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为何毒药还可以救人?

这个标题有点吓人,但是却是真实故事,我们先来看看老中医李可跟南风窗对话的时候说的自己的故事:

《南》:您又是怎么发现中药剂量这一关键之秘的?

李:1962年,我32岁时治疗一个老年心衰妇女,每剂药用45克附子。当时家属已经在准备后事,媳妇不懂得,把3副药一起煮了,在3个小时里一勺一勺都给婆婆灌了下去,结果当天晚上老太太就醒过来了,第二天儿子跑来要求再抓几副。

此前,我用9克、18克、30克附子的病人都没有救过来,30克的可以多活一段时间。这次误打误撞,使我意识到剂量问题是疗效的关键。

从此遍查医书,看到宋朝就有人怀疑过经方的剂量问题,写过《普济本世方》《伤寒九十论》的许叔微,著有《本草衍义》的寇宗爽,都曾探讨过。伤寒论的方子为啥后人用起来没效,就是因为剂量不够。

此前因为没有掌握剂量,有6个人没能救回来。从那以后,经我手治疗的心衰、肺衰、肾衰病人,没有死过一例。

1981年,汉代度量衡器的考古发现,修正了古今方剂的换算标准,完全验证了我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剂量正与仲景原方用量相符。

《南》:您在急危重症救治中经常要使用附子,您不担心这味药的毒性吗?近年关于中药中毒的说法也有很多。

李:我在灵石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因为病人太多,身体实在吃不消,心脏出了问题,从房颤转成室颤,心跳260次/分。

我躺在心电图室里,把药方告诉徒弟,他煎好药我喝下去就睡着了,醒来心跳已经正常了。

这次中风,也是按照仲景小续命汤之方意。我开给自己的附子用量,恐怕会让许多人大跌眼镜了。

我平生用附子超过5吨,经治病人过万,人服已用,未见一例中毒反应。附子乃纯阳之品,其毒性正是救命的仙丹。

仲景原方中,炙甘草正可克制其毒。

中药中毒事件,多是病人不经中医辨证诊治,盲目按西医思路服用中药所致,是对中医无知造成的。

现代医学的高科技手段越来越先进,他们查出附子里面含有乌头碱,就把它列为禁药不让出口到西方国家。

可是为何这个大毒之物在我们中国人手里能发挥如此神奇的功效呢?一个要死的人是阳气快衰竭了,快没了, 但是用了附子这种他们宣称的毒药(大补阳气之物)却把快到鬼门关的人给救了回来。

李可老先生一生用了5吨的附子,如果要是这个东西真如西医说的那般,那得死多少人,可见现代医学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得要领。

附子就如屠龙刀,如果你没有驾驭它的能力,就很可能得到反效果。也就是说你需要有判断患者体质的能力。

这个就是典型的古中医里面阴阳平衡理论,没有阳了,我就给你补阳。你要是用现代医学的开刀,输血,细胞、营养学来处理这个重症,结果都是非常地难看。

几千年前是我们的古人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实践帮我们挖掘出了很多宝贵的财富,但是却没有人去珍惜和应用。附子这味药物,在经过2-3小时长时间的煎煮以后,毒性就会消失。

几年前,我曾经自己也亲身测试这个药物,可能我阳气还比较足,也或许我买的附子比较货真价实,我在煮了2个小时以后,用到12克的分量的时候,我就有全身发麻的感觉。

大剂量到15克的时候,麻的比较厉害,最后喝甘草水解毒来缓解。很多人都反馈觉得有点麻的时候药效才是最好的。

现代医学说的这个毒是比较单一的。我也测试了,并没有他们说的那样会死人,也验证了李可老中医的案例。

其实我们人体就是一个阴阳平衡体,阴阳平衡的时候我们身体就健康,相安无事,如果这个平衡失衡到极点的时候就会出现生命危险,所有的病用最简单的字来总结就是“阴阳失衡”。

所以古中医理论里面是没有不治之症这种说法的。

《黄帝内经》里面一直强调的都是要治未病,不要等到人生病了才去治疗。我昨天的文章《原创 | 体检化验正常就没有病吗?》已经写了体检是无法检查出量变到质变的这个过程的,它只能检查出结果。

所以预防才是我们的主干线,就像防洪一样,你不能等到洪水泛滥了才来处理,这个时候往往就为时已晚。

但是历史的发展让它走偏了,都跑到了去治已病的道路上。当然治疗也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但是我觉得预防更重要。

《伤寒论》就是给了我们很多治疗已病的思路,但是也导致太多人都着重在走在这个路上,变成现在都在不停地跟病魔做斗争,但是却没有宣传为何这个病魔会出现。

现代医学就更是奇葩了,天天研究细菌病毒,岂不知世界万物都是一物克一物!

天天动不动就这个毒,那个毒!

“毒你妹啊!”

好了,今天就先写这么多,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希望同频的朋友们如果觉得我写得不错,临走时都点一下

这个拇指代表你来过。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道理可以帮助到他人,可以在你的朋友圈转发。

原创 | 为何毒药还可以救人?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 | 为何毒药还可以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