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百度百科]
刚刚和妻子离婚的卢卡斯在一家托儿所工作,心地善良个性温和的他很快就受到了同事和孩子们的喜爱,其中,一个名叫卡拉的早熟女孩对卢卡斯尤为的亲近。面对女孩幼稚而单纯的示好,卢卡斯只能婉转的拒绝,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举动将他的生活推向了风口浪尖。
卡拉报复性的谎言让卢卡斯背负起了性侵女童的罪名,一时间,这个好好先生成为了整个小镇排挤和压迫的对象。好友的愤怒,前妻的不信任,爱犬的死亡和陌生人的恶意让卢卡斯几近崩溃,而当小小的卡拉吐露真相之后,恶意却并没有随着卢卡斯的重获清白而划下句点。
这部丹麦电影,有很浓郁的北欧风貌、风土人情。尤其是那串联着电影核心的,一大片阔叶林里的狩猎,更是典型。
狩猎,在这个国家,是一个男人的成年礼。从这里开始,男孩变成了男人。他开始进入了成年人的世界。
可是成年人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他们相信孩子是这个世界的天使,纯真、无邪、不会撒谎。
他们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那一部分。哪怕孩子说出事实,哪怕警察调查,他们还是固执地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为什么呢?
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看着这些旁人,气愤不已。这种感觉就像看到他们在黑暗里行走,明明前方就有光,他们自己却放弃了。旁人再怎么使劲,也是白瞎。
现实中,我们有时是观众。更多时候,我们是这些旁人。
我们只看得到孩子的天真,却看不见孩子的撒谎。
我们只看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却看不见她们对孩子的恨。
我们只看得到丈夫的出轨,却看不到妻子的性冷淡。
……
去相信一个固定的标签,相信一个成型的模式,相信一个已知的公式,要简单地的多。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冒险,不需要清醒,就像被希特勒洗脑的民众,以正义之名,对犹太人发动屠杀。
电影里,男主角走入商店,却被拒绝卖东西。他被重重地殴打,浑身打出血来,躺倒在地。甚至,他的儿子也受到牵连。
这一幕,令人印象深刻。他从地上站起来,回到店里,用头撞击了那些人。他说,“我有权买东西”。只是这一句。
他的愤怒、痛苦始终是节制的,却非常地有力量。一开始,我对于他不还手这个行为感觉到不解,甚至觉得有些窝囊。
后来,我改变了这个看法。
对待恶意,我们太习以为常的做法是,以暴制暴。你对我不仁,我对你不义。但是,男主角并不是这样。
超市店里被群殴,他只表达了一句话,“我有权买东西”。他回到店里,掏出钱来买东西,这个细节非常触动我。
圣诞夜,他换上衣服前往教堂。坐在人群中,只是拿眼神盯住他曾经最好的朋友。
最后,他抱起那个小女孩。对带给他这么多恶意的小女孩,他放下了。
甚至,对待离婚的前妻。他对儿子说,“你对她好一点,她很不容易”。
他是一个自我非常强大的人。与恶意为伍,却不与恶意缠绕。他的节制,他的原则,他的行动,都非常的有力量。
心理学里有一个名词叫做,“投射性认同”。即很多时候,别人会扔过来一个钩子,你认同了这个钩子,就与对方纠缠在一起。
比如说,妻子觉得丈夫窝囊。窝囊就是妻子递过来的钩子。丈夫一听,觉得很生气,“我明明不窝囊”,所以两个人争吵。
这就是典型的你来我往,纠缠不清。
而高明的做法是,你投射你的,你认为我窝囊,那是你的问题,也许是你将内心的无能分裂出来给了我,但是我不会认同。因为我确认自己的价值。
如果丈夫这么做,就将自己与妻子的内心分清楚了。
电影里的男主角,就是拥有这么一种能力的人。
影片的最后,林场里响起了枪声。一个煞尾,回味无穷。这才是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善恶的清楚分界。一切似乎又是一个循环。多么寡情的世界。
好在,这个男主角,他在深情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