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12篇原创文
全文共3534字
预计阅读7分钟 与你分享
孩子是上天交托给你的,你的责任是养他、育他,使他成为有用、有格的人。但责任并不是到此结束。小的时候,父母带着走,大的时候,父母伴着走,成人之后,他自己走,但仍需你的祝福。
——《家有四男》
柏拉图说,在所有的动物之中,男孩是最难控制对付的。
上世纪70年代,在梁鹤年先生经济和事业压力最大的时候,四个孩子却接二连三的出生。养育四个年龄相近的孩子,特别是男孩,那是不是家里整天鸡飞狗跳,永无宁日?
不是的。
梁鹤年先生和他的夫人用音乐和传统文化熏陶教养孩子,避重就轻,因材施教,不仅教孩子们学会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更助他们成长为了慷慨、正派,有服务精神的好男儿。
01男孩最重要的品质是纪律,钢琴是培养纪律最好的工具
“孩子终究是孩子,大多数都是注意力分散,集中力不够,乱打乱撞、浅尝辄止根本无法发掘出孩子真正的兴趣。”在梁先生看来,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兴趣是靠纪律来培养的。
练琴重复又重复,枯燥乏味。然而,对于所有人而言,学习任何知识、技能都是如此。
钢琴的按键紧密相连,难免错按,一次又一次,很多人怕输干脆不学了。怕失败就会怕尝试,怕尝试又怎会有进步?
“纪律是良方。”梁先生要求四个孩子从小学钢琴,一直到皇家音乐协会的十级。一来是希望孩子懂音乐,更重要的是,学音乐要纪律,纪律受用终生。
在梁先生看来,纪律是训练孩子尽力,不单是体力、智力,更是心力、意志力。
除了纪律,梁先生还对孩子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学什么可以自由选择,一旦选择就要从一而终。“从一而终即是忠诚,对人对己都不可缺少,是男孩子特别可贵的操守。”
02家是学习相处之道的最佳场所
与朋友交,合则留,不合则去,而与家人处,合与不合都不能脱身。
梁先生认为,家是学习相处之道最理想的场所,学会如何与家人融洽相处,日后与他人相处就不会有问题了。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梁先生家有一套独特的家庭规则:“先听话,后说话”,“先兄友,后弟恭”。在家庭文化上,要求哥哥处处爱弟弟;在兄弟争执上,要求弟弟次次听哥哥。即便哥哥不想做哥哥,仍得爱护弟弟;弟弟不愿当弟弟,仍得恭敬哥哥,父母时时在侧监督提醒。
久而久之,兄弟间便有了默契,形成“兄友”、“弟恭”的习惯了,自然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
另外,在加拿大,孩子动手做家务,父母要给钱。到了18岁,如果还住在家里,有些父母甚至要收孩子租金的。
梁先生特别不赞同这种做法。为什么家庭关系要模仿雇主和雇员、房东和房客?为什么要把无条件的父母、子女关系导向为有条件的交易关系?
在他看来,家庭不是社会的缩影,一家人就应该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孩子帮忙做家务,一方面是减轻父母的负担,这是助人;另一方面也是在训练孩子本身的生活能力,这是利己。助人又利己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03教育≠羞辱
孩子犯错给了父母一个教育孩子的机会,而不是给了父母一个显示权威或发泄情绪的借口。父母要面子,孩子也要面子。
在家庭教育上,梁先生的主张是:不逼供,不翻旧账。教育不是羞辱,一定要让孩子可以下台。
首先,绝不逼供。逼供往往真假难辨,辨错就会罚错,罚错了就会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心。
其次,不算旧账。特别是孩子不肯认错的时候,父母恼怒之余就会联想起孩子的一切旧账——屡教不改的、答应改而没有改的、当初不认最后因为证据确凿抵赖不掉的。一算起来没完没了。当前的事情马上变质,不再是事情的对错,而是孩子的疮疤和烙痕,甚至是他的人格和操守。
再次,对事不对人,知错能改必须原谅。就像莎士比亚说的,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从小教会孩子知理和自律,孩子长大了做事就自然就有分寸。
不要非把批评教育搞成我对你错,我赢你输的对峙。
梁先生在书中真诚地告诫天下的父母们:教孩子永远要留有余地,不能逼虎跳墙。孩子一旦跳出家的墙,就回不来了。
请大家记住,听话、服从不是目的,只是父母帮助孩子成长的工具而已。
04尊师重道,助力孩子选择良师益友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掉落人间的天使,只不过是在坠落的过程中把翅膀折断了,老师就是为天使缝补翅膀的人。”
在孩子的求学路上,碰上好老师或坏老师都是运气。坏的不一定能避过,但好的一定不要放过。正所谓,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梁先生在书里大方分享了抓好老师的经验:付出时间,给他尊重,更重要的是引发家长与老师彼此间的共鸣——对孩子性格和能力的共鸣,对教育孩子的热忱和方法的共鸣。
他对孩子的要求是,凡是老师,必须尊重。尊师是学生的本分。不论老师的个人品德、知识如何,尊师是尊重老师象征的“学问的高贵”。
一般的老师都不坏,如果孩子尊师,总能学到一些东西。
最关键的是,尊师会吸引好老师。
在家长与老师的关系中,家长如何对待老师跟老师如何对待孩子是很对称的。家长重视与老师的沟通,老师自然对孩子也会多点关注。
真正献身教育的老师常有怀才不遇之屈,碰到尊重老师的学生,珍惜老师的家长,就有知遇之恩,施展之所,孩子也就受用无穷了。
因此,每次碰上有学问又有人品的好老师,梁先生和他太太都会不遗余力地为孩子创造亲近老师的机会,一方面鼓励孩子不耻下问,一方面当面赞扬老师,更写信给校长表扬他(并给他副本),甚至上书教育局。
除了引导孩子尊师,帮孩子选朋友也是非常重要的。西方谚语有云:“同毛色的鸟,群在一起。”
孩子的每一种性格都可能发展为负面或正面的人格:固执可以变成蛮横或坚毅,爽朗可以变成任性或勇敢,温和可以变成懦弱或谦逊。做家长的要按孩子的性格,帮他选择助他性格正面成长的朋友。
梁太太很关注孩子择友,经常会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里玩游戏,这样既可以观察孩子的朋友,也可以观察自己的孩子。她还主动要求到学校里做义工,带孩子的好朋友一起午餐,帮助孩子们避开损友,选交益友。
05多一个人批评就是多一个人教
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梁先生特别欢迎别人批评孩子。在他看来,不管是善意还是恶意,多一个人批评就是多一个人教。
他给孩子做的心理准备就是要孩子们先听批评,尤其是长辈的批评,有错就改,没有错就想想自己为什么招来人家如此的批评,是否需要改善自己的态度,最后才是解释,而且要有礼貌。
天下坏人、恶人不多,恶人对别人最挑剔,听听他们的批评有助于增长孩子们对做人处事的认识,也能让孩子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和原则。
就像海涅说的,“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06不求成功,但求尽力
失败不是问题,从失败中学习才是关键。梁先生家的作风是只求尽全力,不求尽成功。
尽管老三的成绩永远是全班第一,但梁先生是以“尽个人全力”来评价孩子的。他要求孩子们: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
他希望他的孩子不畏失败,永远把目标放在比自己的能力高一点的位置上。
他还经常用“二战”时隆美尔将军的坦克战术手册中的话为孩子励志:兵力比敌人高的时候没有战术可言,兵力比别人低的时候才是发挥战术的时刻。以多凌少,胜之不武;犯难攻坚,虽败犹荣。
如今四个孩子各自成家立业,演奏着属于生命的动人乐章。
老大有病,不能控制手足,终身难愈,父母教他不自怜,信自己,终成大学教授,还创立了一家男装网址;老二读书时总是第一名,大三就考上了医学院,却选择了为穷人服务;老三牛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老四反弹力强,不怕吃亏,终也成就自己的事业。
用雷茵霍尔德·尼布尔在他著名的《宁静祷词》里说的话:
愿上帝赐予我从容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
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
并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间的区别。
作为家长,我们要像梁鹤年先生一样接受每一个孩子,包括孩子的性格、样貌、智能,对自己的孩子永葆信心。刚柔并济的耐心教育、培养孩子,帮助孩子辨认真正的兴趣,认识自己真正的能力,然后按兴趣、能力去选择,尽力发挥自己所长。
学什么都可以学以致用,孩子才会真的快乐。
正如李笑来所讲的那样: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的比别人好的事情,然后绞尽脑汁让孩子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说来说去,是顺序出了问题: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养孩子是24小时的工作,永远做不完。它既重复刻板,又状况不断,对于父母而言,既是枷锁,又是挑战。
然而,这世上却没有任何一个职业比教养孩子来得更实在,更让人满足了。正如《家有四男》书中所言:见他被人欺辱的酸,被他温馨依偎的甜,陪他熬夜应考的苦,与他别扭顶撞的辣,令人体验到生命的实在。
梁鹤年: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院长、教授,2009年荣誉退休。1970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建筑系,197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硕士学位,1985年获英国雷丁大学土地开发与管理博士学位。2002年被国务院授予外国专家最高奖——“国家友谊奖”。2003年入选《加拿大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