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的脚

相信自己的脚_第1张图片
千年暗室,一灯照亮

法家经典《韩非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古时候的郑国,有一个普通人,他要出门买鞋,去之前他先把自己脚的尺寸量好,结果走得太急,把量好的尺寸忘带了。鞋店里的销售就说:“忘带了有什么关系,你试穿一下不就行了。”然后这个普通人就自自然然地说了一句大实话,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出来的尺寸,也无法相信自己的脚。”

之后,他就匆匆跑回家去取尺寸,可等他回来,人家店已经关门了,鞋子也就没买成。

这是我初中语文课本里的一课,名叫《郑人买履》,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一课,但这个故事真的很好,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

小时候看这个故事觉得很扯,怎么有人傻成这样,买鞋哪需要量脚的尺寸呀,试穿一下不就得了。当年的我可是万万没想到啊,古人因为在外试穿衣服和鞋袜不雅观而需要量尺寸,现在的我们则是因为网购也要量尺寸了(没在网上买过鞋子的人,OUT!)。

长大后再想起这个故事,才会发现故事的玄机。这个郑人的目标是要买双新鞋,结果是没买成。不管过程发生了什么,结果就是他没能完成自己的预定目标。阻碍他达成目标的因素也很清晰,就是他自己,他先是忘记带尺寸,后又拒绝专业人士的试鞋建议,宁可回家去取尺寸。最终导致目标失败。

这样的郑国人从古至今,比比皆是,包括你我。而这个的“度”,更是到处都有。我们和郑人一样,无从推卸责任,因为最终决定如何选择的,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出来的尺寸,也无法相信自己的脚。”这句的原文是“宁信度,无自信也。”度,就是量出来的尺寸。我们身边的“度”可是无所不在:

“这个事情你做不了”

“这种话女孩子怎么能说呢”

“男人就该这样”

“你的性格不适合这个”

“你没这个天赋”

“女人就是得漂亮,男人必须要有才”

“没结过婚的女人是不完整的”

“没生过孩子的女人不算女人”

“男人就应该养家”

“女人哪能不会做饭呢?”

哪一个戳中了你?

曾经,你我都一样,都是光溜溜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的意识里没有“度”,随着我们的长大和学习,先有了家庭观念和性别意识,然后是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度”,虽然缺一都不会是现在的我们,但也正是这一切,让我们不断地增加自信,也不断地被否认或自我否定。

符合“度”的,建立或增加社会经验值;不符合“度”的一切,则可能成为牢笼,也叫挫折,或自卑。但很奇妙的是,这两者都能产生自信。符合“度”的,比较好理解,因为不断增加成功经验而积累自信值;不符合“度”的,则是需要不断地自我挑战,超越自我,跨越障碍,虽然困难值比较大,但同样收获得自信度也就更大

拿我来举例吧。我十岁之前的自信来源于和我哥的比较,那个自信叫:“我哥能做的,我也都行。”我家兄妹两人,哥哥大我三岁,我是跟着他长大的,和他一起玩的都是男孩子的游戏:爬树捕蝉挖蚯蚓斗鸡滚铁圈打魂斗罗……几乎我哥玩的,我也都玩,我哥会的,我也都会。那个时候没人告诉我,这些你不能做,我收到的信息只是“不准单独行动,必须要跟着哥哥一起玩”。

开始上小学了,我收到了更多的“度”:哥哥和同学喜欢踢足球,我却不被允许,因为所有人都说“那是男生的游戏”,父母则会说:“你长大了,不要老跟在哥哥后面,要跟其他女孩子玩”,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我哥认同那个“度”,他也认为我应该去跟小姑娘一起跳皮筋和踢毽子,否则就是“假小子”,是会“不听大多数人意见,就会成为不被人喜欢的女孩”。

就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渐渐地有了规矩,被约束之后,大人开始夸我乖了懂事了,前面那个“度”因此被强化,成为“听从大多数人意见,做个被人期待中的女孩子,就会被人喜欢和夸赞”,而听到夸奖总是让人愉悦的体验。

可是,正因为小时候那个“我哥能做的,我也行”的成功经验条,使我长大后心里一直隐隐认为“男生能做的,女生也可以”,这个信念看似很小,但在我之后的人生道路上给过我很多的支持和力量,伴随我完成不少挑战。

而从假小子到小淑女的经历,则算小小的自我挑战,“假小子也可以有礼貌”,“假小子也能变淑女”,直到被人夸自己是“女大十八变”之后,这个信念就积累成“只要自己愿意,就能改变成被人期待的样子”,所以大家才会说,儿时的样貌是父母给的,成年后的样貌是自己选择的,这是有道理的。

不自信的一面也会在。有一天,我舒服地把脚翘在桌子上,八岁的儿子会批评我:“妈妈,你把脚拿下去,这样不优雅”。这个时候,我的“假小子”经验就会冒出来:“我本来就不优雅,我就是个粗人,咋的啦?”当我为此有点羞恼的时候,我才发现,我至今仍然会因自己“假小子”的一面而不够自信。

对号入座,不只是我,绝大多数人,包括我哥哥,都是如此开始人生经验的。我相信我哥从小肯定听过无数这样的指示:“男孩子就应该玩这些”,“男孩怎么能跟女孩玩一样的”,“男生要勇敢”,“男孩子不准哭”,“男孩子要照顾女孩子”等等……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不少自己的“度”,以及跨越过不能接受的“度”,这些都成就了他的自信和不自信。

宁信度,无自信也。”

小时候即使没做过也会被直接命令说“这个你不能做”的事,之后就会成为一条生命经验,那个叫“有些事不用尝试也知道自己不行”。

而自信则恰恰相反,它像暗室里的一盏灯,它听到的是“你可以”“你最棒”“你一定行”,它也是一条条的生命经验,可它告诉我们的是,“有些事我们能做,而且可以做得很好”,“有些没做过的事,我一下子就能学会”,“有人告诉我,我可以做到”……之后慢慢积累成:“我可以”,“我行”,“我能”,“我要”,“我喜欢”,简而言之:“我相信我自己”。

有个女孩一直在问我怎么能提升自信心,无法提升自信心是说明你很自信地相信自己“我肯定就是个不自信的”。这句话虽然说的有点绕,但我相信你们能懂。

而能够越来越自信的人,无非就是拥有“我相信我可以越来越自信”这个信念。不同的信念,自然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也当然会有不同的人生现实。这些体验本身没有好坏可言,只是集体意识的评价有普世的标准:上进的、积极的、努力的、阳光的、热情的……是被鼓励的。

那些不被鼓励的:消极的、失望的、悲观的、懒惰的、阴暗的……是集体意识不愿意接纳,但也无所不在的,你有我有大家有,能够跟它们好好相处,这也是一个新的自信值“我能够接纳自己的负能量”,“我可以把负能量转化成正能量”,“我喜欢不够完美的自己”。这样不是也很棒吗?

说到底,“是相信自己行,还是相信自己不行?”各自选择,各安天命。自信这把尺量不出生命的长度,它量出来的是生命的厚度。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最终无非是“无论我要面对的是什么,我相信我能接受这个结果”,这大概就是终极自信了吧。

就像那个郑人,他就是坚持相信自己的尺,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他也还是能够买到鞋子的,只要他自己愿意晚一点,又有何不可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信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