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平庸者辩白

——金庸《碧血剑》

我看小说喜欢剧透。读别人的书评先于读原著,而后带着一双慈悲的上帝之眼淡定地去看众人命运。碧血剑是金老第二部小说,恶评如潮。书封那个写法一度让我以为该书名为“碧血钗”。诸君对此书最大的吐槽点就在于主人公的塑造毫无惊喜,甚至比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还要差。金老本人后来写文也说袁承志算不得碧血剑主人公,真正的主人公是他的爹袁崇焕和他女人的爹金蛇郎君。和两个牛逼的死人相较,袁承志被解读为一个平庸的人,既无改变世界的勇气和境界,也无明确的性格。金老对他的平庸厌恶到何地步?后期改写将他的坐怀不乱变成无法自持,彻底被打入末流。金庸十四篇武侠著作,连万里独行田伯光都有女性青睐,唯有袁承志不讨人喜。

我看的时候只替主角委屈。冒着暴露自己只能欣赏网络小说的低俗品味的风险,禁不住想为他辩白两句。首先,他真平庸吗?袁承志师承华山派掌门穆人清,又从木桑道人和金蛇郎君那里习得一身精湛技艺,和当世所有高手过招之后都能得到一声“好”字称赞。更妙的是,他人品绝佳。那份自制和自我反省我觉得只有令狐冲和他相较(不过我目前只看过三本金庸小说)。任何尴尬的场景,只要他在场,都能妙手回春,让诸人满意。穆人清收他为徒时,曾告之以做人道理:很多时候不要自恃正义,妄下论断,因为人的见解有限,所以要常怀宽恕之心,对人不可赶尽杀绝。这个道理何其正确,又何其难做到?全书二十章里,除了袁承志,又有谁真正做到?所以他年纪轻轻,在江湖上大获人心,诸多前辈都对他交口称赞,不是因为他的师承,不是因为他相貌(他是南方人所以黑乎乎的一点都不帅),仅是因为他有盖世武功却不自傲,为人正派却不墨守成规,时刻以大义为重。有人痛骂他“明明下山是为了报仇”,可最后却放走了皇太极和崇祯,这句话完全是扯淡。袁承志身处改朝换代混乱之时,能时刻以当时当刻天下大义为念,放弃个人私欲,正是他人品彰显之处,何来他无明确性格之说?

而且不像李自成和我国某位革命先烈一样,位居高位之后就忘记自己到底从哪里来的,袁承志一直谨记师父教诲,从不贪恋权势,也从不让权势给自己带来一丝一毫的改变。闯王许他高官美人黄金,但只要穆人清一句召唤,立刻归隐回华山。他也从不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知道自己可以做得从不推辞,反之不是自己长处的,立刻放权交到有能力处理此事的人手中。金老写袁承志的时候,从不避讳他的短处,只恨不得多写几个才好。但是何曾见他自恃武功高强欺负弱小?袁承志大概是天秤男,手中高举正义之砣,从不偏袒。

再说他情感之路,大概因为金庸写第一本时发现武侠小说被写成了言情小说,这一部书峰回路转,言情比重立刻降为1%,袁承志和夏青青交好只有一段,之后都是普通爱侣间的打情骂俏吃醋拌嘴,完全不阻碍主线发展。便是有第三者嫌疑人出现,也很快以“结婚”和“出家”等理由隐退,好让男主角和女主角顺利交往。尤其是崇祯的女儿阿九,深藏名与利,坚持到鹿鼎记才出场。可惜那时已无年轻时那般惊人美貌,性格也变得略微乖张。

夏青青虽然有些小心眼,但和林黛玉姑娘一样,都是出于强烈的自卑心。金蛇郎君夏雪宜是她母亲温家的世仇,而且夏雪宜和温仪从未成婚。一直以来众人只道她母亲是被夏雪宜玷污才生的她,直到遇见袁承志,她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和自己的母亲是真心相爱,而且自己的父亲武功高强,是武林中响当当的人物,这才逐渐挺起腰杆。虽然众人都爱她貌美,但她仍担心自己配不上袁承志,几乎每见一貌美女性便担心袁承志会移情别恋(陈家洛即视感强烈),还好袁承志一心为她,她也竭力收敛自己的性子,变得一副正直端庄样。不知道金老后来修改袁承志和阿九那番暧昧是为了什么。

大凡武侠小说都是为了造英雄的,所以这部小说尽管我觉得文笔流畅内容有趣,却终究不为很多人所知。袁承志和令狐冲相似之处颇多,都是年少得志,武术博采众家之长。但袁承志又比令狐冲幸运的多,他几乎没受过委屈,就算受了委屈(如二师兄归辛树对他曾有过一阵子敌意)也凭借自己高情商很快摆平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顺遂前世修来的福气反倒要被归咎到平庸一类。

大概幼主被寄予的厚望总让人觉得你多出色都不过分。可惜历史上幼主大部分都是一副扶不上墙的阿斗样,袁承志已算是其中出类拔萃者。如若袁崇焕还在世,袁承志多半会是文武全才,可惜他从小就在深山老林里长大,对于时事并不多了解,他师傅教他为人道理教他武功,那是当世乃至现世最高的道德法则。他可以行侠仗义,但并不能拯救天下苍生。适逢乱世,礼乐崩坏,长居此处又有何益?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也就算了,没有也要强求,那才真是庸才之选呢。

金庸读笔下人物之不客气是出了名的。很多人物获得了大部分读者的喜爱,但他自己内心深处却很鄙视这些人物,如韦小宝。就算是原来风流灵巧的姑娘,在后续的小说里也极可能变得面目可憎,如黄蓉。这是我对他小说最好奇的一点,他到底是什么冲动写下这些故事但又对自己笔下人物毫无慈悲之心?每个人写作的目的都不一样,我是真的好奇,他的起点又是什么。

PS:之前有提到说金庸小说会讽刺时世,这部小说里倒不少讽刺群众运动可笑的。袁崇焕一代名将被崇祯冤死,京城的居民却也被蒙蔽,恨不得扑上去吃他的骨肉。还有讽刺闯王军队一进北京便开始兔死狗烹肆意享受,一前一后两种做派,实在是让人感慨。(穆人清刚加入闯王军队时,闯王曾说,自己起义只是为了让兄弟们有口饭吃,另择明主坐天下,决不让鞑子占了便宜,自己有自知之明,绝不窃取天下。但最后却一副洪秀全的样子,所以闯王后来兵败如山倒,也不完全是陈圆圆的缘故)

你可能感兴趣的:(替平庸者辩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