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CAFF破局

残品经理Hardy

前言

我进入PMCAFF算是相当晚了,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不过这个月刚好经历“动态”的上线和“社区”的下线过程,所以有了切身的一手体验,再加上之前我在社区产品方面的一些思考,以及德叔的盛邀,所以促成了本文。


话题一:该如何拯救你,论坛?

我从1999年前后开始接触论坛,可以说我对计算机领域的兴趣就是在各大社区中滋生成长的。2001年,我开始用dvbbs搭建自己所在游戏工会的论坛。论坛发展到今天,我的体会,其实跟20年前机制是一摸一样。反观现在的互联网产品一天一个模样,不禁对论坛的发明者和改进者们心生敬畏。可以说到今天互联网还有着持续旺盛生命力的产品只有两个:电子邮件和论坛。

不过和邮件比起来,论坛的使用范围已经少了很多,经常作为产品的问题反馈渠道,用户留言板的存在。还在以论坛为主的产品屈指可数的垂直发烧友社区:汽车之家论坛、v2ex...

我刚来PMCAFF时,导航栏上一个大大的社区入口。进入后,俨然一副传统论坛的模样。区别可能是更粗放的版块细分。非常的亲切,同时,也意味着它有着和所有论坛一样的通病:

通病1:最后更新时间作为排序的重要权重

》你的list中会有大量老帖子不断的被顶起,但其实你已经不关注。

》打开帖子的时候,仍然要从第一封回复帖子开始阅读,达到你未读的帖子需要很多的滚动。

》最新更新的内容未必意味着高质量的内容,一次次的点入,一次次的失望,你就会对进入老帖子越来越失去信心。

通病2:按照版块进行划分的信息粒度太粗,阅读效率低下

》这个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都会有一些你不关心的话题会发生。

》参与的版块越多,中间的无效信息越大

说白了,论坛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发的又笨效率又低。以前人们有的是时间,所以舍得花时间,大浪淘沙也是一种乐趣。而现在已经进入的消费设计、价值时代。论坛产品在时间上造成的浪费已经让人无法忍受。

那么我们就把问题简化了——

“如何提升论坛的信息分发效率?”

首先,你要准确的给每一篇文章/回复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文章一旦形成,是不变的,你有足够多的时间,通过所属板块、所属分类、内容语义分析、比对、聚类分析、人工干预、用户投票等等手段给一篇文章打标签。只有有了丰富的标签和权重得分,才有高效准确分发信息的前提。

其次,是要充分的获取用户的期望。

期望又分长期期望(兴趣爱好),和短期期望(突发事件、高时效性)。

长期期望可以通过类似心理测试似的引导,用户长期使用行为的痕迹采集,来获得。

短期期望需要一些相关性的算法和博弈算法,不断的扩充用户的认知边界。

以上是内容层面的,还有一类产品是强调人际关系,那么你的关系链产生的内容和推荐也将很大程度的影响信息相关性和重要性的权重。

最后,合理的分配这些相关性权重的得分,并实时的展现出来。

这一步最关键,产品的信息流,需要把用户的停留时间、参与度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不断的进行调整,让用户的兴趣度和内容互动率达到最佳平衡。

这个领域内正在尝试的产品有:知乎、微博、facebook、豆瓣等等,再此我就不再评述各家的优缺点。


话题二:PMCAFF该如何破局

先说说改版前我对PMCAFF的印象

技拙做了张SWOT图。

PMCAFF破局_第1张图片
PMCAFF SWOT分析

机会:

“最大”(产品社区)两个字,足够有说服力和向心力。

壁垒很高。目前看用户质量非常优质。进入后有很大的身份荣誉感。

潜在机会。获得身份只是第一步,对于大部分1-5年级的产品经理,各种价值被认可的机会才是最具吸引力的一点。成长中的职场人需要老玩家给予纠正和鼓励,这是在知乎、微博平台上,很难形成的专业聚焦向心力。

专业深度。

》同一路人,知识基础在一个量级的人,说话比较放松,直接,不绕弯子,意气相投,气氛比起唇枪舌战的知乎平和的多。当然这也可能是个潜在问题,在后面会说到。

》作为5-10年的产品经理,我能感受到危机感,就是知识更新的速度降低了。虽然自己掌握了方法论,但是可能你已经在某个领域越钻越深,导致对外界知之甚少。这个平台给自己一个很好的更新知识的窗口和逼着自己开动脑筋拼命思考的机会。

》老司机的倾心分享,给了新人难得了解大公司、大平台的工作模式和操作方法。其实很多人一辈子也进不了大公司,就算进了大公司,也未必能接触到核心业务。有这个机会把这些知识分享出来,也是一件造福行业的大好事。

致命缺陷:

太客气了。同行之间的惺惺相惜,还有这个圈子比较小,甚至是因为利益相关,导致大家都不太放得开做批判性的讨论。

视角多样性太少。大多是产品、少数的设计师、市场运营、技术人员。还是没绕出产品这个圈子。很多问题虽然来自于产品经理,但我们自己未必回答的聊,至少回答的肯定是不全面的。很多问题的成因都涉及到多个方面:比如品牌,政策,经济形势,政治原因,人文因素,伦理心理问题。如果仅在产品圈子里讨论,那么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得到一个特别片面的答案。这就是为什么产品经理不能自己内部开会就要把设计定了,还要出去做用户调研的原因。

高票数≠最佳答案。现在我的感觉是,大家给赞太随意了。只要说的没大错,就给赞,而且会随大流,越是被赞的越多的帖子,继续获得赞的机会越大。后面更加用心回答的人,只能得到非常可怜的曝光机会,获得一个赞就非常难。有些问题,只有1、2个人回答,而答案显然是答非所谓,甚至是鸡汤文、转载文,但同样获得非常可观的十几个赞,居然没有人点“水”。这导致想要认真回答的后来者会有非常大的压力和赶超距离。建议解决方案:更新的答案会有短时间置顶的优待;“水”的权重增加;加强人工干预,折叠答非所问的答案。答案中的评论也增加赞的功能,评论数和评论的赞数也要计入排序权重。

价值机会:

新人成长服务。社区中的优质内容和常驻用户的互动,是新人成长阶段非常好的试金石。如果能把新人需求和老司机经验通过服务连接起来。可以形成一个非常良性的赢利点。

产品孵化。外包大师其实还是一个传统的解决方案,入口搬到了线上,它解决的是项目的从零到一。而产品的孵化主要指的是从想法到落地方案的从零到一。有太多产品的创意其实萌芽状态是有价值的,后来在没有经验的人手里,走错的前几部棋,而导致彻底失败。

KOL变现服务。得到开了一个好头,大家对于知识的价值认可是实实在在的。垂直社区理应接过这杆大旗,让垂直领域的KOL挣到钱。

人脉服务。之前德叔说想做付费私信,我不以为然。私信解决不了人脉的问题,而且还有太多的替代方案。也没有发挥社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这一特点。我的建议是,做找人、牵线的服务。PMCAFF虽然只是一个产品经理社区,但请问哪个技术大拿是不需要跟PM打交道的?哪个运营大拿是不跟产品经理沟通的?产品经理原本就是互联网公司内部串联一切的角色,通过产品经理的实际人际关系,其实可以触碰到更多领域的牛人。线上私信就太局限了。

威胁:

KOL的服务工作。我看到微博刘彬在招聘版块抱怨招聘流程不合理。KOL的耐性是很有限的,而且大多也很懒(不是说刘彬哈),时间也很少。怎样让这些人常上来、常说话、常说干货。需要考验团队的伺候人的能力。

知识领域过于狭窄。和知乎比起来不但不激烈不火爆,有些稍微偏一点的问题就会回答的质量就非常差。在产品经理的圈子里,流传这错误的答案,这会是一个灾难性的问题,甚至有可能导致某些公司的重要决策失误。

创意产权问题。创业团队往往把自己的点子当宝一样,生怕被别人学去了,自己就没饭吃了。如果能解决好这个问题,有可能变优势——PMCAFF生产自己的IP。前提是你能做好对作者权益的充分保障。

最后谢德叔的邀,说说动态的改版。

1.先说今天(1月17日)的“动态”

我是非常不满意的。我觉得可能是半成品,也许是处于迭代的中间版本。

但如果是我PM,要么,我会把全部方案做完善了,再小范围灰度。要么就是弱化原功能,慢慢迭代新功能。现在直接砍掉员工能的做法,有点自残双腿以后,再加上一条义肢,比以前更蹩脚了。

主要的问题在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现在你只能从“动态”里获取社区的2类内容:一类是你关注的人参与的问题,另一类是没人回答的问题。

首先,关注人和他参与什么问题其实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相关性。我是做商业产品的,但我就是其他很多领域:租车、工具产品、社交产品、小程序、支付,我都感兴趣。

其次,我在目前的推荐关注,没有做很好的分类和评级,我关注前根本不可能认识这些人(除了少数KOL),我是为了关注而关注。这个动机就有问题。

第三:没人回答的问题,就一定有价值,一定值得探索么,“破处”“抢沙发”的快感其实没有那么强烈,又不是比谁第一个回答。

可以参考一下知乎,关注是一个多维度的功能,最重要的是词条,机构,其次是某一个话题,最后才是人。

2.再说说信息的排序和展示规则

现在的排序规则还是比较硬。好处是逻辑简单清晰。坏处是,还是不够高效。

1)如果关注的人和话题越来越多,就会产生时间线的爆炸,某某在评论下跟别人勾搭、求微信、插科打屁的闲话,也会被排列在时间线里。德叔大半夜爬起来回答了20个问题,我的动态就被他刷屏了。

2)同一个人的动态,在一段时间内需要有一个权重取舍和合并的功能。尽量少的占用动态的高度,可以充分利用页面的宽度和浮层功能。当用户引起追读的兴趣的时候,再启动这个功能。

3)同一个话题的多种动态,需要进行合并,如果我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我会自己点过去,一条一条的看,不用絮絮叨叨的告诉我他的每一个评论和赞的动态。

3.需要一个更好的发现

微信、微博、知乎都有一个叫发现的功能。用处是:当用户最关注的信息“动态”已经看完了,那么剩下的时间要进行消磨,发现是最好的出去。今日头条为什么没有“发现”,因为今日头条的信息看不完。。。。

好的发现,一定要掌握一个度,那就是这里面的信息虽然不是用户明说的“订阅”感兴趣的东西,但仍然可能是用户感兴趣的(比如间接相关)。同时要避免“头条灾难”,就是机器相关性推荐会让你的兴趣领域越来越窄。算法要有一定突破性跳跃性和随机性。让内容领域多样化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PMCAFF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