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尤利西斯》 乔伊斯 海明威 英法文学
《莎士比亚书店》
莎士比亚,1564年生于英国,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
西尔维亚·毕奇,1887年生于美国巴尔的摩,巴黎左岸英文书店“莎士比亚书店”的创办人。
几个世纪下来,莎士比亚已不再代表他个人,甚至不只是他所有作品的合集,他代表的,可以说是文学本身。
《莎士比亚书店》是西尔维亚的自传,可以说是她在巴黎传播英语文学的动人历史。
莎士比亚书店创办于1919年,那正是世界文学史百花齐放的年代——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象派、意识流……很多“迷惘的一代”美国作家漂洋过海来到巴黎,在这里继续他们的艺术人生。而莎士比亚书店正为英法文学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西尔维亚幼年直至去世前的故事,其中最具吸引力的一定要算莎士比亚书店鼎盛时期的描写——《尤利西斯》的出版、各种朗诵会、庞德、海明威、乔伊斯……
下面,我将脱离时间的线索,结合个人理解从几个角度讲讲本书中最有意思的部分。
乔伊斯VS海明威
乔伊斯绝对是作者的宠儿,她第一次见到乔伊斯时“害怕得几乎要立即逃走”。后来,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尤利西斯》被英美列为禁书后,将其在法国出版,这也是西尔维亚一生中出版的唯一一本书。
粗略统计,全书一共23章,讲到乔伊斯的占9章,讲到海明威的只有1章多。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海明威的形象在我脑中的生动和活跃。
乔伊斯和海明威,从出身到做派,再到作品,差异都是那么大,以致于我迫不及待地要将两人来做一番对比了。
西尔维亚眼中的乔伊斯是病弱缠身、文质彬彬的绅士。在到巴黎之前,他以教书为生,会9种语言,对任何人都彬彬有礼。但是,他怕狗,身体也不好,书中多处提到他的眼疾,这也给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一些不便。他像是生活不能自理一样,自从西尔维亚成了他的出版人,她也成了他的秘书、邮差、银行,甚至每次西尔维亚假期度假前都会被乔伊斯以琐事阻拦。乔伊斯很符合我们中国人印象中的“文人”形象,手无缚鸡之力,满腹才华等伯乐来识。
而海明威却完完全全是另一个样子,他是健康、壮硕、在现实社会中更顺畅的。西尔维亚第一次见到海明威时,将他形容为“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留着小胡子的年轻人”,书中还讲到海明威带着她和友人进行拳击、骑车等运动的情景。当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被美国列为禁书时,是海明威在24小时内解决了西尔维亚的燃眉之急。
书中的最后一章中,有关于海明威解放巴黎剧院街的片段描写:
“是海明威!是海明威!”阿德里安娜大叫道,我飞奔下楼梯,和他装了个满怀。他把我抱起来,转着圈子,亲吻着我,街上额窗前的所有人都大声欢呼起来。
我们来到阿德里安娜的公寓,请海明威坐下。他穿着军服,脏兮兮的,满是血迹。他把机关枪咣当一声扔在地上,问阿德里安娜有没有肥皂,阿德里安娜把自己最后的一块给了他。
他问我们还有什么事需要帮忙,我们就问他是否有办法对付这条街房顶上的那些纳粹狙击手们,特别是阿德里安娜房顶上的那些。他叫他的部下从吉普车上下来,他们一起上了房顶。接着我们听到一阵枪击声,这也是剧院街的最后一次枪击。海明威和他的部下从房顶上下来,坐上吉普车呼啸而去,按照海明威的话说,他们这次是要去“解放丽思酒店的酒窖”。
这样的海明威与“作家”二字完全沾不上边,这是“战士”海明威,而且是行动迅速、指挥有力的战士。
他的语言也同样是简单明了,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这样的性格和经历,才写得出《老人与海》,才刻画得出那个坚强、执拗、不认输的老渔夫形象吧。
20世纪的出版业
虽然作者西尔维亚不是一个专业的出版业,这本书倒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初期的出版业状况。
一方面,出版业正在蓬勃发展,而且很多出版人都是本着“让读者接触值得读的书”的情怀工作。麦卡蒙创立的接触出版社经常出版一些别家不敢出版的书,每本书印刷三百本,“我们出版这些书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被写出来了,而且我们也比较喜欢它们,觉得值得出版。”而本书作者西尔维亚出版《尤利西斯》,同样是出于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尤利西斯》被英语国家列为禁书后,她毅然承担起了将此书在法国出版的重任,也为此竭尽全力。
另一方面,出版业在发展中仍有许多阻滞。其一,审查制度严苛,《尤利西斯》这样的作品,在刚问世后,在美国、英国是作为情色读物遭禁的。其二,在政府在严格思想管控下,盗版却很猖獗,使原作者的权益得不到保护。《尤利西斯》出版后,虽在美国被禁,却依然有盗版书商印刷传播。1926年后,美国的《两个世界》杂志宣称要全文刊登《尤利西斯》,而另一本杂志《两个世界季刊》将要发表乔伊斯的另一部尚未命名的新作。盗版书商成功把钱赚进了自己的口袋,而乔伊斯却没有得到自己心血应得的回报。
那时候的美国出版业倒与今天的中国出版业甚至电视广播业有些类似。今天中国的广电总局对电影、电视有生杀大权,所有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都会被列入禁区。而图书、音乐、视频的盗版现象也是在近几年才稍有好转,这与电商的兴起、视频网站的付费等事件息息相关。可见我们不必对自己身处的时代太过担忧,环境问题、自由问题等等,西方都有先例在,只是大家发展阶段不同而已。相信假以时日,我们还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看到更自由、更公平的世界。发展的阵痛会有,但希望应常在。
上世纪之交,那真是一个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的时代。而西尔维亚也真是那时代的幸运儿,亲自见证了那么多伟大作品的诞生,亲身接触了那时代最杰出的文学家。
《莎士比亚书店》作为一本传记,并没有多少情节起伏曲折的大事件,更多的是零散的回忆和片段。但是作者偏偏有种魅力,让你读来像是置身20世纪初的巴黎,重新体验了一把那个精彩的时代,比《午夜巴黎》中的男主人公吉尔还要过瘾。有时间,请一定挑一个闲暇的午后,泡上杯咖啡慢慢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