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鸡汤总是不跟你谈运气的重要性?

为什么鸡汤总是不跟你谈运气的重要性?_第1张图片

抽空和小马哥聊了聊鸡汤和运气的事。

小马哥是一个70后,从小没什么远大目标,锅炉专业毕业直接去烧锅炉,因为那一代人根本没什么职业规划的概念。他说自打进入广告行业后,稀里糊涂走到现在,还能在圈子里有点知名度,无非靠的是那一点点运气。实际上70后这一批大多数都比80后混得好,难道是他们比80后更努力的缘故?这明显是扯淡。

像他这样的70后再没出息,靠着一波时代的红利也能走到今天,到了这一代年轻人又不一样了。像最近和他聊天的李叫兽其实才91年,武大毕业,清华读研时做公众号火起来的。他们每天要看很多书,从中摘取大量方法和案例,然后才能写出长篇大论。这些道理其实我都懂,但是我从来没想到像他一样形成自己的营销方法论,而且我相信很多4A公司的人也没有,但他们不反省为什么自己不多读点书,反而破口大骂:你们才工作几年,凭什么质疑4A的那套理论?

包括他合作过的马佳佳,这帮90后头脑非常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确实比他们当年强,但想轻轻松松爬到他们这些老人的头上还是没那么容易的,这帮孩子错就错在爬得太快,不被嫉妒是根本不可能的。

由于我们这个社会阶层一直在快速流动,某个特定的时点一下子会涌出很多机会,然后很长一段时间又看不到机会。所以运气好直接就能上去,甚至不考察你是否有这个能力。比如前一段时间百度UE总监刘超,被爆出高薪低能,可看他履历上混过诺基亚、中移动、酷派,你绝对不会怀疑他有问题。实际上不止是刘超,这个社会就是有很多人可以获得和他们水平不相符的荣誉地位。

我告诉他,我见过一个90后名牌大学出来的程序员,突然辞职不干跑去写作,然后变成签约作家再出书到处演讲。我看了看他写的文章,说实话只有高中水平,可能我的高中作文写得还比他好一些,但腾讯至今连个原创功能都不给我开通,更别说什么出书了。他说,很多人走不通这条路不是他不行,而是这个机会窗口时间太短。这就像网购的限时秒杀,前一秒钟还有机会,等你扑过去正好结束,账户里明明有钱也花不出去。

我很清楚这个社会有太多所谓的“总监”、“作家”其实根本不靠谱,他们之所以出名后到处熬鸡汤,翻来覆去说他们那点靠着运气上位的光辉历史,无非就是肚子里货不够用,只能炒炒冷饭。我的个人看法是,要辨别那些“高薪低能”的伪大牛,最好的办法是看他们是不是整天沉湎于上一段人生旅程中。比如说你看到一个40岁开外的人开口介绍自己说是“清华的博士”,一个大V三句话不离自己5年前完成每天读一本书习惯,你可以想象到他们最近的人生阶段有多一事无成。

所以小马哥就从来不会和别人提起自己以前是烧锅炉的。

他说最近一直在思考我们孩子这一代将来会如何,结论是未来竞争会更残酷。他们那个时候上学只有教科书,几乎不碰任何课外书籍,到了大学启蒙课外读物就是金庸全集,有的同学还看三毛、琼瑶、亦舒、倪匡。虽然那个时候是闲书,放到现在也都是经典的通俗文学。现在的信息渠道多了,很多人反而只看一些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等人写的网络小说,时间一长,全民的阅读审美能力也就下来了。

以前大家看一样的书,虽然少但都是好书,除了钱以外,人和人之间的区别还没那么大;现在好书烂书都放到市场上卖,只看销量不看质量,有的人不懂,看了一本又一本烂书还感觉良好,他不知道自己每看一本就给周围砌上一块砖,这些砖叠加在一起把自己和真正优秀的世界隔开。

他跟我说,我们70后这帮人的知识差距是不大的,而80、90后不管是知识还是审美方面有着巨大的鸿沟:优秀的人会用互联网学习知识,使用各种金融工具把不会的人甩开;原地踏步的人发现越来越难过上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到那个时候人人衣食不愁,物质上的不足花点钱就能搞定,精神上的饥饿难道还靠喝鸡汤充饥不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最近在为儿童搞阅读整体解决方案,我相信到了我们孩子这一代,不喝鸡汤的人在这个社会上会更快地把其他人甩开。

如果想要去公众号看原文,可以在底下留言,正文就不打广告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鸡汤总是不跟你谈运气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