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要过年了,单身狗们,想好怎么应对七大姑八大姨们一连串的逼婚攻势了吗?
我的朋友阿拉贡,一向特立独行,这次也独辟蹊径,在年关将至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了上述问题。
解决办法是:他在某交友APP上租了一个女朋友过年跟他回家,当然跟着回家的只有照片跟聊天记录。
这些就足够他吹一个头七(过年的头七天)。
社交软件帮我们排解了寂寞,降低了犯罪率,甚至提升了家庭和谐。
在对社交软件歌功颂德的同时,问题也来了:
社交软件如何赚钱?
主要有下列4种模式:
1. 广告收入
广告一直是互联网产品的核心营收项,由于移动社交APP的高粘着特性,这块钱尤其的好赚,通过自身的用户资源吸引品牌商的广告投放实现盈利相对是最为简单直接。
从形式上,社交平台上常见的广告类型可分为:横幅广告、启动页广告、信息流广告、内容植入等。
为了保证社交平台本身的调性,使用户的注意力能够聚焦在本质的社交行为上,各大厂商越来越青睐于“信息流广告”与“内容植入广告”。
信息流广告(Feeds Ads):是出现在timeline中的广告,往往和正常的好友动态混在一起,不容易被识别,用户在浏览动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就将广告阅读完了。微博、微信朋友圈中经常能看到这类广告。
内容植入:将广告打造为符合平台风格的内容,比如nice就跟李维斯、NEO、麦当劳、H&M等联合推出过品牌水印。如果品牌拥趸与平台用户的重合度较高的话,很容易形成口碑传播。
2. 增值服务
女神长得那么美,粉丝那么多,收到的私信那么多,总没时间一个个回过来吧。如果有人送了一件虚拟礼品给女神,女神碍于情面,怎么也会跟你聊上几句。这是世代沿袭的基本礼仪,也是社交平台上减少无意义交流的过滤机制。
赠送的虚拟礼品、游戏装备、付费表情等“增值服务”,这块盈利相对于广告来说,比较讨喜,是很自然用户需求的延伸,有需求的用户付费也是自然而然的,但广告相对就会收到用户的厌烦,所以主流的社交应用大多都会在这里下功夫,甚至欧美的社交巨头也在受着我们的影响(实际欧美的用户对向服务付费这点非常的不感冒),Twitter全球营收业务总裁Adam Bain曾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公司应从亚洲的社交媒体企业那里吸取灵感,说服用户为服务付费,而不是单纯依靠广告收入。
这种手段重度依托平台的用户活跃度,往往平台上的生产者(网红、博主、up主)与平台会用共同的利益分成关系。现在主流的直播类平台,基本都是靠虚拟礼品赚钱。社交应用skout中,每一个人都能设置自己的后台头像(backstage photo),其他用户只有通过积分解锁的方式才能看到后台头像。这个应用的套路是这样,通过公开照片吸引用户解锁后台头像,积分不够?呵呵,那就只能去充值。
3. 会员收费
通过收取一定的费用,赋予VIP会员所独享的更高的权限。比如能看到意向会员更详细的资料及联系方式,可以随意向中意的会员打招呼,发私信,可以看到哪些会员浏览过自己的主页之类的,如果用户的黏着度,留存率够高,这块也是长期稳定的收益。
举个栗子,陌陌的付费会员权限就包括“进满员聊天室”、“悄悄查看消息”、“专属会员表示”、“关注上限提升”等功能。
4. 电商模式
“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才有商业。”社交平台聚集了那么多“人”,消费力可观,因此许多社交平台做起来之后就开始通过电商模式赚钱。可以通过电商直接盈利,也可以给电商导流以获取分成,移动应用之所谓能与电商结合,依赖于位置功能精准的用户定位,社交推荐而建立起来的社交口碑等等。
卖的东西是否符合平台用户的气质很是关键,你不会看到辣妈帮商城卖杜蕾斯,也不会想在LOFTER上买到陈年的老干妈。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速度真的是迅雷不及掩耳,商业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后续如果探索到新的社交软件盈利模式的话,我会及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