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笔记21,大乘佛教两派浅析之一

中华文化笔记21,大乘佛教两派浅析之一_第1张图片
薛定谔的小猫,在被观察之前处在一种“既生又死”的状态,中观派称之为“中道”的状态


一、概述

佛教与佛家是两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一般而言,强调一种宗教或者信仰描述时,称之为佛教,强调一种哲学派系时称为佛家。佛家和佛教一般联系很紧密,不特别强调时两者可以通用,这一点与儒家和儒教、道家和道教不太一样。大乘佛教的哲学性要强于小乘佛教,主要是对世界观和认识论方面的阐述不同。另外而大乘佛教里“佛”的概念有时是指得道的人,有时候是作为一个代名词指代宇宙本体,“佛性”的概念也类似,注意区别。

佛教里有一个基本概念,叫“缘起”,通俗一点说就是宇宙由其本源变成现在我们所认识到这个样子的过程。佛教不同派系就是对“缘起”的解释不同而形成的。

其基本区别是:

小乘佛教认为有“业感缘起”(大致就是说世间种种不如意都起源于“业”这个东西,可以理解为命运,所以要修身去除这个“业”就能成佛了);

大乘佛教的中观派否认有缘起存在,认为一切根本就是空的(他们认为只要能否定一切就能成佛),称为“缘起性空”;

大乘佛教中唯识派的法相宗认为宇宙本源是“业”背后的“阿赖耶识”(类似心理学中“超我”的概念,找到这个“阿赖耶识”就能成佛),称为“阿赖耶缘起”;

一般大乘佛教的唯识派认为宇宙本源是“阿赖耶识”背后的“如来藏”(类似大爆炸理论“奇点”的概念,他们认为只有圣人才能找到“如来藏”,找到了就能成佛,其余众生最多只能找到“阿赖耶识”,找到了也不能成佛,所谓我佛只度有缘人),称为“如来藏缘起”;

大乘佛教的华严宗认为宇宙是超越“如来藏”的“法界缘起”形成的(类似于能够驾驭奇点的意思,想爆炸就爆炸,想变回去就变回去,达到这种境界就能成佛);

大乘佛教的禅宗则认为“如来藏”也好,“法界”也好,都只不过是内心的不同状态,能够一切都不纠结并且能把握当下就是佛;

最后,大乘佛教的净土宗则更加简单,统统不考虑这些,认为只要吃斋念佛就能去西天极乐世界,至于能不能成佛则看缘分。


二、中观派观点

具体而言,“大乘”佛教是由印度僧人龙树所创立,他著有《中论》、《十二门论》等,提倡“不生不灭”的“空论”,认为“诸法空相”,也就是认为不存在缘起,有“八不缘起”之说。其主要思想是说有和无都是相对的,互相依赖的;世间种种都是因缘际会而形成,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因而是空,如此连佛也是空,所谓佛也只是因缘际会而成的一种方便;如此连空也是空,不能执着于相对事物中的一方,人的一切认识都是相互依赖而所得,执着于一个“空”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万法本幻,不生不灭,超脱于相对的两边,就达到了所谓“中道”,这就是“涅槃”成佛(这个“中道”不是调和的中庸,而是一种类似于量子力学的生死叠加态的哲学抽象;这个“空”类似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而“涅槃”则像道生一二三论的逆过程)。这就是“缘起性空”。龙树的“中道”理论被称为中观派。因为要达到大乘佛教所追求的涅槃就要通盘考虑宇宙整体,所以大乘与小乘表现出来的区别就是度人与度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华文化笔记21,大乘佛教两派浅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