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伊豆旅行想到的日本交通感悟

伊豆半岛,一个东京都南方伸向浩瀚太平洋的美丽半岛,以美丽的乡村田园风情和遍布半岛的优质温泉而闻名于世。听说有几天时间可以自己安排,一群人便蠢蠢欲动地瞄向了它。


去伊豆旅行想到的日本交通感悟_第1张图片

首先,就是交通问题。我们比较了日本跨省的公共交通,第一个感受就是,贵。日本是个小国,从东京都到静冈县,感觉挺远,是省际交通,但实际上也就一百多公里。在北京人看来,也就是到天津的距离,抬腿的事儿。可是在日本,可就不是个小事儿。光坐车的路费单程就要六千多日元,折合接近四百人民币。算了一下,我们几个人打算包个车。于是乎,万能的淘宝就上场了。五个人,以每个人往返1100人民币的价格就成交了。这我就纳闷了,伊豆半岛转一圈,再加上去和回东京,四百公里是有的,过路过桥费和司机人工费以及车辆燃油和损耗,万年不能少的消费税,这点钱,日本人是断然做不下来的。对,中国人,我一拍脑袋反应过来。


去伊豆旅行想到的日本交通感悟_第2张图片

早晨还没起床,一条微信已经发来。各位大哥,我已经在宾馆门口等候。门口定睛一看,一辆七座崭新的阿尔法面包车静候于此。上网一搜,国内售价九十多万,我们也真是豪华的享受了。上了车没聊几句,就跟司机师傅熟络了起来。师傅是哈尔滨人,自带喜感,说话都是单口相声范儿,很敞亮,有什么说什么,绝不遮着捂着。处于习惯,我多问了几句,真正搞清楚了这单生意的属性。由于日本人对既得利益群体的保护,(当然,是由于资本注入民主选举制对于某些行业工会力量的忌惮),日本政府对网约车的态度是较为消极的。但是在出租车价格高企的背景下,需求是遏制不了的。一群福建人,就开起了包车服务。这些阿尔法是公司统一装配,条件很好,设有移动WiFi。唯一就是没有办理车辆客运许可。他们通过淘宝网络平台接单,或者往返机场接单。用开车的东北小哥的话说,都是中国人,遇到查车的,就说是朋友送一下。听闻此句话,恍惚间,我好像回到了北京,走出天通苑地铁,钻进了一辆吉利自由舰款式的黑车。。

日本对客运车辆资质具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体系。与国内相同,不仅要求客运车辆的所属公司有相应运营资质,也要求每一台客运车辆具有相应营运资质。加之长期以来日本出租车行业协会和行业工会的强大力量,日本得出租车以车辆老,价格高而享誉海内外。在东京的观察,让我对日本出租车有了一套总结。

一共三条。一是车老掉牙。中国街上多年不见的老皇冠,在街上有种回到97年,唱着相约九八,庆祝香港回归的感觉。二是司机都没有牙。为啥呢?我见过的,没有黑头发的,没有低于五十多岁的。在我看来,很多应该都已经在七十岁左右。开车的时候脑袋晃晃悠悠,感觉让人很不放心。其实这也怪不得这些老人。日本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极度缺乏青壮年劳动力,招聘广告满街都是,便利店和速食店的营业员招聘在每个店的厕所里都贴着。一小时一千二百日元,外加各种补助和津贴,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除了白发苍苍的欧吉桑和欧巴桑,就是兼职打工的学生。老人开出租,恐怕也是无奈之举。其实除了出租司机和便利店速食店服务人员是老人,日本几乎所有的保安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这跟中国区别很大,中国都是清一色的农村棒小伙儿。日本男性承担着养家的重任,因为日本女人相当比例是全职家庭主妇,不工作挣钱。保安之类低收入工作是无法保证全家收入的,所以男性青壮年没有人做保安。三是讲究。为啥用这个词呢?因为我实在是没有啥其他合适的词汇来形容这种意境。东京是海洋性气候,虽然纬度与苏中苏北差不多,但是夏天闷热潮湿,体感温度远远高于中国大陆的城市。在体感温度接近四十度的某一天,我出门办事。一下就被东京都厅地下出租车候车场趴活儿的出租司机,也就是大爷和爷爷们给惊呆了。为啥呢?因为这个温度,爷爷们仍旧一丝不苟地穿着笔挺的白色衬衣,黑色紧身马甲和红色领结,站在车门边上,等待迎候下班族上车。刺眼的阳光,泛着黄晕。我想起了北京的哥的黄色衬衫制服。永远不系第二个扣子,永远满是褶子,永远邋里邋遢,永远在车里抽烟脱鞋的巨大反差。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有这样的职业精神,或者严格意义上说,是对自己和自己职业的尊重呢。

说到制服,我想起了日本服务行业的各种制服。日本人是一个注重形式感的民族,无论是公交、地铁还是警察保安,凡事具有管理服务职能的行业,几乎都是制服打扮。这一点,我们跟日本学到了,但是只学到了一个皮毛。我所见到的制服日本人,无一不将自己的职业荣誉感穿在了身上。外在形象,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在伊豆半岛最偏僻农村的乡间巴士上,我刻意仔细看了看司机师傅的衬衫袖口。四个字,一尘不染,八个字的话就是加上一句,笔挺笔挺。地铁女工作人员的绒制卷檐帽,男工作人员的精致大檐帽,莫不如此。


去伊豆旅行想到的日本交通感悟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去伊豆旅行想到的日本交通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