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是从大一体育课上开始的接触,那个时候还只是好奇和玩的心态,并没有太在意,只是简单的几个动作打得还可以,期末考试分数比较高而已。
正式的开始训练,是从大二之后,在一个机缘巧合下争取到了去道馆免费训练跆拳道的机会。每周起码保证3次集训,除了去道馆,每周六、周日都在学校操场上面训练一个上午(8点到12点)。
刚开始的训练,教练会给我们展示一下他的功夫,不管是拳的击打、腿法的力量,又或者擒拿摔法这些,都是让当时的我很惊叹的,狠厉害,也很让我期待。可能是从小就有一个功夫梦吧。
结果,第一次训练,因为腰部不适,在做仰卧起坐的时候,到30个之后就感觉吃力了,我们每次是60个一组,所以后30个基本是比较慢而艰难地完成的。当时一起的有13个同学,各个院系的,而我偏偏对的是道馆的主教练,这就直接给教练留下了很弱的印象了。这对于自己其实是个打击,毕竟不管多大的人,可能都会有想表现好的心理预期,想要个证明。
第一周训练完之后,更确切的说是第一个周六在操场上的集训之后,身体就开始有反应了,毕竟相比道馆1个半小时的训练,这是大概4个小时的,而且场地大做的内容也更加丰富,确实更加消耗体力。用全身酸痛来说感觉都不够,上午训练完,睡个午觉醒来,躺着床上可能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呵呵,一点不夸张。这对于长期不动的人,突然猛猛地动了一番,就只是打个羽毛球,估计手臂都要酸痛了吧,那我们是基本全身的运动训练,类似的想一下可能有所体会。然后,从这周到下周的集训,中间的几天就是我们的恢复期了,然后又开始经历训练后的半瘫状态。这个循环过程大概持续了多久,我其实已经不记得了,后来由于身体的适应,也就不再出现了。
话也说回来,对于这个“半瘫”,我个人并没有什么难受或者抵触心理,更多的是爽和满足感,完全没有什么意识说我因为那些难受有负面情绪,甚至我完全没有觉得难受,只是确实身体会酸痛。每次训练我都会很期待,期待每一次的精进,期待新技能的开启。
第一次比较“掉链子”的训练后,教练大概就以为我基础很薄弱了。不过下周在身体状态正常后,结果做仰卧起坐的时候,我还是和教练配对(后来基本都是我和教练配对,这点上我也觉得是运气挺好的),结果我是第一个做完60个的人,教练这时都惊叹了,“你这进步神速啊!”,我自己都被逗笑了。
那训练跆拳道,对于我们当时20岁上下的年纪,其实有个很大困难,就是柔韧性问题。队里面的女生相对还好点,毕竟女生先天感觉就比男生柔软一些,男生基本都是,直接说,“柔韧性=0”,那僵硬的身体……第一次做横竖叉,女生里还有可以下去一些的,换男生组,基本都是90度,双腿根本打不开。当时的考带升级标准里,横竖叉占了15分,左竖叉、右竖叉、横叉,各5分。经过3个月的训练,我第一次考试,横竖叉总共才拿了5分,说白了,柔韧性也仅仅是刚刚压到能得分而已。这都还是开始要求柔韧性,每天睡觉前,起床后的压腿才带来的。压腿,说实话,是痛苦的,但是是必须的。
我这个人喜欢琢磨,每学习到一个拳法、一个腿法或者擒拿和摔法,我都会思考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能更好,更快更有力。就比如一个前踢、一个侧踢,怎么启动,身体怎么动,支撑腿与击打腿怎么协作等等,我会扣到每一个能想到的细节。平时就是脑袋里转这些事情,有机会就和队友实际练练,试试效果如何。所以,我的一招一式,最开始都是从教练手把手教,到自己一点一点细节打磨,到后期,我都是提前自己学好,直接找教练确认是不是这样打,然后再自己继续磨。从机械式的按照套路去打出,直到很自然轻松的打出,也就是李小龙所说的那种身体自由的表达的境界,当然了,这是我的追求目标参照。
那柔韧性上,我也意识上想要把跆拳道真的练好,这个困难一定要解决,所以更是加倍的训练,从最开始的热压,到后来的静压,都已经把压腿拉韧带作为每天的习惯了。就这样大概开始训练的第4个月,可能就像是思想上的顿悟,身体也会有类似的反应,韧带逐渐可以更大的打开了。当我意识到这个变化,我更是加倍地训练,然后,在第4个月还没过完,我已经可以将横竖叉全部压满了,这是个什么概念,我可以直接按照横叉或者竖叉打开腿,直接贴地,即达到180度展开。就这个突破,我的教练用了一句“你练成了庐山升龙霸!”来鼓励我(当时因为专业需要去庐山待了大概10天,教练本以为等我再回来,基本刚打开的柔韧性就废掉了,毕竟一天不练就要退步一些了,结果等我回来,直接开满了,让他很惊讶,也就让他更认识到我这个人的态度)。
跆拳道分为10级9段,依次是“白、(白黄)黄、黄绿、绿、绿蓝、蓝、蓝红、红、红黑、黑(一到九)”。我们最开始都是“白带”,通过考试来升带位,60及以上是及格线,如果得到60到84分,则升一带,比如是“黄带”就升为“黄绿带”;如果得到85分及以上,比如“黄带”就直接升为“绿带”,这还有个专门的词来表示: “跳带”。
我第一次考带,是80分,升为了“黄带”。从下一次升带考试开始,我就连跳了3次带,由“黄带”,直接依次跳为“绿带、蓝带、红带”。第一次跳带成功,很不容易,中间出现了点小插曲让本来相对简单的过程突然增加了很大的困难,不过最后,还是成功跳带了,我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有了第一次,就更加期望第二次,然后是第三次,这期间更是逐渐让我相信,我不断地努力付出,基本都逐渐地从跆拳道的实力上得到了明显的收获,更是在实际的升带考试中得到了证明。
这期间,我也逐步被教练任命为队长,辅助队伍管理和集训。大概从开始训练一年之后,教练让我时不时独自带队训练教学,并且开始在道馆里带班上课,逐渐地,我可以接手道馆里的教学工作,那时我还只是红带(我的教练说道馆里一般只有黑带以上才允许带班教学,我是例外),算作兼职,可以拿工资了。
我们那批队员里直到最后,一共只有四次跳带,其中三次是我的,另一次是个比较猛的女汉纸(个性挺好玩的,她的柔韧性一直都差不多满的)的。按照当时的规则,一般是要经过9次考试才能升为黑带,我跳了3次带,一共考了6次(除了第一次,其他基本上能跳的我都跳了),也就是大概比其他人提前一年拿了黑带。所以,后面几批的队员就流传的是“我逢考试就跳带”,可想而知这也算是个创举了。
其实那批里,论身体素质比我强的有几个,但是因为其他的因素最后都没有练到多好。有的半年不到就退出了,有的始终是半调子,到后面,甚至第一批里只剩下4个人里,最开始13个。淘汰的原因不是外界,更多的还是自己。
这段跆拳道经历,不管从对身体素质的提升(过去瘦弱病怏怏的状态再没有了,健康扎实了许多)上,还是心态心理思想的修缮上,以及与更大范围的朋友接触上,和实际努力得到的正向回应上等等,让我真的不止升华了一个境界,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对世界生活的视角都积极了许多。
特别要感谢我的教练,除了跆拳道的训练外,他还经常找我一起玩,道馆的一些事情也让我参与和体验,比如举办比赛我去沟通组织人员、道馆给学员出比赛录像CD由我编辑所有视频、道馆官网的制作也由我与外面公司对接、开新道馆我也去协助撑场表演、更不用说带班教学这些了,等等还有很多,我也算是从他那里提前学到了不少社会上打交道的经验了。至今,我和他的关系都还挺好的。
关于这段经历,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其他的暂时就不说了,以后有机会再继续吧。
总之,感谢,跆拳道让我更加有底气了。过去很多的那些努力却得不到回报,赤裸裸的失败严重打击了我的积极性,让我对努力产生了怀疑,更是对我自己的怀疑。而跆拳道,让我更加相信自己,并且确信“付出会得到收获,越是努力就会越是幸运”。这帮助了我更正向的生活道路。
以下也摘录部分那年当时自己写下的话:
跆拳道的经历,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收获,我对自己当初主动去争取了这个机会感到庆幸。
通过她,我不仅仅是在身体方面更坚实健康,功夫技术更厉害,在内部世界里更是得到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对于我来说,它已经远远超出一种运动项目的范畴,而是我一生都会相互陪伴的艺术。
我的教练也是我很好的朋友,我的行为处事让他非常信任我,当时和他一起经历的商业交涉,我从他那里见识体会到了很多现实社会里的打交道,确实是书本上学不来的。
平时的训练是练出了基本功和专业技术还有友谊,升带考试是斩获了实力的认可和自信。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量变带来质变”,我在跆拳道里面非常有体会,为什么我能打得比别人好,就是因为我投入了更多的功夫,平时脑子里都在思考怎么打更有爆发力准确度等等问题,手上腿上就会随着尝试,反反复复,就不可能做不好了,所以就带来了良性循环,越打的好就越要打的更好。
跳带成功的经历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我的自信,特别是第一次的跳带,因为考前意外的韧带拉伤,使得准备的非常充分的考试跳带就要泡汤了,但是自己的倔强,当时强忍疼痛,硬是把韧带拉伤的腿由抬不过腰部给举过头顶了,那种痛到骨子里的感觉也只有自己体会得了,在得知跳带成功之后,我感叹着对自己说了一句话,“这种难熬的痛苦你都抗的过去,以后还有多少事是你做不到的。”因为这,现在不管遇到什么,我的底气都会很足。
不过,也就是因为那次不顾后果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长达4、5个月的腿伤。那段时间就是,平时大腿都是痛的,稍为多坐一下,就痛的不行,只能站着。平时没热身的腿,完全是僵硬的,根本动作都不能真打,有时候都会对自己调侃,要是遇到歹徒,还得先和他说“等等,让我热身之后才和你打”。
其实,这个我后面做了阶段性总结,还是和当时自己做学生工作有关,抱着一腔热血,开始各种努力措施,经历了很多,明白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在最开始的那个月,自己算是过于偏执了,太想什么都做好,结果就是,事情只是做完成了,效果没那么好,而且很无奈的累病了。我感叹的是经过训练之后的身体相当扛得住,这样都能病成那样,可见我当时是心里有多放不开。病了就导致了后面一串连锁反应,也就造成了那个拉伤,代价很巨大的,必然这个的教训深刻。
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后面开始调整了。在处理平时的各种情况时,始终抱着为大家服务,希望大家能有所提高的心态,而且不再以对自己的要求去要求别人,严于己而宽于人;不再纠结于我真心真意为你着想却换来冷漠误解,毕竟人的认识有局限,而且处理方式上迥异,也是释放自己,看淡了,想通了,自然心胸就更开阔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自己开始采取另一种形式去改善集体氛围,注重平时的细节,有时候你添一点元素就可以推进整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