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国内第一部精神病人访谈手记。作者高铭是北京人,在听过一次自己的深度催眠录音后,他决定去接触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精神病人,去看看他们眼中的世界。作者用老练却朴实易懂的文字,记录下于数十个精神病的互动,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不一样的脑力盛宴——几十个不同的视角,几十个迥异的世界。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我们很是存在着的世界呢?“不论你看见了什么,请不要对号入座!”这是忠告,更是戒律,因为,天才和疯子只是一念之差。

何为天才?顾名思义,天生之才;某百科将“天才”定义为“某人展现了卓越的创意,而此创意通常在某领域战线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可用于形容一个人的某种特殊才能,也可以用于形容通晓各方面问题的博学家,或者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在本书中,疯子主要是指精神病患者。在于作者互动的病人中,有思想行为幼稚、几乎不符合常人的逻辑的;也有逻辑完善、思维缜密的;更有逻辑高手,设下的连环逻辑套,环环相扣,步步逼人。给我影响最深刻的,也就数这些逻辑高人了。

人生在世,必定有自己遵循的一套世界观,这将决定你的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向。世界观的建立必定有所依附,最为常见的一类是依附神论或宗教,例如基督教徒,佛教徒,道家等;再者就是依附科学的,像是以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哲学为建立基础的;剩下的一些都是小门杂众。在大众看来,精神病人多半是痴傻者,因为他们的思想行为异于常人,不符合社会大众的认知(狂躁症者或有暴力倾向的除外),或者更直截了当一点,他们的行为思想在我们的眼中是“错”的。可是,符合大众标准的就是对的,不符合的就是错的,这样判断,是否有失偏颇呢?

不可否认,思维惯性实实在在地束缚着我们大多数人,我们怯于接受新的理论,新的事物,未知的总是可怕的,我不由得想起书中《在墙的另一边》这一章,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被一位医生和两位心理学家定义为“思想上的危险人物”的男士,他主张“思维是阻止我们认知世界的一堵墙,思维之外还有更大的世界”。如果我事先不知道他是一位确证的精神病患者的话,我一定会被他缜密的逻辑征服。其实就他的病情确诊来看,为什么心理学家和医生说他是病人就一定是?判断标准从何而来?标准又是谁制定的?其实就目前精神病医学的发展而言,精神病医学只能定义为经验医学,是在人类发展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而且判定方法也是根据前人的经验累积形成的。就某种角度而言,这难道不是一种惯性思维?当然,我并不是否定精神病医学的存在,毕竟我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一个公融通的生活环境,所以,隔绝出这些“异类”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不过,我们也要适当的打破已有的知识、思维的束缚。本书《四维虫子》这一章记录的是作者与一位青年患者的谈话记录,该患者了解许多量子力学的知识,是典型的物理型世界观拥有者。他告诉作者,在绝对四维生物眼里,人类只是一条蠕动的虫子,因为绝对四维生物凌驾于时间之上。(物理四维:长度,温度,数量,时间)又如《迷失的旅行者》一章中,那个等待自己所属的那个地球(存在于和我们所在的这个地球不同的另一个平行宇宙中的)来接他回家的旅行者。他说在他们的宇宙,人类已将开始使用反重力飞船运输(反重力在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而且他们的科学家通过“压缩数据”功能可以将物体隔空传输,甚至传输到另一个平行宇宙(比如他自己)。再有就是《飞禽走兽》这一章,一个曾为女教师的精神病患者认为石头也是有生命的,或许自然界所有的石头构成一个类人的生命体,而此时人类则作为类细菌的生物相对于它们存在。其实也不无道理,他们的逻辑都能够走通,只不过他们站的立场和常人不同罢了。我们囿于既定的已知事物太久了,我们真的需要一些大胆的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这个世界。但是,新角度也要合理,至于“合理”如何定义,我也不知道,但是既然想要发现新的,就不能够用已有的规则去定义。

兀然想到书中作者一位量子物理学家说过的一句话:“神话之所以是神话,只是因为科技还不能解决。”要打破神话,首先得放弃对其的追逐,先驳后立。所以精神病的想法也并完全无可取之处,我们应该尝试用不同的视角去看世界。

为什么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因为天才与疯子只是一念之差。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