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叹!译一部佛经竟需要这么多高僧

原创:宗舜法师 紫冉阁文化传媒

编者按:《增广贤文》中有句古训: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大意就是:不要以为容易得到,就把它视为等闲之物。这是教育我们要懂得珍惜。一些事物容易得来,许多人便不知道去珍惜——似乎他们觉得只有来之不易的东西才值得珍贵。其实不然,世上万物运行总有随机性和偶然性,所以,我们要珍惜目前所得的一切,不要身在福中不知道福。

惊叹!译一部佛经竟需要这么多高僧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我国古代翻译佛经,大多由朝廷设置译经院以完成译事。

此类译经,称为“奉诏译”,故现存经中,很少有未题为“奉诏译”的。

译经院等翻译佛经的处所称为译场。在译场中,职位一般设有九位,各各分掌特殊的任务,组织非常完备。以《佛祖统纪》所载为例,九种职位如下:

1、译主:坐於正面宣述梵文,由通达显密二教者担任。为宣读经典原本,并讲解其意义者。这是译场的核心人物。

2、证义:坐在译主左侧,评量(审查)梵文,或判断译文正确与否,证已译出之文所诠之义。这是审查经典内容,判定其意义有无错误的工作,此职通常由多数人担任。

3、证文:也称证梵本。坐在译主右侧,审查译主所读梵文之正误。这是审核所翻译的语句是否契合梵文原语意义的工作,只有精通梵汉两语者方能胜任。

4、书字梵学僧:为听受梵文而将梵音如实写成汉字者。

5、笔受:将梵音翻译成汉文者。笔受者要求能精通华梵,学综空有。

6、缀文:连缀文字以成句。这是将梵语意义写成汉文者,人员多时有好几名。

7、参译:对照梵文与汉文之正误者,称为参译,或称证梵语。

8、刊定:削删冗长之文以定句义。

9、润文:坐於南面,为润饰译文者。因为翻译如果仅能正确传达真意,还不能称为完美。只有译文典雅庄丽,才能令读者欢喜受持。所以任此职者,必须擅长修辞属文。人数不定。

另外,有的译场还有“度语”,也称“传语”。因为有时译主不懂华言(汉语),即由度语者将其讲述的外国语意义译成汉语。如唐代般若译《四十华严》时,由洛阳的广济担任译语。但译主若为华人,或外国人而精通汉语者,则一般不用“度语”。如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皆未用度语。

除直接参与译经的人员以外,朝廷往往还派有“监护大使”,监护大使在翻译成后,担任监阅的职务,常由朝廷高官担任。这时其实已经不需要译文巧拙的审查,仅仅是一种荣誉监督。

当某经典译成后,译主如果认为已经完善妥当,即交给监护大使,由监护大使上呈於朝廷,以供皇帝阅览。

有的皇帝,也赐以御制的序文。如玄奘译出《瑜伽师地论》后,唐太宗曾赐以《大唐三藏圣教序》。

每本经论的翻译,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某个人能够胜任的。

据记载,义净译场用“二十馀人次文润色”,翻译《婆沙论》时,有“三百人考正文义”。所以印光大师说,“岂敢随自心裁,传布佛经。”

而且,从译经的规则来看,古代也有很严格的规定。

翻译本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鸠摩罗什曾论佛经的翻译说:“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这实在是翻译巨擘的甘苦之言。所以古代译经的大德,在译经的过程中,确定了译经的一些规则。如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玄奘的“五种不翻”等等。彦琮提出的“八备”,更是对从事翻译者具体的资格要求:

“一圣才亡,法门即减;千年已远,人心转伪。既乏泻水之闻,复寡悬河之说,欲求冥会,讵可得乎?且儒学古文,变犹纰缪,世人今语,传尚参差。况凡圣殊伦,东西隔域,难之又难,论莫能尽!必殷勤於三覆,靡造次於一言。岁校则利有馀,日计则功不足。开大明而布范,烛长夜而成务。宣译之业,未可加也。经不容易,理藉名贤。常思品藻,终惭水镜。兼而取之,所备者八:

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

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

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

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德五也;

耽於道术,澹於名利,不欲高炫,其备六也;

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德七也;

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

八者备矣,方是得人。三业必长,其风靡绝。若复精搜十步,应见香草;微收一用,时遇良材。虽往者而难俦,庶来者而能继。法桥未断,夫复何言。”

这“八备”是指:

一要爱法益人,不惧费时长久。

二要戒行清净,不为人讥嫌厌恶。

三要精通三藏,不畏翻译之难。

四要通达世学,译笔文词优美。

五要能容不同意见,不偏执自己观点。

六要潜心佛学,淡薄名利,不炫耀学识。

七要精通梵文,熟悉翻译。

八要通达汉语的文字训诂之学。

(本文节选自《论印光大师评“会集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惊叹!译一部佛经竟需要这么多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