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收获一匹马:书评《送你一匹马》

这本散文集一共收录了三毛包括自序在内的三十四篇作品,相互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关联,也不去细究出版社是如何排序的,但是自成一体的小散文可以随性地拿起任意一篇来读、来悟、来发呆……

其实书名叫《送你一匹马》,这篇只不过是这三十四篇中其中之一而已,而且,我并不认为这是整本散文集中最好看的一篇,我喜欢《梦里不知身是客》、《一生的战役》、《朝阳为谁而升起》、《简单》等,但是,独独对这篇没有感冒,于是,我大胆的猜测着为什么偏偏以此为题:第一,所谓名人效应,因为这篇散文讲的是她和琼瑶的故事;第二,这个名字确实讨喜,不落俗套,其实我觉得《梦里不知身是客》作为标题的话应该也是不错的,但是可惜与第五部作品集《梦里花落知多少》重复了,那么取舍之间,必然是留下后者。这只是个人的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拙见而已,继续切入正题。

我看东西好总结,所以,粗略地总结了一下,这些散文被我分为三个等级:喜欢的、不喜欢的、没感觉的。虽然三毛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但是,读书追求的境界绝不是“拿来主义”,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我要肆无忌惮地发表个人观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说实话,喜欢的文章确实非常多,这里不一一细诉喜欢之缘由,所以,挑几篇自己最爱的来讲讲,希望能感染到你,带你一起认识不一样的三毛。

《梦里不知身是客》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所以先讲给你听。这一篇的绝美之处在于里面记录了她的读书轨迹:《红楼梦》是她的最爱,《水浒传》、《十二楼》、《会真记》、《孽海花》、《大戏考》、《儒林外史》、《今古奇观》、《儿女英雄传》、《青红帮演义》、《阅微草堂笔记》……这些都是她读书时期,逃学后躲在坟地里啃的课外书,为什么偏偏是躲到坟地里去看,这件事听起来瘆得慌,对于无论什么时候的我来说,都是不会去做的,所以,三毛的骨子里,一定流淌着自以为是和倔强的血液,但是,重点不在坟地,而在她看过的书,我一直自我标榜“跟三毛很像”,看完这篇之后,我知道了自己离她还很远,不禁开始埋怨起高中只送了其中三本书给我的那个好友,如果那三本书中早些看到这一篇,也定然为了学三毛而要把三毛走过的路全都要走一遍的,所以,我笑侃,如果再遇如我般喜爱三毛的朋友,如果一定只送出一本的话,那必定是《送你一匹马》,而至于你要不要读“梦里不知身是客”,那就是你的事了,但是,我已经把马放在里面了,只要你用心去寻,必定是可以找到你喜爱的那匹的。

她爱书如命,但不喜欢跟人借书,因为借来的书当灵感迸发的时候,是不能在上面批注的;她也不喜欢别人向她借书,每次得到好书,必定多购几本,有求必借;她将书看作自己绝对私人的物品,书和牙刷都不出借,实在强求,给人牙刷。细想下来,大抵读书之人都应该是这样的吧,反正,我是这样的。

她喜欢神游,我亦如此,其实在批注的时候,就如同跟作者在说话一般,写的妙的地方,划出来,圈出来,或者边上写几句自己的心得,有时候写得多了,整本书上密密麻麻,这种划破时空的神交,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

她喜欢晨读,每天早上她也读诗词,我亦如此,以自己的声音,将这份文字音乐的美,再活出它一次新的生命。只是她的《人间词话》、《词人之舟》、《膜拜》我通通都没有读过,而一首《长恨歌》倒是当年为了怄气而倒背如流。每个人对于经典的接收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步着别人的后尘,亦步亦趋,但是当发现这个节奏开始变得紧绷而不适应的时候,是需要调整自己的步伐的,初衷只有一个,一切从快乐出发。

《什么都快乐》这一篇我倒并不是特别喜欢,在我看来,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必定是非常快乐的,就像她自己在《简单》里说的那样,她是一个能看得见窗台上那一粒沙的人,所以,在她眼里,快乐很简单,而遥想当年的自己,朋友送我一句金玉良言“快乐每一天”,直到他的离开,我还是没有大彻大悟,可见,那个时候的心境,自然是看再多的以快乐为主题的文章都是无济于事的,而今的我,是急切地想要寻找快乐,自然能读懂三毛的这篇文章了。

《简单》是因为“简单”而喜欢,三毛崇尚简单的生活,所以,她那远走他乡的被昵称为“系列猪”的行李箱里,永远只塞几件刚好够换洗的衣物,甚至她的亲人笑侃她穿着与收入不同步的时候,她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只要内心充实了,快乐了,身外之物简单点又何妨?

她避开无事时的过分热络,朋友跟我说“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其实三毛就是那朵我行我素,肆无忌惮地让自己盛开的那朵花,与其患得患失间过分地追求与别人的相处,不如静静地做好自己,自己内心满了,就不用再刻意地去讨要别人的肯定,那时闪闪发亮的你,必然会迎来别人赞许的目光。

但是,这里要强调一点,亲人除外,亲人必须除外。

她说“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 ,对于这一点我倒是不怎么认同,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了,三毛的生活固然洒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自己的性子由着自己来,但浮于尘世的我们,有几个能做到这样呢?所以,如果是不分场合地任性,那么我要赋予这种行为一个代名词,叫做“神经病”。

《天下本无事》里面的那则小故事从高中时起就记得非常清楚了,讲了一个叫查理的小学生逃学时内心微妙的变化,本以为自己的逃学会造成天下大乱,却发现第二天的太阳照样升起。

为什么喜欢这则故事,是因为它可以很好地用来安慰别人,而对于如三毛般的我们,是断然不适用的,为人师表的三毛是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苛的人,即使自己病痛到眼冒金星,还是要去兑现自己给学生许下的诺言,我们都是一类人,对于承诺看得太重,不管是别人对自己的,还是自己对别人的,都不希望食言,三毛是这样的老师,她还有一群这样的学生,所以,对于自律的人来说,是不会给自己任何借口去“偷懒”的,即使心里深知“天下本无事”。

如果说《什么都快乐》、《简单》、《天下本无事》这三篇散文写出了三毛追求简单、快乐、自我宽恕的心路历程,那么《野火烧不尽》、《不觉碧山暮但闻万壑松》、《朝阳为谁升起》写的就是三毛与学生之间浓浓的师生情。

在三毛的观念里,世上的事情,只要肯用心去学,没有一件事太晚的。她对学生的教诲是这样的,对自己也是如此。同时她又是谦虚至极的,每次批阅学生的文章时,她总是谦虚到让你从心底里喜欢她,她说“改”事实上不是一个很精确的字,除了“标点”和“错字”之外,文章只有好与不大好,思想只有异和同,所以,应该是彼此切磋,彼此进步。为人师表,做到三毛这样,应该算很用力了。

曾在偶然的机会里,也听到过三毛的录音,细声细气的,充满了女人味,所以,她说自己在跟学生们讲课的时候,是在讲述一场繁华鲜活的人世和美丽,这一点,我是相信的。想象着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她,必定美得一笑倾城,试问,如果身边真有那样的老师,还有几个男生会逃课去打游戏呢?

三毛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当她忍耐了两个小时的渴累,却没有一个人起身帮她倒一杯茶的时候,她深深地自责起来,她认为如果读书,在生活行事为人上不用出来,那便是白读,所以,她自责自己失职的同时,在后来的课堂上开始亡羊补牢,终于收获了令她满意的答卷,读到这里,我还能说什么呢?学生犯错,先检讨自己,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所以,对学生如此,那么,三毛如果与荷西有自己的孩子的话,也必定是个好母亲。

《一生的战役》、《孤独的长跑者》和《爱和信任》、《永恒的母亲》这四篇是写她的父亲和母亲的,如果想要感染不一样的亲情,我建议你这四篇可以一起读。

父亲对她的肯定是她这有限的一生中一直在努力的事情,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而又令人向往,直到有一天,她终于看到了父亲留在她写字台上的那张充满肯定的便条之后,她百感交集,这对于从小就在父亲的叹息声中长大的三毛来说,无遗消除了她这一辈子在家里的自卑和心虚。三毛的父亲从来不舍得打她,但是一声叹息足以表达出父亲对她的各种失望,对于一个情感丰富的女孩来说,这种叹息好比是“冷暴力”,不在叹息中爆发,就在叹息中灭亡,显然,三毛属于前者,但是,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属于前者呢?所以,关于家庭教育,关于父爱如山,希望读到这里的朋友都要善待自己的孩子,把握好自己教育子女的分寸,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永远走不出的无形的枷锁。

母亲的爱自然轻松了不少,看了三毛的母亲,才知道天下的母亲几乎一个样,对儿女的爱啊,总有千万种舍不得“儿行千里母担忧”“临行密密缝,犹恐迟迟归”这些都是描写母亲对子女的各种爱,母亲是感性的,她的爱不光是表现在行动上,更是表现在言语上,所以,相对于父亲,母亲总是“喋喋不休”的代名词,而作为子女的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三毛为自己在年少轻狂的时候嫌弃母亲的无知而后悔,若干年后,当她开始为人妻,有了一份牵挂和责任之后,她才渐渐明白了自己当年的母亲的不敬。

她有一套关于“孝顺”的理论,我觉得说得特别棒,所以,必须抄下来跟大家分享“我们忘了,父母在我们小时候教导我们,等我们长大了,也有教育父母的责任,当然,在方式和语气上,一定本着爱的回报和坚持,双方做一个适度的调整,不然,这个社会,如何有进步和新的气象呢。一个国家社会的基本,还是来源于家庭的基本结构和建立,如果年轻的一代只是顺而不孝,默默地忍受了上一代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一旦我们做了父母的时候,又用同样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自自然然地叫自己的孩子再走上祖父母的那种生活方式,这在理性上来说,便是不孝了。”

其实,关于“孝”,在《论语》中也有很深刻的一段话,而老师也对于“色难”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所以,为人父母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推动整个家庭的进步,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行动的。所谓“家和万事兴”,只有小家幸福了,才能生活在幸福的大家里,才能感受阳光雨露。

关于三毛的种种,还有很多话要说,未完待续吧,如果你还愿意听的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愿你收获一匹马:书评《送你一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