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被誉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在大上海安家落户足足一个月了,我们见证了上海宁一门心思扑在垃圾上的 30多天。
还记得垃圾分类条例刚实施的时候,黄梅天闷热和潮湿双面夹击,打开家门的一刻,仿佛能听到整个黄浦江都在哭泣。
每天唤醒大家的不是闹钟,而是小区规定的扔垃圾时间:
早上7-9 点,晚上 18-20点——
简直比老大爷的晨练还要健康和规律。
不过,早起还不是最难的,分类才是重头戏,每天垃圾回收点监督的大爷大妈的一句:「你是什么垃圾?」,简直就是直击灵魂深处的拷问。
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四大门类错综复杂,每次扔垃圾都恨不得拿出“错题集”,温习一下到底该怎么扔。
当干巴巴的垃圾被“干垃圾”拒之门外,湿答答的物体也走不进湿垃圾的“大门”,鸡骨头是湿垃圾而猪骨头却是干的,简直发自内心地想唱一句:
你说的湿不是湿,你说的干是什么干……
当你以为自己一个人面对隔夜的外卖不知所措已经很惨的时候,资深铲屎官们会告诉你,你仅仅还是垃圾分类的“初级玩家”。
猫砂和猫屎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它们是要分开扔还是一起扔?硼土砂、豆腐猫砂、松木猫砂、水晶猫砂又怎么分类?
答不对这几条问题,就不要每天喊着要把猫咪抱回家撸了,不懂垃圾分类,Sorry,你只配云养猫。
内心OS:学好了垃圾分类再来跟我说话……
除了垃圾分类以外,环保行动已经拓宽至饮食行业,比如星巴克再也不提供塑料吸管,并且现在点外卖,基本上不特别要求,店家都不会给你送餐具了。
然而,在大家伙都在为垃圾分类焦头烂额,在逐步适应为支持环保而牺牲便利的时候,实际上,很多时装界、潮流圈、艺术设计行业的“行家们”,早已深谙环保的精髓。
垃圾分类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将废弃可回收的材料,制作成令人耳目一新的时尚单品和艺术品,才是真本事!
《T Magazine》曾经在一篇采访中写道:“尽管过了20年,Martin Margiela仍是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角色。”
自上个世纪末开始,人们便开始将“解构怪才”的称号赋予给Martin Margiela。
而事实上,Margiela算得上是旧物改造的“天才剪刀手”,而他创造的时装,是被误称为“服装”的艺术。
在那个充斥着精英主义和拜物主义的社会,他破天荒地从二手市场淘回来一堆破旧的手套、扑克牌、盘子、废弃的皮革等等,将其拆分重组,转变成前卫先锋的、惊世骇俗的艺术品。
这种对材料特性、物品解构的敏锐感知,来自于幼时祖母对旧衣服的改造,看似无用的材料在祖母的手里焕发出生机,似乎拥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她曾经将两件旧衣服的里衬拆开然后重新缝合,摇身一变成为新衣服,而这便是 Margiela 对于日后所谓“解构服装”的启蒙。
如今,大家津津有味地谈论着 Martin Margiela 在 1989 年秋天那一场史无前例的时装秀。
但实际上,他的每一场秀,都在改变时装行业的规则。
如果说有什么是贯穿其中的脉络,那可能会是“环保”。
比如 Martin Margiela 好几个系列的衣服,都是从二手市场淘回来缝缝补补。
即便这个信息是隐晦的、含蓄的,但我们仍然能从那些“无中生有”、“重获新生”的系列中,感受到旧衣服生命的延续和力量。
Martin Margiela第一场时装秀看上去就很“勤俭节约”,他用塑胶、羊毛毡等旧材料拆开、缝合成秀服,T台是铺在水泥地上的一条白布。
邀请函由巴黎郊区学校的非洲小孩绘画,而并非印刷。
这种大胆的举动,当时受到了不少评论家的犀利质疑了,却也颠覆了当时流行华丽招摇的时尚圈,现在看来无疑是极具实验性的,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到了1994年春夏系列,Martin Margiela更是“偷懒”,从自己过去10个系列中选取最满意的作品,刷上灰色涂料,便又成就了一个全新的系列,
模特的脖子的印章,分别对应服装所属系列
从 1994 年之后 Margiela 所传递的“Replica”概念:从半个世纪的服装中筛选永不过时的款式,在细节上加以修改使得它们更实穿,也在对抗着当时时尚圈铺张浪费的风气。
这也激发了刚刚跟 Nike 完成联名的新锐设计师Marine Serre,作为首位斩获 LVMH 大奖的法国设计师,她向来也是时尚圈的环保卫士。
从2018秋冬开始,她的系列就能够看出强烈的“循环再利用”概念,起码有一半的造型来自旧衣服,她甚至找来了 1500 条旧丝巾,改造成一个全新的系列。
到了2019秋冬,她在设计上依旧不离题,紧紧围绕旧物再生的理念,以“末日视角”呈现出灾难过后的时装意象,引起大家对于环境可持续的关注。
除了这俩人,被称为“Alexander McQueen 和 Vivienne Westwood 混合体”的Gareth Puth,也是在旧物改造领域难得一遇的时尚怪才。
他曾经在同名设计师品牌 2013 年秋冬女装秀,用大量从 Dalston 一英镑商店淘来的垃圾袋,还有废弃的皮革和工业材料,手工编织出暗黑而又浪漫的裙子。
为那些永远会被“丢弃”的垃圾袋,为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材料注入着戏剧化的张力,赋予了冷酷诡谲的时装气质。
抛开披头士乐队 Paul McCartney 爱女、荣获大英帝国 OBE 勋章的时装设计师身份,Stella McCartney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一位身体力行的环保主义兼素食主义者。
作为一个时装品牌,她坚决不使用动物皮革、安哥拉兔毛、PVC 等一般大牌都会使用的面料,仅仅使用纯植物资源,研发环保皮革、再生羊绒、环保人造丝,就连胶水成分也力求环保。
同时,Stella McCartney的全部产品生产流程,均采用的是对自然环境负责的方式,因此也更别提动物实验了。
2017年秋冬系列的广告大片便是邀请摄影师 Harley Weir 到苏格兰东海岸垃圾堆埋场取景,通过镜头激发大家讨论“过度消耗”的社会议题。
就连2018秋冬的时装秀邀请函,Stella McCartney采用的都是 100%环保可再生的 TIPA 材质,从每一个细节呼吁大家思考因一次性塑料袋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
无论是Martin Margiela、Gareth Pugh,还是Stella McCartney,在时装界的环保行动还是相对保守的,因为下面的几位设计师的作品,思维可真的是飞到不行。
第一位要介绍的是来自伦敦的罗马尼亚籍设计师Ancuta Sarca,她曾经是一个狂热的 Nike 球鞋收集者。某一次搬家的时候,她发现家里堆积如山的旧球鞋十分占地方,但是扔了吧,又特别浪费。
怎么办呢?
拥有扎实设计基础的她拍一拍大腿,想出了一个旧鞋改造的方法。
将那些自己已经不会再穿的、积满灰尘的球鞋,洗洗干净,然后拆开再重新组合,改造成一双双让人眼前一亮的“Sneaker Heels”。
本来面临被丢进垃圾桶命运的破旧球鞋,摇身一变成为时尚界人人追捧的小猫跟,不但为垃圾堆埋区减少压力,也为时尚单品的重复使用找到了新的出口。
既具有舒适好穿、修饰腿型的实穿性,又符合当下运动品牌时装化的潮流趋势,为韵味十足的 Kitten Heels 增添动感活力的运动形象。
而且,这些小猫跟也不是空有一个环保的“躯壳”而已,据说,每一双“Sneaker Heels”的制作工序需要花费近 4 个月时间,才能达到真正好穿又好看的效果,就算穿着它一溜小跑,也毫不费力。
另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环保设计师,也因为改造 Nike 单品突围而出,她甚至艺名都改成跟 Nike 有关,叫做 Mini Swoosh(原名 Alexandra Hackett),是勾子的真爱粉无疑了。
她的作品有什么过人之处呢?看看图片你就会知道了,简直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深入贯彻“Have A Nike Day”的理念。
比如用袜子编织而成的高领毛衣,用背包改造成背带裤和马甲,用健身袋打造而成的飞行夹克……
就连 Kendrick Lamar 都对她的创意赞不绝口。
只用袜子和背包不是最厉害的,让人咋舌的是,她连新衣服挂牌上的塑料带都可以用来做衣服;
还有防盗扣做成外套、Dad Cap和运动鞋;
购物后的单子还可以制作成裤子和束绳背包;
就连麦当劳的外卖纸袋以及装薯条的盒子也不放过,被做成一个手拎包和一顶帽子。
如今,年纪轻轻的她已经依靠自己的一双巧手和灵活的头脑,成立了个人品牌ALCH。
重点是这个品牌的设计,也基本上是 Mini Swoosh 用身边不起眼的物品改造而来的时装单品。
有挂绳拼成的短裤和短裙,用荷兰潮牌Patta的单品改造成裤装和背心,她还用 Nike DRI-FIT运动袜打造一款沙发……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到。
在设计师们绞尽脑汁地想怎么“变废为宝”时,这边艺术和设计界的朋友们也没闲着,纷纷发挥创造力,用可回收的废弃材料,制作出让人惊艳的艺术装置作品。
前段时间刚刚在上海 HOW Art Museum 举行个人展览《现在在现》的纽约雕塑艺术家Daniel Arsham,虽然被普罗大众熟知是因为帮 Kim Jones 打造 Dior 2020春夏大秀的秀场装置和配饰系列。
但其实,他所创立的建筑工作室Snarkitecture,早已经潮流圈子里声名鹊起,不但为纽约著名街头单位KITH、H&M旗下的 COS 打造过室内设计,还在美国不同城市策划过不少趣味横生的建筑设计项目。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 Snarkitecture 在首都华盛顿National Building Museum,举办了一场全白的“泳池派对”。
当你走出白色的度假小屋,就会看到一片洁白明亮的泳池,里头此起彼伏的“水花”,实际上是由十万个可回收的白色塑料球组成。
大人小孩一边洗着“白色泡泡浴”一边尽情嬉戏,欢笑声在原本肃静的博物馆尽情回荡,不断呼应 FUN HOUSE 的展览主题。
Daniel Arsham的原料是可回收的塑料,那么来自伦敦的艺术家 Ian Berry 则擅长用废弃的“丹宁”作画和造花园。
去年一月,它在纽约儿童艺术博物馆“种”下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秘密花园。
盛放的玫瑰、垂挂的葡萄藤、蓬勃生长的仙人掌、飞舞其中的蝴蝶、活泼的野兔,全部都由废弃的牛仔布制成,呈现出浸人心脾、深深浅浅的靛蓝色。
在变身“牛仔园丁”之前,Ian Berry是一名画家,然而,他从来不用画笔和颜料,而是用从各行各业收集而来的废弃牛仔布,拼贴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作。
而且,这些“画作”所用到的所有丹宁,全部没有经过上过色、漂过白,而是牛仔布本身经时间的洗礼和使用者的磨损,而形成的本色。
看到艺术家设计师纷纷投身环保事业,作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设计家具品牌,拥有瑞士血统的 Vitra 也以身作则,用废弃的红酒木塞,制作出迷人的边桌、凳子。
Vitra在当代设计的地位不言而喻,曾经跟丹麦色彩大师Verner Panton、法国设计鬼才 Philippe Stark 等大师联手打造经典而又前卫的家具作品。
而这次的“瓶塞家具”,则是与英国设计师 Jasper Morrison 合作的《Cork Family》软木家具系列,外观内敛朴实,质地轻巧玲珑,触感 Q 弹的同时做工也足够精细结实。
其实,环保早就成为时尚圈里被屡次圈出敲黑板的讨论重点,从伦敦时装周全面禁止使用皮草,到年青设计师纷纷尝试开发可持续,可降解的原料制造面料,时尚与环保从互斥转变为共生。
而作为时尚界的参与者和消费者,我们在关心垃圾分类的同时,或许也可以学习设计师们,无孔不入地从日常生活那些不起眼的物品里,踏上“环保时尚”的美妙旅程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所有者,文字为博主原创。
本期文字助理:Karen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向来不毒舌,内心充满爱的吉良先生微信公众账号,会精选过去未来从前以后的所有时尚界、美容圈、科技业,以及旅行、美食等相关生活领域里的有趣内容,以不负责任的弹幕式吐槽来添加个人观点。
基本是一个无节操也不靠谱的资讯平台,甚至偶尔偷懒时会以(自认为)迷人的嗓音来跟大家插科打诨。如果这样的人你都感兴趣,那么请记得关注本平台。
三种关注方式请任选:
1.直接点击文章最上方作者名,即可一键关注(强烈推荐)
2.请搜索账号:mr_kira_xoxo
3.长按下图二维码识别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