他印象派大师的画,我正向塞尚学习一些技巧,这使我明白,写简单而真实的句子远远不足以使小说具有深度,而我正试图使我的小说具有深度。我从他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可是我不善于表达,无法向任何人解释这一点。何况这是个秘密。”
“何况这是个秘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哈哈!怎么都觉得海大师有点可爱、有点小鸡贼。就像中学时候一些同学躲在家里刻苦,猛做参考书,有好的学习资料还藏着掖着,舍不得拿出来跟别人分享。考前还跟别人念叨“哎呀!我也没有复习,死定了死定了!”然后考下来分数高得欠扁,哈哈!海大师,你怎么跟这些同学是一样一样的呀!
在展出的所有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幅《罗纳河上的星夜》,创作于1888年,描绘了法国南部城市阿尔的罗纳河上的夜景。非写实的画面,是典型的印象派风格。唯美的构图,是梵高根据现实的小镇,结合自己的想象而创作的。寥寥数笔勾勒出河岸线,着重点是天空和河面,右下角的点睛之笔是动态的河面拍打停泊的小舟,一对夫妇的散步把画面直接衍生到弧形的河岸。
夜晚,万籁俱寂,群山起伏。小镇犹如被银色月光抚慰着熟睡的婴儿般安静。天空卷起一旋一旋的云芒,侵染的星光也都变模糊了(写到云和星,我突然想到句好玩的话,“我校美女如云,丑女如星。繁星满天,万里无云。”)。
梵高被黑夜吸引,他写信给弟弟提奥,“对我来说,黑夜比白天更栩栩如生,色彩斑斓......描绘黑夜场景和繁星深深地吸引着我。”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画中,天空的星光与岸边灯光的倒影,互相响应。这种光线的处理方式,反应了梵高独特的视觉美学。
黑夜是我们的故乡,是我们在进化长河中漂泊的起点。无论愿意与否,我们的身体上都已经留下了黑夜不可磨灭的印记。
黑夜是可怕的。这几乎是写在我们本能之中的一种感受。因为黑夜意味着未知与不确定,意味着危险的降临。早在我们还是原始人的时候,黑夜就是比白昼更可怕的时段,随时都要提防潜藏在暗影之中的猛兽。而这一切,都是源于视觉在黑夜之中的失效。
然而,对于黑夜,我们的哺乳动物祖先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在它们看来,黑夜意味着安全,意味着自由。因为刚刚进化出来的哺乳动物是非常弱小的物种,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处于食物链的底部。黑夜是他们天然的保护伞。
黑夜是自由的。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美剧《纸牌屋》中,作为美国副总统夫妇的男女主角,只有当黑夜降临时,才能卸下防备、脱下面具。他们坐在卧室的窗户前,一起抽一支烟,坦诚地聊天,静静等着天明。
黑夜是孤独的,犹如心的深处有个巨大的悲伤。你只能躲在一个相对寂寞的角落里,舔舐自己的伤口,抚慰自己的魂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黑夜给你再去相信的勇气,越过谎言去拥抱它。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成为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黑夜是哲思的。白天时我们面对的是部分人群,黑夜时我们面对的是自己、全体人类、宇宙和上帝。白日里潜藏的人性在黑夜中会若隐若现、伺机而动,如果你努力挖掘,虽然有痛感,但里面也有无尽的快感。黑夜也给人灵感,把人类推向终极的思考。梵高写道:“当我望着天上的星星时,常常产生好像地图上代表城镇的黑点的幻觉。我问自己,为什么天空中闪亮的点,不像法国地图上的黑点那样容易接近呢?我们可以搭火车到塔拉斯康或者鲁昂,我们却不能到星星上去。所以我想,霍乱、肾结石、癌症可能是去天国的旅行工具,一如船、汽车和火车是地上的旅行工具一样。寿终正寝者,就是慢慢步行到天国去的。”
梵高还有另一幅著名的《星夜》,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像超新星爆炸,有星云包裹,狂傲、怒放。相比于这幅的霸气外露,作为骨灰级的MSN(“闷骚男”),我还是更爱《罗纳河上的星夜》的韬光养晦,那黯然销魂的点点星光。
梵高一般用色很生猛,色调鲜艳,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罗纳河上的星夜》主色调为蓝色,跟其他浓墨重彩的画放在一起,显得那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有沉沉的黑夜反衬,那点点星光显得格外明亮、耀眼。画龙要点睛,文章也有“文眼”,而那几颗夜空中最亮的星就是“画眼”。
蔡天新的诗作《疑问》中有一句,“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像一梭子弹穿过暗夜的墙。”面对宇宙洪荒,我们从混沌走向灵知,等待我们的似乎是更为广阔的未知,我们现在无法达到的,以后终将实现。萤火之光虽为渺小,却应有夸父追日般不灭的热情。
梵高的这幅画亦是我们活在苍茫人世间的写照。那几颗星星有如莲花,如此清净,出淤泥而不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修行在人间,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如同琢磨先生所说,生活,就是心怀最大的善意在荆棘中穿行。即使被刺杀,亦不改初衷。又如顾城的呐喊,“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补充一点,民谣歌手Don Mclean受到梵高的《罗纳河上的星夜》启发,写下了一首感人的歌曲《Vincent》(也称为《Starry Starry Night》)。他把这首歌献给梵高,也感动了全世界的人们。我们不妨一边聆听这首动人的歌曲,一般欣赏梵高的《罗纳河上的星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