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国刑事案件诉讼科普

李家庄老李家的牛不见了,结果在邻居小张家的院子里被发现了,小张立刻被村民怀疑是偷了老李家的牛。

小李被村治保主任扭送到村公所以后,村公所的村委会副主任立刻要村长严惩。村长决定第二天公开审理。

小张从小因家道中落,没读啥书,是半文盲,加上有口吃的缺陷,表达不清,这个时候是百口莫辩,只知道一个劲的喊冤,说他没偷过老李家的牛。

正巧村里的一个吴秀才听说此事,耐着性子听小张嘚吧嘚唠唠叨叨了一番,总算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便心里有了主意。

他和小张商量,这样吧,我看你说话不利索,别人听半天也不知道你想说啥,这样吧,明天我帮你出头说话,保证把你的冤情说的一清二楚。不过呢你也知道这活老费劲了,你总得意思意思吧。

小张正犯愁呢,谁不知道吴秀才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啊,一听感激涕零,马上许诺以家里唯一一张祖传的明朝太师椅相送答谢。

吴秀才听后大喜过望立马活动起来。

吴秀才找到村委会,說小张是冤枉的。村委会回答冤不冤明天村长说了算。吴秀才说那不行,村长上个月我还看见和老李在一起喝酒呢,到时候肯定帮老李说话,能样不公平。

村委会问那你要咋样?吴秀才说这个事得大伙儿一起来评评理才行。村委会说那行,明天咱来个“三堂会审”,把村里的妇女代表李香,德高望重的老阿公,断文识字的青年才俊赵五加上李家的叔叔婶婶都喊来。

吴秀才说还是不行,这些人不是老李家的亲戚就是朋友,沾亲带故的肯定帮老李,这不公平。

咱不如这样,到离这儿十里地的高家庄或者马家河去找十几个村民赶明儿来参加会审评评理。

不过流动的闲杂人员不要,有病的不要,小孩不要瞎凑热闹,做过村官的不要,有前科的痞子也不要,反正是平民加良民,和老李小张家都不相识的才行。

村委会几个一商量觉得行,也好,是真的假不了,是假的真不了,就这么定了,相信到时候邻村的大伙肯定会给全村一个公正交代的。

这些由和本案无关的村民们组成的,由他们通过审理来断案就是陪审团成员。

以上的故事当然是虚构的,是通俗易懂解读游戏规则的普及版。

陪审团制度就是由此产生的。

所谓陪审团,也有叫人民陪审团的,在审判过程中通过控辩双方的陈词和辩论,通过双方提供的证据,也通过证人的证词,来判定被控一方有罪还是无罪。这里法官的职责是维护审理按照程序正常进行,给予陪审团成员法律指导,最后给定罪的案犯量刑。

陪审团是由普通民众组成,基本要求是成年公民,精神心智健全,无听力障碍,非正在服刑的假释人员等等。

由电脑随机挑选出来以后由法院发函,除了可接受的理由不能出席或者不符合条件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到当地法院的陪审团办公地点报到,接受检察官和辩护律师的共同遴选。

如果陪审团需要十二位成员,一般会从前来的五十位候选人中挑选。另外挑选六位合格人选作为替补备用。

我们假定是为下次波波一案挑选陪审团成员,那么可能会被公诉人和被告律师问到以下的问题:

你是华裔吗?

- 是。

你知道周xx先生吗?

- 知道啊,他是脱口秀演员。

你听过或者看过他的演出吗?

- 有啊。

你喜欢他的演出吗?

- 喜欢啊。

你了解周xx先生的案子吗?

- 知道一些。

你觉得他会犯有被指控的事情吗?

- 不会吧,听说那些东西都不是他的。

你觉得他是被诬陷的吗?

- 那谁知道啊,反正我认为他不可能有事的。

(公诉人眉头紧锁,律师心情轻松)

又可能你是这样回答的:

你是华裔吗?

- 是。

你知道周xx先生吗?

- 听说过。

你听过或者看过他的演出吗?

- 有过一两次。

你喜欢他吗?

- 不喜欢。

你了解周xx先生的案子吗?

- 知道一些。

你觉得他会犯有被指控的事情吗?

- 可能的,看他那个腔调就不着调。

为什么?

- 不知道,反正我不喜欢他。

(律师眉头紧锁,公诉人心情轻松)

如果你做出上述两种回答的话,那么你都可以下课回家了。

前一种回答检察官会否定掉你,后一种回答辩方律师会否定掉你,理由只有一个: 你有先入为主的个人喜好的偏见,不是此案合格陪审员的人选。

对一个合格陪审员的基本要求是没有任何偏见,不被个人的喜好所影响,能够理智和公正的对待案件。理想的陪审员应该是根本不认识被告人也不了解案情,从没有卷入到类似的案件中去过。

比如审理一起盗窃案件,应该从没有在陪审员的个人和家庭发生过,要是这样的事情曾经发生在陪审员身上,很自然会由于憎恨盗窃行为从而影响其正常判断具体个案的能力,因为陪审员要做不是去"憎恨",而是判断这个案件是不是嫌疑人"做"的。

我们经常说 “旁观者清,当事者迷 ”,恐怕不是没有道理的。

世界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规则是十全十美、绝对公平公正的,只能說在反复比较中尽可能找到一种更好更理想的规则而已。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米国刑事案件诉讼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