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朋友圈的心理测试,并看不透你的心

刷屏朋友圈的心理测试,并看不透你的心_第1张图片


不少人上学时最热衷的一项课间活动,就是做杂志上的心理测试。


「想知道你值多少钱吗?」、「你最爱吃的点心暗示着你的人缘」、「从扔垃圾的方式看你的成功指数」……一翻开就会引来一堆同学,大家聚在一起查看测试结果。如果自己恰巧是最好的那个,往往能够沾沾自喜个小半天。


刷屏朋友圈的心理测试,并看不透你的心_第2张图片


当网络成为娱乐活动的主场后,这项消遣并没有消失,反而改头换面,在朋友圈里卷土重来。


比如这样的:


刷屏朋友圈的心理测试,并看不透你的心_第3张图片


这类测试的题量一般比较充分,题目的设置也会与学科沾边,让人惊叹「好科学」。结果是一份详尽的报告,并且会告诉你,像你这样独特的人,地球上只有 1 % 。


和这样的:


刷屏朋友圈的心理测试,并看不透你的心_第4张图片


这类测试走意识流路线,题目涉及到的学科可能与气质并无联系,比如音乐、美术或早上几点起床,你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取向选择,就能得到答案。


还有这样的:


刷屏朋友圈的心理测试,并看不透你的心_第5张图片


只要输入一个词语就可以得到结果的成分测试,答案由随机的词组汇集而成。


深究其科学性,这类测试的靠谱程度,和根据扔垃圾方式猜测成功概率的测试并无差别。但为何人们总愿买单?


好话说的就是我


「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


这段话是不是感觉在说你本人?这是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在心理测试中,模棱两可的语言是标准配置。现在又有大量赞美性语句的堆叠,没人不爱听好话,大部分人都会找到「感觉是我」的部分,并愉快地自我代入。


验证预设自我


表面上,人们是为了在测试结果中寻找真实的自我,实际上,是在验证预设的自我,这类想象极度需要第三方的证明。


小时候做测试,如果答案说得太离谱,我们会「切」的一声离开;但如果恰巧出现了心里的声音,我们就会惊呼「好准!」并推荐给周围的其他同学。



有一些人也会为了得出那个想要的结果而将同一个测试做上多遍。没人在乎这样是否科学,只要测试的结果能反映出心底的声音就好。


社交形象强化


在朋友圈展示自己的特质,是一种社交需要。社交网络中,人们热爱给自己贴标签,这是我们与他人区分开来的重要标志。这类测试就为打造朋友圈形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描述性词语的排列组合多达百种结果,与他人结果雷同的几率并不高,大多数人都能感觉到「万里挑一」的独特。


论自恋程度,一张全是夸奖的测试结果,比自己精心编辑的九宫格自拍更不露声色。把测试结果发到朋友圈,也是在昭告天下:这可不是我在自夸,而是测试说的。



一个个的心理测试在朋友圈来了又走,如果现在让你答出很久以前做过的「左右脑测试」中的分数,估计没多少人记得。这些测试为娱乐而生,结局终究昙花一现。


但在那短短的几天中,成为了一项令人愉快的谈资,也算功劳一件。毕竟生活里浓郁的苦,需要这些小小的愉悦来稀释。但如果想要真实客观地了解自己,不如和身边最亲近的人多聊几句来得实在。



--今日互动--


你印象最深的心理测试题是?


刷屏朋友圈的心理测试,并看不透你的心_第6张图片

刷屏朋友圈的心理测试,并看不透你的心_第7张图片

刷屏朋友圈的心理测试,并看不透你的心_第8张图片

刷屏朋友圈的心理测试,并看不透你的心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刷屏朋友圈的心理测试,并看不透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