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家庭教育成为攀比的筹码

1

从前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看看那谁谁家的孩子。

现在我们长大了,知道孩子是不能拿开比较的,所以我们最常说的话变成了:你看看别人的家长在教育上投入了多少!

有文章动辄以李湘在女儿教育上投入多少来论证父母间教育投入的差距对孩子的影响。新闻上有钱人在教育上的投入越来越大也让一些家长惴惴不安。

所以我们看看自己周围,什么午托晚托兴趣班五花八门,好像你要是不给孩子报个兴趣班那你的孩子就注定是个loser,注定输在起跑线上。再不然就是你穷,自己不努力没能力给孩子提供好的你可怪不了别人。可中国有句老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所以你看看多少父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孩子补习班可是报得满满当当。

为什么这么拼?用句很鸡汤的话来讲:最怕这个世界上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这句话放在颓废消沉的年轻人身上,没问题。可如果要是放在对孩子教育身上,问题就大了!因为教育从不是用来比较的

2

以前是比孩子,现在是比家长。整个社会充斥着如果家长不让孩子上好学校,不给孩子报补习班,就是对孩子极大的不负责任这种言论。教育改革提倡减负几十年,如今不如回到解放前。在我看来,这种教育理念实则是从一个错误走向了另一个错误。

家长的教育好不好难道仅仅是看他给孩子报了几个兴趣班吗?家长的教育成不成功仅仅是看他的孩子是不是能成功吗?

显然不是的。

但是这里面却折射出大环境下人们普遍的一种焦虑。

我带过一个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学画画学钢琴学了一大堆。初中时父亲每天五点多起床送她去离家很远但是很好的初中上学。父母在她身上投入的精力可以说非常大。

但就是这样的家庭下,她依然很叛逆。严重的一次是她连续两天没有去上课,但是放学的时候她却在学校门口等着父亲,假装自己刚从学校出来。

后来学校老师知道后把这件事儿告诉她的父母,他们简直不敢相信。

我问她妈妈:“她是不是压力太大了?”

她妈妈非常无奈回答说:“其实我们也不想给她那么大压力,但是你看看现在的社会环境,现在不让着她多学些东西,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

诚然,在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和阶级逐渐固化的社会背景下,成年人多多少少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或者说整个社会的心态都比较浮躁。

可是我们再焦虑,这社会发展再快,教育却是个慢功夫!英国有句话说三代人培养出一个绅士,我们不说三代培养出什么,至少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焦虑过渡给孩子,不该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这世界上有虎妈教育孩子成功的,可是也有许多孩子在父母压力下患上心理疾病的!

相比于做什么什么样的父母,我更赞同这样一句话:没有绝对好的时代,也没有绝对好的家庭教育

与其每天思考怎样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给她报哪个补习班,观察别人的家长怎么培养自己家孩子。不如思考一下自己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虽然没有绝对好的家庭教育,但我们可以树立最正确的教育理念。

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教会孩子爱与被爱,使他成为一个内心富足的人,在我看来比让他报十个兴趣班更有用。

3

台湾少女慈善家沈芯菱从小家中穷苦,可是她的母亲却常对她说:“人要常给,不要多拿”、“如果自己赚的钱都藏口袋,老天爷可以给你,有一天也会要回去。”

一次母亲带她去妈祖庙,只见母亲虔诚地跪在地上说:“妈祖婆如果留我们全家一条生路,一口饭吃,我一定教孩子用爱心对待人。”

从母亲那里,沈芯菱知道了要去帮助别人。慈善的种子在一旦在心里种下便一发不可收拾,如今年仅二十七岁的她已经坚持慈善十几年,事迹感染无数人,被评为少女慈善家。

她说:每个人最终目的只是想获得一份快乐吧?可是,好像大家都背道而驰。

最近一组非常火的以街景为背景的漫画《爸爸说》,用爸爸和孩子对话的方式传达出了一些教育的理念。

其中有一段父子关于价值的问答。

“爸爸,一个人越有钱越了不起是吗?”

“呵呵,这可不一定。”

“那为什么很多人都羡慕有钱人呢?”

“一个人是否伟大,并不在于他拥有多少金钱的财富,而是他影响到了多少人,为人类做出了多少贡献……”

漫画中爸爸用引导的方式教给孩子自爱,自信,自尊等等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有许多网友表示现代家庭教育缺少的正是这种人格品行的培养。

即便如此,到底该如何进行家庭教育,仍然是停留在一个理论的层面。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假如一个家长在看到王诗龄的优秀之后,就立马也给自己孩子报英语补习班或者别的兴趣班,其实是非常不恰当的。

因为每个家庭不一样,每个孩子也不一样。家庭教育是不可以复制的,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合适的教育。更况且王诗龄之所以让人喜爱更大程度上是源于她的品行,而这绝不是几个兴趣班可以培养出来的。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反对培养孩子的爱好,也不是反对在教育上的资金投入。我只是反对一种盲目的攀比的教育。

“今天我不送她去好学校,以后她就注定比别人差。”

“看看人家明星给孩子学的什么,我们也不能落后!”

“人家虎妈怎么就成功了呢,我也要做虎妈!”

殊不知教育决不是攀比。家长的教育好不好不是看给孩子报了几个兴趣班。评价家庭教育是否成功也不是看她的孩子有没有成功。

家庭教育应该更多将目光放在孩子人格的培养上。至于成绩爱好特长则是在完善人格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出来的,这个过程急不得。

美国政府官员普里斯特说:“我父亲总是说,一个孩子需要四样东西--充分的爱、富于营养的食物、有规律的睡眠、大量的肥皂和水--这些完了呢,他最需要的是一些明智的放任。”

作家诺埃尔也说:“作为一个现代父母,我很清楚重要的不是你给了孩子们多少物质的东西,而是你倾注在他们身上的关心和爱。关心的态度不仅能帮你省下一笔可观的钱,而且甚至能使你感到一份欣慰,因为你花钱不多并且给予了胜过礼物的关怀。”

也许我们仍然不知道怎样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但是我们要相信,关心、爱和明智胜过任何盲目的方式。

教育不是攀比,教育也不该盲目。从比孩子到比家长,家庭教育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是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到底该怎样走好这条路了。


不要让家庭教育成为攀比的筹码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让家庭教育成为攀比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