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大脑的未来》,里面有一个概念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以至于这几天早起读书的活动中反复提到。这个概念正好把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一些点给串起来了,今天分享一下,文章略长,时间不够就看结尾。
这个概念叫“惯化(habituation)”,也译作“习惯化”。先摘录原文如下,为了方便阅读,我把对应的英文版本也找了出来,这样除了学习新概念,还能把英文学学:
“涡虫(planarian)头端的凹处具有感光细胞,可以避光,也可对触碰和化学梯度做出反应。被玻璃棒触碰后,涡虫会蜷成球形,这是它对危险的反应。然后它会缓慢而小心地展开。再碰一次,它会重复这种反应。然而,如果触碰重复足够多次,反应会逐渐衰减,最终涡虫不再反应——它已经习惯于玻璃棒的刺激而不视其为威胁。这一过程称为“惯化(habituation)”,这是神经系统的一种通性。可以视其为学习的初级形式,其生化机制己经得到广泛研究。
Planaria have light sensitive cells embedded in pits at their head end, avoid light, and respond to touch and chemical gradients. If a planarian is touched with a glass rod it will curl itself up into a ball, its response to danger. Slowly and cautiously it will uncurl again. Repeat the touch, and it will repeat the response. However, if the touch is repeated enough times, the response will diminish and eventually the planarian will no longer respond – it has become accustomed to the stimulus of the rod and no longer regards it as dangerous.This process is called habituation, and is a universal property of nervous systems. It could be regarded as a primitive form of learning, and its biochemical mechanisms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从早起穿衣的动作开始,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这种“惯化”。开始我们相当清楚地察觉到衣物对皮肤的摩擦,但是很快就不再注意这种感觉。然而,如果刺激的性质有些微的变化,衣物刮到什么东西,或者对涡虫来说玻璃棒触碰的同时还有喷水,全部反应立即重现―我们再次察觉到衣物;涡虫再次感受到危险并且蜷成一团。发生“惯化”并不仅仅是因为动物疲倦或者耗尽了某种化学机制,而是一种基于经验进行适应的方式。“惯化”决不永久地改变行为;时间隔得足够久,原来的反应就会重现。
We all experience such habituation many times every day, starting from the moment we dress in the morning. We start by being very aware of the feel of cloth against skin, but within a short time cease to notice the feel. However, if the nature of the stimulus is slightly modified, our clothes unexpectedly rub up against something – or, for the planarian, the touch of the rod is coupled with a squirt of water – then the full response will immediately reappear. We are aware once more of our clothes; the planarian senses danger and curls up into a ball again.Habituation does not occur simply because the animal is tired or some chemical mechanism is exhausted,but is a way of adapting based on experience. Neither is the habituation a permanent change in behaviour; given a long enough gap in time the original response reappears.
——以上引自《大脑的未来》P27.
注意这里有一个关键要点,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当一件事情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最开始我们会给予比较强烈的反应,但是随着刺激的反复出现,我们会对这个现在习惯,于是不再作出与最初一样强度的反应。这个“惯化”是我们神经系统的一种特性,也就是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类似机制都在发挥作用。
可以这样来解读这个原理:在给定的时间序列下,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重复出现、稳定的信号来源,那我们的神经系统,对这个信号给出反应的强度会减弱。也就是说,当一个信号来源开始稳定以后,便不再有新的信息量出现,于是神经系统对这个刺激完成了一次信息压缩,不再专门腾出精力处理这个刺激。
这相当于形成了一个系统,可以复用历史的经验,也就让下一次相同的刺激来到的时候,不再单独专门响应,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要怎么做了。这其实就是从环境中习得了一条知识或者经验,于是可以节省神经系统的能量消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这个现象:
1.鉴于神经系统的惯化现象,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性,给自己培养出好的行为模式。
我们都说养成好习惯很难,但是如果你看明白了惯化的原理,你就不用害怕,因为从神经系统的角度,适应刺激就是基本的特性。既然反正你要适应和现在不一样的刺激,那么为什么你不一步到位,给自己最有价值,最好的东西呢?
例如,在学习的时候,对于新人而言,反正不会的东西对你都很难,那么不如学那个最难的好了,反正你会惯化的。如果平时对自己提要求,那就用最严格的方式来做,反正你也会惯化的。现在回想高中时代,我唯一感到缺憾的就是,当时没有更早学习更难的知识,因为反正你会惯化的,让你一次多跨几步,在认知上,不是坏事。那些高中清华保送的学霸们,很多在初中毕业的时候就提前学完了高中的课程,等到高中的时候,已经把高等数学玩得很溜了,拿个竞赛大奖也是手到擒来。我本人的英语进步其实就得益于,提前学习更难的知识,变得习惯以后,再回到教学进度上看,于是就很厉害了……
当然上述“更难”的也有一个限度,过量会适得其反。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的认知要打开,要知道更多的可能性。现在你知道什么要“刻意学习”了吧?
2.正因为我们会惯化反复出现的刺激,走出舒适区是个永恒的话题
《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讨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新的技术创新,往往不是来自于成功的大公司,而是小公司。作者在这里面提出了许多分析和看法,比如小市场的时候看不起,等大了以后看不到,害怕风险等原因。
但是用惯化来解释就很清晰了。公司是由人组成的,而人的神经系统本质上都有相同的“惯化”的属性。当一家公司的人都沉浸在我们是一家成功的大企业的时候,其实思维是惯化的,处理问题已经不需要单独花费精力,按流程走就可以了。而这个时候外界的真实变化往往会忽略,直到形势已经很明显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再说一个生活中大家有体会的例子。
经常看到有人说,等我赚到1000万,我就如何如何。我曾经在《Scalers:不要用单变量模式思考问题》中谈到了这个问题,说不要假设什么不变你突然多了1000万,多赚这些钱,你的很多地方都需要变的。今天换一个角度再分析一下。
当我们没有1000万的时候,这个数字对我们是很有力的刺激,就像用玻璃棒刺激一下涡虫。所以你会看到那些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不光是钱,任何你所追求的目标都会出现类似的现象,“等我考上了清华大学”、“等我追到了那个妹子”、“等我终于没有了期末考试”……
但是一旦我们真正得到了我们心心念念的东西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身处其中,就像被玻璃棒反复触碰,于是我们反应减弱,最终不再反应了。
你在没有考上清华的时候,你可以天天心心念念做个清华人多自豪,但是当你在清华校园里面,周围每一个人都是清华人,你还会有同样的反应强度么?你去打饭排队的时候,脸上还会挂着我是清华人么?你会惯化的,惯化在苦逼的学业与科研中,然后慢慢平淡。
当你没有赚到1000万的时候,你会说等我有了1000万我就要怎样怎样,但是等你的收入到了这个级别,你的视野开阔了、周围朋友也会和你相当的量级,那时你还会激动么?你会惯化的,因为周围也是一堆有钱人,然后开始想着我要有一个亿就好了。
同样的,当你终于追到了你心仪的妹子,你很有可能不会你当初想的那样爱她,因为你惯化了,不信就查一下“柯立芝效应”;当你终于熬到期末考试结束,你也不会像当初想象的那样,认真学习的,不信就看下你放假回家带的书。
当一个刺激被你惯化以后,你会对这个刺激漠然,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达到目标以后,反而空虚了。
再回到我的个人成长体系中,“持续行动”其实就是培养惯化的,让你对大量的行动产生惯化,于是你不再认为多做事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但是当你事情做的多也会麻木,因为你开始不动脑了,所以需要“刻意学习”给你提供新的刺激来源。这就是为什么成长双系统(学习系统与行动系统)很好用的原因,我会在2018年,给成长会小伙伴展开分享。
3.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要让你的付出,变成他人的惯化
有一句古话叫,“升米恩,斗米仇”,指如果你在危难的时候给人很小的帮助,人家会感激你。可如果给人的帮助太多,让其形成了依赖,一旦停止帮助,反而会让人忌恨。(来自百度百科)
很多时候由于认知水平有限,我们不能理解这句话。按照正常的逻辑,你对别人更好,别人也会知恩图报的嘛。但是我相信有的读者只要经历过一次这样的事情,就会对这句话有深刻的感触。例如,你的某家亲戚一直被你或者你的家人关照得很好,但是突然某一天,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就不见了,然后等你不能再给他们关照的时候,他们就会恨你,就像不认识你一样。
面对这个现象,有人解释说,是因为我们把这些东西当成“理所应当”的了。有很多鸡汤写手,也就这个话题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但是我却很少看到有人更深一步,为什么会有人“理所应当”呢?
用今天文章的主题就好解释了。
神经系统具备惯化的属性。
你第一次对别人好,升米养恩,肯定是会和你说谢谢的。这是用玻璃棒对涡虫的第一次刺激。
然后你继续对他好,给了很多米,这个刺激已经惯化了,玻璃棒刺激已经没有用了。他会被更强烈的刺激吸引,所以你最好不要只给他米了,你把你养的猪牛羊也给他;再接下来就是把你的土地家当也给他,最后就是最好把你的漂亮闺女也许给他。这样的故事我想社会阅历丰富的人可能听过,因为我们有句谚语叫“蹬鼻子上脸”。
什么是人性呢?人性就是我们神经系统的通用属性啊,这就是人性。如果你掌握了这一点,你就能看明白很多社会现象。例如,请了个保姆结果保姆却想做老婆;或者保姆放火把家给烧了;小三上位赶走正房;家族企业请了职业经理人,结果人家把自己搞成了董事长。当你看明白这个层面的时候,你甚至可以开始学习做编剧写故事,因为根据神经系统的属性,你可以设计不同的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演化出剧情故事。
另外再补充一点,那些靠谱的人,不会轻易地让你惯化的。如果值得你投入的人,是不会让你用这样的强度来关照的,对方也会给你回馈,于是你们的互动可以流动起来,就像健康的经济一样共赢。这个时候你不会觉得你是在施恩于对方,于是哪怕哪天你们分道扬镳了,你也会觉得只是少了个交往的人而已。这就是古人说的“礼尚往来”,今天说的“互利互惠”。
生活中也有大量的案例,你对他人做一件事情,重复次数多了以后,他人会习惯,然后你不做了,对方会产生让你很意外的反应。我在我们读书小组就这个话题发起了讨论,一共收集到1万多字的案例反馈。里面都是在人际关系中,由于出现了惯化,而产生的摩擦,当然也有正面的内容。摘录部分如下,出于篇幅考虑,这里就不引用名字了:
(1) 以前大学时,我经常请一位室友吃饭,后来请了另一位,原来那个就生气了。
(2) 以前早上和同学一起吃饭,不喜欢吃鸡蛋,总是给一个同学吃,后来又一次给了另外一个同学,第一个同学就不开心了。
(3) 以前欠60万房贷就生无可恋,现在接近600万贷款,无感。。
(4) 温水煮青蛙一样的加班。开始是995,后来996,然后元旦也加班,现在宣布过年也加班。人事为了不让大家连上20天,中间做了一天调休。同事很欣慰的说真好啊……
(5) 跟老公长期两地分居,有时候周末他回来,我总是会看他不顺眼,觉得很多余。
(6) 大学在宿舍天天习惯提两壶热水上楼,但其他人都没有这个习惯。别人要用我的我都觉得OK,就一直提了两年。前一段时间因为考试一直在图书馆早出晚归,也就没有提热水。她们居然问我,为什么现在宿舍公用的热水没人提了?以为自己做了两年公益,结果做成了义工。
(7) 早上把水壶带下去放到打水的地方,中午下课回来觉得顺手就帮忙同学打了几次水,有天只打了自己的回来,他就说我的热水呢?
(8) 之前有位朋友不知道为什么总是缺钱,管我借的时候,每次都借给她,之后有一次恰巧我微信里面没有钱,就说我没有啊,她就生气了,说了一堆不好听的话,还把我删除好友了,这是惯化吧,习惯了我的有求必应,哪次没满足,就跟我发脾气
(9) 以前一天过完不做事,看视频,玩游戏,感觉也过得去,睡一觉就好了。现在不读书,不听写,不总结思考,不学习课本,就贼难受。
(10) 我这人比较好说话,上班的时候,如果我没有特别的事情,同事找我换班我都会答应,有一次一个同事找我我没有答应他就生气了。
(11) 17年的暑假跟着Scalers早起晨读,养成的习惯,直到现在到了早上五六点就会醒来。
(12) 常年在一起的朋友或亲人,突然有一天离开了。某天还会一时忘形而喊出对方的名字但是没人应答。
这里可以做一个结论,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始终要牢记,对朋友好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也可能产生惯化效应,这时你们的关系反而不牢固了。同样的,如果你想追求异性,你天天对对方好,期望通过这件事情让对方喜欢你,也会被惯化的,然后你就成为备胎了。
惯化是我们神经系统的属性,当你专注在神经系统的层面的时候,这就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这其实就是人性的基本面。神经科学是本世纪科研的前沿领域,对大脑的理解是自然科学探索生命和人类本身的最终目标。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多关注一些前沿的科学进展,对升级我们的认知会有很深远的影响。
就像我读《大脑的未来》这本书,通过“惯化”这个概念,串起了我关于生活的一些思考,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收获。这是那些天天听三点式干货微课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到的。有含金量的知识是像珍珠一样洒落在各个学科的知识殿堂里,需要你根据自己的实力去采撷,这是阅读清单式的快餐文章,永远也无法传递给你的。
最后如果你不能吸收这样大剂量的思考,那你就记住这样一个段子好了:
当小明遇到挫折的时候,小红安慰道:
“不要怕,一切都会过去的,会慢慢好起来的。加油小明!”
“是真的吗?”小明哭中带笑。
“是的”,小红认真地看着小明说,“你会习惯的。”
(附加题:你认为小明和小红有可能在一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