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 难忘的故乡情

以《青春》《一棵花开的树》等诗歌抚慰人心的台湾诗人席慕蓉,其诗作多以乡愁、人生、爱情为主题,笔下淡雅剔透如画般灵动,饱含对于生命的挚爱与真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名后的三十多年来她的作品风靡海峡两岸经久不衰,并与三毛的散文琼瑶的小说一起温暖了无数人的成长记忆。



席慕蓉 难忘的故乡情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童年对于席慕蓉来说是一场颠沛流离的旅行,她的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父母都出身蒙古族王族之后,由于战乱的关系,1943年出生的她随父母辗转重庆、上海、南京,最后到台湾定居才算结束了这种流转的生活。

从小席慕蓉对于文字有着特殊的感觉,凭借自己敏锐细微的观察能力,在小学毕业时作文《我的自传》被荣登在校刊封底,展示出过人的文彩和扎实的文字基础。

童年的席慕蓉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于颜色的敏感使她有了诗人般的想象空间,其实我们熟知的席慕蓉,除了在学生时代对于散文与诗的小试牛刀外更是一名专业的画家。

1954年席慕蓉迁至台湾,考入台湾中山女高初中二年级,之后进入台北师范艺术科,正式开始学习素描、水彩、油画、国画,启蒙老师为孙立群老师、周锳老师,并逐渐在校刊上以夏采之笔名发表散文及诗。

二十岁的席慕蓉师大毕业,任教北市仁爱初中。参加皇冠难忘人物征文,以萧瑞为笔名,《纪念品》一文得佳作。

1964年, 席慕蓉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后师从里昂·德浮斯教授,并在多地举行个人画展。

在她三十八岁出版的《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了销量旋风为大众所追捧,这也是她画家与诗人间的一个转换,笔下的文字细腻富有情感,如初春的花香飘散,抚慰浮躁的人心。

啊父亲的草原/啊母亲的河/虽然已不能用言语来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快乐    --席慕蓉

乡愁是异居客常常想要诉说的主题之一,在席慕蓉的记忆里父母说表述的故乡内蒙古大草原上一望无际的绿草茵茵,蒙古敖包充满神圣,远处奔驰的骏马在阳光的照射下炯炯发光,悠扬的牧笛声成群的牛羊奔走。

对于父母对于故乡的描述,在席慕蓉心中形成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虽从未看到过草原辽阔景象,但她告诉自己有一天要回去,去唤醒传承中的记忆与血脉,去亲眼所见父母描绘的大草原。

1989年台湾公职人员解禁可以往返大陆与台湾之间,席慕蓉朝思暮想的故乡内蒙古终于可以踏足,即刻启程去到德国寻找此时在波恩大学任教的父亲,问询他怎么可以回到故乡的那片土地,并劝说父亲与她一同前往。

席慕蓉的父亲告诉她:“我不舍得回去,那片久久未踏足的土地也许已经变了模样,就算看到也是记忆的破灭,就让它保留心中吧”。

席慕蓉遵从了父亲的意愿,怀着激动与想象独自一人来到她心中的故乡内蒙古大草原,看到了梦寐以求蓝蓝的天空,碧绿的河水,雄壮的敖包山,奔腾的骏马。

对于从小在南方长大的席慕蓉,这一切只是从小听说的耳濡目染形成的想象,此时踏足真正的辽阔草原,内心涌动的血脉与草原真正融为一起不可分割。

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1989年这次的蒙古之行,是席慕蓉创作的分水岭,之前她活在父母的乡愁里,而后她活在自己的乡愁里,寻乡不仅成为席慕蓉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访故土草原过程中,这些对故土夹杂的情感与收获都一一收录在她的散文与诗当中,现在的她每年都会往返于内蒙古与台湾之间,一次次的增加自己对于故乡的眷恋与了解。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了二十年后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做满园的郁香   --席慕蓉

虽然久居台湾年轻时也曾在欧洲留学,但这都不会影响席慕蓉对于心中故乡的尊敬与期待,如果说之前席慕蓉的笔下多以爱情、人生为主题,那么在1989年之后以乡愁为主题是她中年时浓墨的色彩,这位情感细腻富有生活哲理的诗人荣归故乡,再一次以草原故乡为背景书写新的绚丽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席慕蓉 难忘的故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