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精神自由

何为精神自由_第1张图片
bloom-blossom-desktop-backgrounds-1212045.jpg

平时跟别人聊到所谓的终生目标时,就会说是「精神自由」,自己的微信签名也是「精神自由之路上」。不过要是被问精神自由是啥,便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说实话,我也不大清楚。之所以会说这个词,是因为想追求某些终极真理之类的东西,但不知如何表达,说「终极真理」似乎又太奇怪。所以拿「精神自由」笼统概括好了。而关于何为精神自由这个问题,其实也已经躺在自己的素材记录本里很久了,想着有一天通过写作来好好探索,但后来每次看到它就望而却步,不知从何开始。不过,该直视的问题还是需要直视,不能再拖延,所以今天就来通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简单探讨下,究竟什么是精神自由?

一. 一些可能性

首先说明,这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因为语言也充满了局限。而且,没有达到精神自由的我,自然也只是靠书中的只言片语来做推测罢了。

1. 业力代码

既然说要精神自由,那我们平时的状态肯定不算自由,那为什么不自由呢?或许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已经很自由了呀,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做啥就做啥,想开心就开心……

但那是自由吗?以前看到过一句话说得很好:你以为的自由就是那只阿尔法狗一样的自由,你的反应只是执行了代码编好的程序而已。是的,很多时候那些广义上的自由,只是我们在无意识地对环境做出反应罢了,那「代码」就是由我们受到过的教育、成长环境、童年、看到过的朋友圈等等混合而成的,我们大多数的决定和情绪都受到了这些影响,本质上,其实我们真正的自己并没有做出决定。这些,就是所谓的「业力」。

所以,精神自由,其中之一就是指摆脱这些旧代码的限制,真正有意识地做出当下的决定,让自己的生命轨迹不再是被动地由社会环境、家庭教育、道德伦理等去决定。

2. 让大脑猴子静下来

要是稍稍花1分钟,不,30秒,尝试静下来,观察大脑中的想法,你就会发现它会不断产生各种想法,想让它平息下来哪怕是30秒也十分困难。的确,大脑是7x24小时无时无刻都在工作的,就像猴子,它时刻都在动,自己也难以控制, 就像阿兰·德波顿在禅修时发出的感叹:

我们开始悟到,自我平时的茫茫杂念和纷繁俗务在何等残酷地缠磨着本人。我们注意到自己总会分心走神,而当全力只去关注呼吸时,我们感觉到,大脑意识仍在照其通常狂乱的路线东奔西突。

于是,精神自由,其中之一是要让这猴子静下来。瑜伽的定义是平息心念的波动,其实说的就是同样的东西。

3. 提升认知

那静下来以后呢?便是自由地认识万物了。因为此时可以免于散乱,全身贯注于当下,进入一种「心流」的状态,真正透彻深入地认识任何想要认识的事物。由此,我们的心识变得越来越澄明,而不再受到记忆、情绪、思维等的影响。

“ 那时,心识就像一颗无暇的钻石,仅是影射出对象的外貌特征,而无其他影像。”——瑜伽经1.41

当然,不是说不再有记忆、情绪、思维,而是与此并存,需要时才调用。****身心完全专注在当下,对生命中发生的事情有敏锐的觉知,但又不会因各种评判而懵逼了双眼。最终,了悟万物。而此时,才可以说是完全掌握了自己的心识,真正获得自由。

4. 平和、快乐、爱应该是目标吗?

相信很多人会把快快乐乐、平平安安作为生活的目标。这个与精神自由有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要达到幸福快乐的状态,其实也不一定需要精神自由,很多东西都可以达到,例如娱乐、食物、性、家庭。所以**这根本不能作为精神自由状态的表述。换而言之,这不是目的,这只是实现精神自由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说,只有在平和快乐的心境下,我们才会更好地走向精神自由。

而之所以很多人渴求这些表面上的快乐,正是因为他们缺乏这些罢了。但事实上,那些所谓的快乐平安,完全可以通过把注意力从外在事物转移到内在生命从而轻松获得。这不是精神自由。

二. 疑惑:通透了又怎样

对于这个状态,我其实是有很多疑惑的,其中之一便是知道了人生的真相又能怎样?还不是一样最终得奔向死亡,而在世的话,还可能会十分孤独和悲观。

记得在《文学回忆录》里,木心说过,悲观是一种远见,真正伟大的人都是悲观主义的,因为看透了生活本身的荒谬。而我想,既然这样的话,看透又有什么作用呢?该过的生活还是要过。和简简单单做个小市民安逸地过一辈子似乎没什么区别……算了,可能现阶段的我是不会理解的吧。

于是,我想,会不会中间有一个瓶颈期,孤独、悲观正是这个时期的特点,而进一步坚持下去,继续参透,过了这个时期后,便会柳暗花明,获得一种至高无上的认知,感受与万物合一的狂喜。

所以,很多悲观厌世的哲学家诗人,或许是处在瓶颈期里罢了。

三. 个人做法

即使还不算很明确究竟精神自由是什么,但它确实是自己的一个最大目标,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似乎在围绕着它,千变万化最终还是回到它身上。下面简单谈谈个人的做法,仅作参考。

1. 既要出世,也要入世

可能有些人觉得要追求自由,就要远离世俗生活,到山上隐居修行,甚至出家。但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获得自由的同时,也能在世俗取得很大的成功的。二者其实并没有矛盾,相反,甚至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攀登事业阶梯、在和家人相处、在与别人发生关系时,又何尝不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呢?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视频,讲的是阿斯汤加练习所谓的第七序列——传统的阿斯汤加练习只有六个序列,第七序列又是什么呢?正是生活本身。是的,生活是最难的练习部分,是我们一生的功课。当然,去大自然隐居,营造一种安静的环境确实有利于修行,但那只是暂时的,就像要锻炼自己的专注力,单靠把零食手机藏起来是治标不治本的。真正的平静与喜乐是不受环境限制的。

2. 殊途同归的各项活动

常跟别人说到自己的爱好是写作、阅读、瑜伽。而在我看来,这些,还有很多的其他活动,如运动、设计、学习各项技能,这一切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精神自由。

于是,
写作时,对比起注重修辞和文采,更多的是认知上的提升;
阅读时,对比起关注历史、作者和文笔,更多是关注内容和带给个人的启发;
运动时,把全身心投入到全身上下的每一块肌肉上,在一呼一吸间完全融入当下;
打代码时,通过心流的感觉,享受合一的愉悦……

其实不止这些,只要有意识,每一项活动都可以成为这个状态的桥梁,甚至于吃饭走路。尼采曾经说过:谁静卧草地或幽谷,侧耳倾听,必能领悟天地间万物的奥秘。所以,**关键不是活动,而是意识。

**我相信,殊途同归——小到各项活动,大到各大宗教,最终目的可以都是那个难以言说的状态,只是路不同罢了。而当真正到达彼岸时,道路也就完成了它本身的使命。

所以,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写到:
用逻辑超越逻辑
用财富超越财富
用体式超越体式
用文字超越文字
用爱情超越爱情……
用工具超越工具

拓展生命的广度(旅行、阅读、交友、运动),归根到底是为了生命的深度(对生命的感知),而生命的深度本身,又反过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扩展广度。没有深度的广度是没有意义的。

3. 不要完全投靠逻辑和理性

关于这方面,之前曾在文章《逻辑的局限》里讨论过。

逻辑和理性,终归是有限的,它们也只是路上的某一个阶段——这条路的完整过程是:从盲目到注重理性,再从注重理性到超越逻辑。**要是只注重逻辑推理,或许我们只会陷入没完没了的思维游戏中,这是一个无限的死循环。天地广博,要想完全用智力去理解,恐怕不太可能。而且,那个终极的状态是超越逻辑的。

而要想超越逻辑,就要开启另一条路:觉知与体验**。逻辑+觉知,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

于是,可能是受这一点的影响,现在自己似乎对那些纯科学逻辑推理类的东西不太感兴趣了,大学毕业后也很少再碰理工科类的书本了,更感兴趣的是其背后揭示的本质。当然,可能这也是一种偏见,或许有那么一天,会重新拿起那些书本,用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待。无论如何,暂且听从内心的声音吧。

4. 不要信,要去寻

这是萨古鲁给我的启发。他说到「信」和「寻」是有区别的:信,是相信,指先入为主,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先有一套假定猜想,并且依据此来对身边的事情进行论断;
寻,是探寻,我们意识到自己一无所知,于是去探寻,头脑中并没有信仰带来的成见。

你去相信的那一刻,就是把某种讲话带进了生命进程中。这种僵化不仅指态度,它还渗透你生命的方方面面,是人类世界众多苦难的元凶。

基于此,对比起信仰宗教,更喜欢的是集大成;总是小心翼翼地走在中立的钢丝上,生怕自己陷入某种强烈的意识形态当中,被偏见蒙蔽了双眼;****以前对于与自己主张相反的意见,总是不禁用强烈的态度否定之,而现在似乎慢慢明白到即便是对于与自己相反的意见,也要接纳和包容,不要抗拒,因为在作出二元评判的同时,我们也就丧失了另外50%的可能性。

关于这方面,以前也写过相关的文章分享,见《少点主张,多点可能性》

5. 无条件的爱与消融

但最近,通过阅读,接收到了另一种观点:要想解脱,唯有把自己消融。**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某件事物中,不怀疑,这样才会有所成。

你不能绝对地把自己交给任何东西——这就是全部问题。

对于这一点,典型的例子就是爱:要学会无条件的爱,把自己融化在里面,不去计较得失,这是通往终极合一的路。

看到这些后,有点懵了:啊?这是不是与上面说到的「不信仰」有矛盾?究竟什么才叫无条件的爱?这么说的话,宗教也是消融的一种吧?……

可是又看到说:

虔信者不是某个人的信徒。虔信是一种品质,它指的是一种单一朝向——你始终只专注在一件事上。一旦一个人变成这样,他的头脑、情感,他的一切都会朝向一个方面……那是一种不一样的存在状态。

噢,大概是指要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同一个方向,不断地给予关注和行动,而不要去计较得失?总而言之,还不算很明了。

6. 每天擦亮心镜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有反省意识,我们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观察自己,从而摆脱基因和业力代码的限制,重整自己的反应和行为,而要想旁观,就要学会擦亮自己的心镜。

在鲁米作品集中看到说:

我们爱什么,我们就是什么。当心灵越来越洁净,我们就会如实地看见王国。擦拭镜子也可以与修行有关,**我们每天所做的奉献,是把自己清空。

赞念、一日五祷、黄昏时的漫步、20分钟的冥想。雕刻石头、唱歌、诗歌。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特别的训练方式。于是,在鲁米称为“凝望溪水”的擦亮心镜过程的最后,一种创造性就会来临。这就像是看变成了做清明梦一样。我们看着灵魂在演戏。光明的大门打开了。我们向里面望去。

是啊,要时常内观,清空自己的内心,清空那些被有意识或无意识灌输其中的评判、观念,接纳、臣服。不要把生活中的一切现成格局都看成理所当然,多问为什么。至于方式,因人而异,总之它要能帮助我们触碰到内心深处,找到心流的感觉,从而行走在精神自由的路上。


关于精神自由,就暂且说到这吧,算是目前认知的一次草草的归纳,回头去看,也觉得写得有点混乱,不太理想。至于它究竟是什么,还是难以说清,只知道要去做——
内观,冥想;
它与是否出世、是否富有、在世上出于什么地位、天赋和智力都无关;
不能只停留在大脑、思想、观念、现有格局上,要不断超越一切,看透它们;
不论做什么,从事什么工作、投身什么爱好甚至信仰,殊途同归;
但同时,要学会爱,学会消融,消融在当下的每一个呼吸中
……

其实,说不清也是可以原谅的吧,因为它必定超越目前自己的认知范围,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身体、头脑、情感、能量调整到最佳的状态,迎接它的到来!

Always on the way!

你可能感兴趣的:(何为精神自由)