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一次直接对碰——浅析辛弃疾和姜夔的《永遇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一次直接对碰——浅析辛弃疾和姜夔的《永遇乐》_第1张图片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宋] 姜夔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州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京口是古城名,故址在今天江苏省的镇江市。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就是说著名的赤壁之战之前的吴国大事都是发生在这里,包括刘备招亲、诸葛亮舌战群儒等,从此,成为南方国家北伐的启动点,词中写到的刘裕、刘义隆、恒温等北伐战争都是从京口起兵,而北固楼最早是放兵器的武库,上建一亭,以观瞭望。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自然引起诗人强烈的怀古情怀,特别还有一点的是,辛弃疾写此词时,以66岁高龄被任命为镇江知府,计他从江北突围而出、回归南宋已经43年了,此时虽已年迈,但词里表现了杀敌复国的雄心壮志不减当年。


姜夔此阕,即步辛词之韵以和。我们可以开个脑洞想想,当时南宋经过多年的修养生息,国力大大增强,爱国志士想收复失地的热情高涨,特别是主战派辛弃疾周边必然聚集了大量爱国文人雅士。比如一听到辛弃疾被朝廷启用放到抗战前线镇江,陆游马上写了《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刘宰写了《贺辛待制知镇江》等,可以想见,辛到镇江,一赋新词,爱国名流应者云集,何况是最初学辛词写法而大成的姜夔呢?虽然,白石在一般人心目中是脱离现实的清客,但辛弃疾坐镇北疆指挥部,可能要组织北伐,无疑给这些爱国人士打了一支兴奋剂,白石也是野百合也有春天,迅速加入到其中,不但难得的写了《永遇乐》这个词牌,而且还难得一见的突破自己超然脱俗的气质,写出了忧国忧民的时代主题词。


那么具体从两首词来看,两词共同的特点就是怀古,大量用了有关京口的历史典故,借古喻今,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不同的有以下两点:辛词以沉郁的笔调起手,纵论古今,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可谓一笔书。而姜词婉约,化典更为不着痕迹,词语一波三折,既叙偏安一隅的江南爱国人士之苦,又叙朝廷英明决策,启用辛帅深孚众望;既叙辛帅少年勇武事迹,又叙辛帅当前的求战大志;既叙南宋朝野心系天下、又叙北方沦陷区人民南望王师的迫切心理。第二,辛词基本没有景物描写,姜词则情景交融,含蓄婉转,更加摇曳。


我们可以说,从词的章法、容量来说,当是姜词更占胜场,但是,现在流传下来的无疑是辛词更有名,为什么呢?辛词得以气胜也。兵法有云:凡战,以力久,以气胜。辛公写此词时,气概超雄,思越千古、心吞六合,金句迭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一气呵成,简直都是千古名句,所以,豪放派的词,必须是要站得高、看得远,才能高屋建瓴、气贯长虹。可以说,此两词相较,辛词得其气度,姜词得其风度。但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大场面、大情感题材上,豪放派更占强势。

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一次直接对碰——浅析辛弃疾和姜夔的《永遇乐》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一次直接对碰——浅析辛弃疾和姜夔的《永遇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